关中盗墓手记 第627章

小说:关中盗墓手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1-09 23:38:06 源网站:2k小说网
  ();

  我窜过茂密的苞米从。

  来到那块苞米稀稀拉拉,如斑秃似的田地里。

  举目环视一圈。

  这片苞米稀疏的田地大概有二十米长,十五米宽。

  低头看去,田地的杂草也非常少。

  这倒符合西周墓的特点。

  因为西周墓不封不树。

  没有高高堆起的封土,没有种植保护封土和墓葬的封树。

  所以从表面看,和普通土地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地表植被。

  为了防水防潮,墓里除了膏泥层,木炭层,石灰层等措施,还会对回填的墓土进行夯打。

  夯打过的土质过于紧密,不利于植物根系向下生长。

  所以北方区域的西周墓就有了一个特点。

  只要是地表余壤层泥土不够丰厚的,那么墓上方的植被就会很稀疏。

  眼前这片地,就很符合这个特点。

  再加上二十米长,十五米宽的四方形状,也符合小诸侯到公卿这一群体的墓室规格。

  不过要确定这下面有西周墓,还需要一些佐证。

  我走到这片植被稀疏田地的正中间。

  举目向南北两方看去。

  我试图看出墓道。

  疑似墓室上方的田地都植被稀疏了,那墓道上方的植被也应该稀疏才对。

  而南北两方,是西周墓室的主要墓道方向。

  这里得说说墓道数量和墓等级的关系。

  自商开始,大墓等级规制基本有了雏形。

  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属于王级。

  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属于诸侯级。

  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属于公卿级。

  没有墓道的基本就是平民墓了。

  盗墓贼探墓时为什么要卡边?

  这即是为了确定墓室范围,也是为了确定墓道数量。

  确定墓道数量,也就能估计出墓主身份阶层。

  借此可以反推出陪葬品的数量和等级。

  再说回眼前。

  我这么举目一看。

  南北两边田地里还真有两米多宽,蔓延出去十多米的稀疏苞米带。

  下面是墓道没跑了!

  我有九成把握确定下面是中字形墓!

  黄子然溜达到我身边。

  东瞅西看的说道:“这片地有点意思。”

  “周围庄稼都挺茂盛,唯独这么一块长势不行。”

  “怎么,觉得下面有墓?”

  我点头道:“九成有墓。”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被盗过。”

  “按说这块地特征明显,应该早有人发现下面有墓。”

  我边说边低头看着地面转悠起来。

  这是在寻找盗洞。

  如果墓被盗过,会留下明显的盗洞痕迹。

  就算盗洞被回填,回填土和周围的自然土也会有差别。

  当然,如果盗洞出现时间很早。

  那观察地表就很难看出端倪来了。

  需要通过扎杆在前人可能打盗洞的地方打探洞。

  再通过带出的泥土变化,来确定墓是否被前人盗过。

  这些判断,是非常考验眼力的。

  只有经验丰富的盗墓贼才能看出来。

  我在这片稀疏苞米地上仔细看了一圈,没发现明显的盗洞痕迹。

  说明最起码在近一二十年里,这座墓没被盗过。

  黄子然等的有些无聊。

  催促道:“看完就走,饿的肚子都叫唤了。

  他这么一说。

  我立马有饿到前胸贴后背的感觉。

  **肚子道“我这算公差,黄队你得管饭。”

  “当然管饭。”

  “不过对我的称呼得改改。”

  “从现在开始叫我姐夫。”

  “我呢,是从鲁省来插队的,娶了你姐落户在这儿。”

  “现在跟你这个小舅子盗墓赚钱养家。”

  “见到郑家兄弟之后,所有事在明面上都由小舅子你来做主。”

  我点头记了下来。

  黄子然的口音太外地了。

  只能编排这样的身份来蒙混。

  没用多大功夫穿过苞米地,来到了贺家村。

  那时贺家村隶属于岐山县京当公社。

  之前章教授给我讲历史时,专门提过这个地方。

  根据学术界推测,京当公社所在位置,有可能时西周早期都城周原所在位置。

  之所以会有这种推测。

  是因为这片区域发现的西周高等级墓葬多,出土的青铜器也多。

  甚至还挖出过西周中期车马坑,以及青铜器窖藏。

  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1966年。

  贺村村民起夜时看到田地冒出斑斓光芒。

  三天后有村民在冒光的田地里,挖出青铜牛尊交到村里。

  村长把这青铜牛尊当做油灯使用。

  后来陕历博专家闻讯而来。

  看过青铜牛尊后,判定为西周晚期青铜器。

  给贺家村十三元征集费后,把青铜牛尊带了回去。

  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三件西周时期青铜牛尊。

  也是留存在国内的唯一一尊。

  另外两尊都在早年间被岛国人弄走了。

  在村里打听到郑建设家,我俩直接找了过去。

  啪啪!

  我拍响郑建设家的院门。

  “谁啊?”院里传来询问声。

  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

  语气中透着警惕。

  “我啊。”我随口回了句。

  不过我是关中口音。

  宝鸡这边说话是西府口音,和关中口音有很大差别。

  渭南那边的东府口音倒是和关中口音比较接近。

  我这一回话,反倒让院里彻底没了动静。

  院里的人没再说话。

  也没过来开门。

  像是觉得不对劲躲起来似的。

  黄子然使了个眼色,让我继续叫门。

  我硬着头皮再次拍门。

  “郑哥,我是朋友介绍来的。”

  “慕名而来,做了锅饭想跟郑哥一起吃。”

  我尽可能透露出来意。

  琢磨着郑家兄弟应该能听懂话里的意思。

  要是在早年间,应该用江湖唇点来说明来意。

  但我知道的那几句唇点,都是从驼爷嘴里道听途说来的。

  报个腕儿还行,更多的就不知道该咋说了。

  其实唇点这玩意儿,即便八十年代开始混的,也都是略懂皮毛而已。

  更多是用的是自创黑话。

  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现如今唇点彻底成了过去式,只能作为故事来讲讲。

  再次叫门后,院里还是静悄悄的。

  郑家兄弟似乎铁了心不开门。

  我正琢磨接下来该咋办时,却听身后传来吱呀声。

  我和黄子然同时回头。

  只见对面院门打开。

  一位约莫五十多岁的老汉正打量着我们。

  他那双眼睛有些奇特。

  瞳孔像是被一层白色东西遮住了似的,有点得了白内障的样子。

  笃笃笃。

  他右手握着拐杖充当盲杖,在面前路上来回扫动的点着。

  随后慢慢挪动脚步向我俩走来。

  老汉在我面前站定,皱着鼻子嗅了嗅。

  缓缓道:“后生。”

  “你做的那锅饭不会就在村外吧?”

  “那锅饭,可不是你能吃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