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盗墓手记 第640章

小说:关中盗墓手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1-09 23:38:06 源网站:2k小说网
  ();

  过去的盗墓贼,大多是生活所迫才走上盗墓的路。

  加上迷信思想作祟。

  盗墓时会点香烛敬鬼。

  讲究点的还会跪拜诉说难处,请求墓主亡魂原谅。

  拿墓里的陪葬品也非常有节制。

  通常每人只取一件,或者只拿有用的物件。

  绝不会多拿多占。

  更不会破坏墓主尸骨。

  当然这是民间盗墓贼的规矩。

  碰到战乱年代的官盗,那真能把整座墓都给搬空。

  其实从七十年代末,民间盗墓复苏以来。

  过去盗墓的规矩统统成了老黄历。

  一方面,是盗墓行的规矩传承断了。

  五十年代之后,老盗墓贼要么被收编要么被打击。

  侥幸躲过一劫的也不敢再盗墓。

  盗墓行的传承就此断了个七七八八。

  另一方面,是整个八.九十年代,古董价格都很低。

  受当时经济影响,极少有人拿出钞票买古董。

  所以古董在当时都是白菜价。

  只有马爷等极少数玩家,在那个时期进了古董圈。

  嗯,为什么说马爷是玩家而不是藏家。

  他买古董是为了谋利。

  买进是为了更高价卖出。

  不是纯粹的收藏者,所以称不上藏家。

  因为古董价格过低。

  所以盗墓贼辛辛苦苦挖个墓,只取一两件东西还赚不回辛苦钱。

  导致盗墓时都恨不得把整座墓搬空。

  2000年后经济腾飞,加上鉴宝类节目的普及。

  催生了广大群众的收藏热潮。

  古董价格由此一路飙涨。

  可在此之前盗墓贼已经放弃规矩二十年了。

  面对利益诱.惑更不会顾忌所谓的规矩。

  盗墓时反而下手更狠。

  能拿就拿,不能能拿的就砸。

  坚决不给同行留口汤喝……

  再说回眼前。

  听我提到盗墓的规矩,郑二伯尴尬一笑。

  他扒拉着黄子然的挎包翻出水壶。

  拧开壶盖歪起头,用壶里的凉水冲洗眼睛。

  郑二伯冲洗完使劲一揉眼。

  原本漆黑没有白眼仁的眼睛恢复了正常。

  甚至连之前蒙住瞳孔的白色都没了。

  郑二伯翻开眼皮让我看他的眼睛:“看到我眼睛没有?”

  我点头。

  他的眼睛黑白分明,看起来没半点毛病。

  郑二伯咧嘴笑道:“全黑的眼珠是画出来的,之前瞳孔蒙白也是画出来的。”

  “今天给你这楞娃教个乖。”

  “这叫眼见不为实!”

  “之前你看到的,都是假的。”

  “那尸骨不是墓主的。”

  “而是很早之前死在墓里的盗墓贼。”

  郑二伯指向墓室深处的边角位置。

  我顺他指的方向看去。

  只见地上有只碗。

  碗呈青色,釉面莹润,

  走过去细看。

  碗内用直刀深刻的方法勾勒出云纹轮廓。

  之后用斜刀广削的方法进行修饰。

  因此碗内刻绘的云纹图案清晰立体,线条流畅。

  郑二伯双手环抱身前。

  笑眯眯的盯着我道:“能看出碗是什么年代的么?”

  他显然是在考我。

  这碗,从釉色到刻绘技法都像是耀州窑。

  绝对不是西周时期产物。

  碗的时代和墓的时代不匹配。

  只能说,这碗是后来的盗墓贼遗留下来的。

  郑二伯在用这个碗告诉我真相。

  我回忆着章教授闲聊时讲过的耀州窑特点。

  说道:“应该是耀州窑。”

  “云纹刻花,用的是传说中的半刀泥技法。”

  “而这一技法的成熟时期是北宋年间。”

  “也是耀州窑最为鼎盛的时期。”

  耀州窑遗址位于今陕省铜川市。

  烧窑始于唐代。

  五代时耀州窑烧制出天青釉。

  八十年代曾在耀州窑遗址,出土刻有“官”字款的五代时期天青釉瓷碗残片。

  说明在五代时期,耀州窑曾成为官窑。

  北宋时耀州窑达的刻花,剔花技法都达到极致。

  据《宋史》记载,神宗元丰和徽宗崇宁时期,均选中耀州窑为宫廷烧造贡瓷。

  在如今的高古瓷器收藏圈里。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耀州瓷,是绕不过去的必备藏品。

  郑二伯微微颔首:“没错。”

  “是北宋耀州瓷。”

  接着他指向墓室顶,说道:“往上看,你能找到几处盗洞?”

  我仰头向上看。

  刚才因为过于紧张,加上距离原因没法仔细看,所以没看出洞顶有异常。

  现在举着火把一米一米的仔细看。

  立马就看出墓室上方存在不少盗洞痕迹。

  这些盗洞基本都是圆形。

  而且痕迹非常陈旧。

  说明是很早之前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郑二伯慢悠悠说道:“这墓距离村子太近。”

  “紧挨着农田,一季麦子种过去,眼不瞎的都能看出下面有问题。”

  “所以千百年来没少有盗墓贼光顾。”

  “上面能看出来的盗洞有十九个,从汉到唐宋明清都有。”

  “墓里的陪葬品早就被盗完了。”

  “至于墓主尸骨……”

  郑二伯轻轻叹了口气:“前些年被村里孩子给挫骨扬灰了。”

  我愣了下。

  不由想到之前去重阳宫的事。

  重阳祖师的尸骨一样被挖出来烧成了灰……

  郑二伯又指向我们来时的地洞。

  解释道:“这洞啊,是四十多年前挖的。”

  “父亲教家传的手艺给我们兄弟,教完后出了个考题。”

  “让我们从家里挖地洞。”

  “地洞要从村子里穿过去,还不能惊动村里任何人。”

  “最后要打进这座西周墓的墓室里。”

  我听的瞠目结舌。

  这考题,也太难了吧?

  扪心自问,要换成我的话,八成完成不这道考题。

  郑二伯似乎对我的惊讶眼神很满意。

  昂着头得意洋洋道:“我们兄弟四个当时商量了下。”

  “觉得地洞挖浅了容易被人发觉。”

  “加上探过墓室深度正好在十一米左右,我们就决定挖个十一米深的竖洞,然后再横向打洞直通墓室。”

  “我们像耗子似的挖了二十天,终于挖出这个洞。”

  我立马竖起大拇指:“前辈厉害!”

  “你们在地下挖洞怎么保持方向不偏的?”

  这是我最想知道的技术。

  郑二伯却打起了哈哈,顾左右而言他道:“这个嘛……欸,小黄。”

  “咱们这折腾了大半天,是不是该回去吃饭了?”

  “肚子都咕咕叫了。”

  黄子然赶忙道:“我也饿,那就回去吃饭。”

  说完他一把拽住我。

  在我耳边低声道:“别心急。”

  “咱们先上去吃饭。”

  “边吃边让老郑给你讲他的独门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