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擅长追击战、遭遇战,仅仅擅长守城作战,也不能磨灭其实力强劲的本质。”

  这一波,大明稳赢!

  问题在于,花了这么多银子,给了这么多装备,最后大明究竟是大获全胜,还是小胜,或者是惨胜。

  说得再明白点:

  花了这么多资源,最后要是还没办法得到一场大获全胜,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好在,宣府总兵官杨洪,必然不会令人失望。

  作为和英国公张辅并驾齐驱的顶尖武将,至少在打仗这方面,杨洪还从未让人失望过!

  从先前他第一个率军支援京城,就能看出其实力雄厚,能力超群。

  只要给够物资,杨洪必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只是……

  这物资是不是给的有点太多了?

  奉天殿内,随着成敬朗读皇帝旨意,底下的文武百官,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这又是给钱又是给粮,又是给盔甲和火器,还配了大炮和战马。”

  “宣府边军的实力,必将迎来极大的膨胀。”

  “这难道不会养虎为患吗?”

  “杨洪会不会趁机抬价,从此掌控朝廷的经济命脉,不断索要各种物资?”

  “甚至于,杨洪会不会与瓦剌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借此来养寇自重?”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回望过去,一些原本强盛的王朝,就是因为边军不断勒索、疯狂吸血,最终从巅峰迅速坠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这些都是一次次血的教训,是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文武百官,又怎能不心生忌惮?

  朱钰没等他们开口,成敬刚宣读完,便说道:“此事,朕已决断。”

  “无需再议,诸位爱卿,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不如多想想如何克敌制胜。”

  看待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往往大相径庭。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如此慷慨,容易养虎为患;但在朱钰眼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杨洪的为人。朱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并与于谦多次交谈,都认为此人值得信赖,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宣府不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朱钰觉得,杨洪是值得信任的。

  第二,所谓养虎为患,也是要看皇帝是谁。

  一个强势的皇帝,就算养出一条大老虎又如何?

  京营二十万大军,日夜操练不息,各种新型军械,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手中的武力将飞速增长。

  就算边军强大起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哪怕他们集体反叛,朱钰也有把握用绝对的力量将其镇压!

  有了这个前提,朱钰心中自然有了底气,自然不怕什么“养虎为患”!

  对宣府的安排,在皇帝坚定意志的推动下,最终敲定下来了。

  军饷、粮草、装备、兵力,均由朝廷提供,全部按超额标准发放,确保战争结束后仍能剩下大量物资。

  至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却一点都没有了。

  大同,只能靠自己,会把所有精力放在自身防务上。除非情况万分紧急,否则绝不会出兵支援。

  二十万京营士兵,实在太过年轻,远征过去不过是去送菜,同样不会提供任何支援。

  能不能守住,能不能赢得一场漂亮的胜利,全看杨洪的个人能力。

  朝廷已经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基础,同时皇帝本人亲自放权,给了他足够广阔的舞台,让他能够自由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杨洪还做不好,那朝廷也无能为力,只能让京营去支援大同,放弃一部分山外九州,咬着牙把这亏吃下去。

  好在,情况发展到这种恶劣程度的可能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杨洪一向表现稳定,只要不被别人掣肘,按理说这次战争肯定能稳扎稳打地拿下。

  早朝至此,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在结束之前,于谦站了出来,又提出了一条策略。

  “暴元崩溃之后,树倒猢狲散,余孽四散逃亡,逃到草原上的,总共有三支。”

  “一支是元朝后裔,一支是兀良哈,还有一支是瓦剌。”

  “其中,瓦剌世代为我大明的养马奴,与我大明关系最差,对汉文化极为排斥,也是上一次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主要推动者。”

  “国师也先,是这一股势力的首领,他和他的家族,从上到下统治整个瓦剌,已有百年之久,根深蒂固。”

  “可以说,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最大推手,就是这个人!”

  于谦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此人野心勃勃,一直企图恢复暴元,是我大明的死敌。”

  “相比之下,元裔和兀良哈差距甚远。”

  元裔长期居住在高原平原,与大明的关系若即若离,统治阶级也就是贵族,长期受到汉学影响,以此为荣。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脱脱不花最有出息的那个儿子——脱古。

  此人母亲是汉人,自小便受汉学熏陶,恐怕比大多数明人还要更热爱大明。

  从小时候起,他就一直想要投靠大明。最近,脱脱不花希望与大明合作,以重掌权力。

  脱古顺势而为,答应留在大明,以外国使者的身份做人质,帮助父亲与大明达成合作。

  近来在大明生活得颇为惬意,乐不思蜀。

  他穿着明人的服饰,发型也改成了明人的样式。若只看外表,甚至比一般的明人还要像明人。

  他算是元裔贵族的一个典型缩影,像他这样的元裔贵族,并不罕见,而且个个地位都不低。

  要知道,即便是在大明,读书识字也是一件花费颇大的事,普通百姓中十个里也不一定有一个识字。

  元裔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广人稀,贫困潦倒,读书对他们而言更是奢侈之事。

  能有资格读书识字、崇尚汉学的人,哪怕在贵族中,也是极为出色的人物!

  有了这些人,元裔与大明之间的关系自然暧昧不清。

  与瓦剌的死敌之势相比,他们更像是可以争取的合作对象。

  在需要的时候,扶持他们进行代理人战争,牵制瓦剌,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兀良哈在这方面则更为极端。

  他们本来就是汉人的忠犬,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居住在草原上。

  距离大明很近,常年受到大明的影响,对大明忠心耿耿……

  从上到下,从首领到贵族,比起草原的蛮夷,更像明人。

  只要给够好处,他们肯定不会拒绝大明的命令。

  “臣的意思是,我大明富庶,不缺钱粮,与其把它们囤积在仓库里生霉,不如拿出一些来,扶持兀良哈,援助脱脱不花。”

  “这样一来,草原上三足鼎立,彼此牵制,哪里还可能形成联盟,再次威胁我大明的疆土?”

  这是一招阳谋。

  即使三方势力中的聪明人,也能看出大明的意图,只要大明真的这么做了,他们出于各自的野心和利益需求,势必会相互争斗。

  而一旦他们互相争斗,大明的目的就达到了,草原蛮夷再也无法成为大明的威胁,这笔钱就算花得值了。

  于谦此时在朝堂上提出的这套“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其实早在年前就已经向皇帝提过。

  当时两人便详细讨论过其中的细节,还制定了更多相应的手段。

  此时此刻,于谦提出这条计策,自然是打算将其付诸实施的。

  他用商量和讨论的语气,通知文武百官,免得大家毫无准备,反而节外生枝,给朝廷添乱。

  朱钰低头思索片刻,当众认可了这条计策。

  同时,他也为这条计策设下了一条底线:

  “我大明虽然富庶,但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用来对付敌人,当然可以,但绝不能挥霍无度。”

  “每年二百万两白银,是朕的底线。”

  “如果超过这个数额,朕还不如干脆不管他们。反正三五年后,朕终究要远征草原,雪恨!”

  于谦恭敬地俯首道:“陛下多虑了,草原贫瘠,最多每年五十万两白银,就能起到显著作用。”

  “微臣定会将每一两银子,都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哪怕一文铜钱。”

  若换作别人说出这番话,朱钰恐怕会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对方是在为自己打掩护。

  但于谦说这话,却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朱钰点点头,笑着说道:“于少保的保证,朕放心。”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早朝,风平浪静。

  文武百官提到的,都是些不大不小的琐事。

  早朝顺利结束,廷议随即展开。

  这一次,小会上的主角,不再是于谦,而是石亨!

  要说如今的大明,有谁对瓦剌最了解,于谦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能与他比肩。

  宣府的杨洪,被外界称为“杨王”,常年与草原蛮夷打交道,一生战功赫赫,不知多少次率军出征,击退草原匪寇。

  论对瓦剌的了解,他绝对不逊于于谦。

  与之相比的大同总兵郭登,则稍显逊色。但问题主要出在为人方面,若单论对瓦剌的了解,郭登也并不差。

  石亨虽说是个像安禄山一样的人物,但他也是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步步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他对瓦剌的了解同样深入,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早朝结束后的廷议,一向是用来落实重大事务的。

  新年刚过,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瓦剌即将再次大规模南侵。

  这样的议题,无论是于谦还是石亨,都是合适的人选。

  于谦刚刚在早朝上大放异彩,把存在感拉满。

  这会儿,他还有些口干舌燥,也就让石亨捡了个便宜。

  石亨站在舆图前,眉飞色舞,言之凿凿地说:

  “以末将多年的经验来看,瓦剌大规模南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天气,二是粮食,三是大军集结需要时间。”

  “如今草原上,冷得骨头都碎了,几千人几万人,面对要命的白毛雪,最后也都成了冰雕,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