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剌平时只有少数精锐聚集在国师身边,主力部队分散各地,需要一到两个月才能聚拢起来,才能拧成一股劲儿。”

  “粮食的筹备和运输,同样需要时间。”

  石亨手指轻轻敲击着地图,经过几个呼吸的估算后,给出了一个准确的日期。

  “瓦剌想要再次大举南下侵略,最快也得到明年四月末,大概会在五月初,或者五月中旬,与宣府爆发大规模战争。”

  “现在才刚过年夜,我们还有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准备。”

  “杨洪这个人,我和他打交道不多,但也能看出来,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只要咱们这边物资能跟上,他那边应该不会出问题,肯定能守住。至于这场仗能不能打得漂亮、打得精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石亨笑着向众人拱了拱手。

  “这四个月,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

  “这次,我大明必胜!”

  众人听后,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在座的人,都不是**,他们都能看清局势。

  正是因为清楚自己的优势有多大,他们才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放松。

  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根本就不可能输!

  但……

  越是这样,朱钰的眉头就皱得越深。

  看着眼前的各位大臣,他的心情莫名变得烦躁起来。

  战术上轻视敌人,战略上重视敌人,这是每一场大规模战役成功必不可少的态度!

  而那种觉得自己大概率能赢,就飘了的傲慢,则是每个强大帝国都会有的毛病。

  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帝国之所以失败,问题就出在这里。

  帝国里的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傲慢,觉得自己一定会赢。

  于是就松懈下来,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导致全面崩溃,所有人都一起完蛋。

  朱钰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忍不住重重咳嗽了一声,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

  他有些看不下去了。

  “内三关被破,蛮夷祸害中原,二十万将士战死沙场,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不知有多少人死于灾祸。”

  “瓦剌大举南下,害死了多少人?看看京城之外,每一条路上,路边随处可见和腐烂的尸首。”

  “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终于将敌人击退。”

  “时至今日,这才过去多久?不到几个月!诸位大人,就这么松懈了吗?”

  “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吧!”

  朱钰眉头紧锁,手指一下一下重重敲击着桌面。

  发出“蹦蹦蹦”的声音,就像是敲打在每一位大臣的心头,让在场的所有人莫名感到胸口沉甸甸的,仿佛压着一块大石。

  尤其是石亨,脸上的笑容迅速收敛,愧疚地低下了头。

  他觉得陛下这是在说他。

  毕竟,其他人他不知道,他石亨确实是懈怠了。

  不仅是懈怠了,甚至被陛下当场抓住了把柄。

  要不是陛下看在于谦的面子上,看在他前段时间足够拼命、表现得不错的份上,依旧选择信任他,恐怕石亨现在又得进大牢了。

  朱钰敲击桌面的手指猛地一停,口中冷哼一声,目光扫视在场众人。

  “朕问你们,土木堡之变,最根本的问题出在哪里?”

  “是好大喜功、看不清自己能力、狂妄无能的稽王吗?”

  “是久不操练、从上到下烂成一片、远不如前的京营吗?”

  “还是无君无父、无尊无卑,浑身散发着臭味,最后被人活活的大太监王振吗?”

  朱钰闭上眼睛,痛彻心扉地说:“朕说的每一个,都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

  “但要说他们就是全部?不尽然!”

  “傲慢!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傲慢!”

  “同样是罪魁祸首之一,甚至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朱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诸位爱卿,朕临危受命,看到我大明江山内忧外患,烂得像筛子一样!心中忧虑,连觉都睡不着啊!”

  “自从登基以来,我每天都要反省三次,睡觉前都会问自己:还有什么事没处理好?今天的处理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候,感到力不从心,便整夜辗转难眠。”

  “我大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还望诸位,千千万万,放下那些可有可无的傲慢吧!”

  “现在是国家危急之时,而不是什么盛世繁华!”

  话音刚落。

  廷议现场陷入了一片死寂。

  朱钰双眼紧闭,久久没有说话。

  自古以来,皇帝都要保持一份神秘感,才能维持威严。

  和大臣说心里话的皇帝,不是完全没有,也是少之又少。

  朱钰身为皇帝,平日里同样在朝臣面前保持神秘,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威严,让人愿意服从于他。

  此刻忽然真情流露,确实令人震惊、震撼。

  一番话,更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文华殿内,一众文武百官,都被震慑住了。

  有的文臣低头叹息,有的武将羞愧地低下了头,就连于谦,也神色变幻,意识到自己这次也犯了傲慢之罪。

  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座的这些人,都是聪明人。

  正因如此,他们很清楚这次战役,大明想输都难。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认为自己会输,他们站在必胜的高点上。

  这种心态对百姓来说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好事。

  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战术上要轻视敌人,战略上要重视敌人,这是每一位合格指挥官应有的基本素养!

  作为国之栋梁,他们本应也做到这一点,却在“大明无敌”的幻觉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傲慢已深入骨髓,潜移默化,悄无声息。

  若非皇帝洞察一切,一番犀利言论直指要害,痛陈利弊,切中肯綮,唤醒了他们,也骂醒了他们。

  以文武百官现在的状态,还真有可能出问题,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原本稳赢的局势出现变数!

  “陛下所言极是。”于谦深深俯首,“臣等定当三省吾身,脚踏实地。”

  参与小会的文武官员顿时纷纷跪倒。

  毕竟连大佬都跪了,他们这些同级的不跪,难道是不尊重皇帝吗?

  朱钰挥手示意众人起身,继续商讨运送物资到宣府的相关事宜。

  无论是数百万石粮食,还是数百万两白银,亦或是皇帝支援给宣府的各种武器装备,弓箭火炮。

  将这些大宗物资运送到边境,本身就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其中白银还好,大不了皇帝派遣锦衣卫亲自押运,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至于粮食和其他支援物资,就麻烦多了。

  大明在远距离、大规模运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从开国以来,大明一直有远征的传统,时间一长,自然积累了不少心得。

  可自从朱祁镇一次性损失了百万人命后,大明原有的运输体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把运输体系修复完善,至少满足接下来的运输需求,是这次小会的主要议题。

  从修路铺道,到调用民夫运输物资,再到各级负责人的任免,以及安排春耕有序进行,尽量不让运输影响到百姓的春耕。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大有讲究。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牵连几千上万条人命,甚至可能引发局部的人为灾难。

  朱钰对这些事情没有经验,即便是前世的他,也主要是以单兵作战和小股部队行动为主,对后勤几乎从未涉足。

  因此此刻他便闭口不言,静静听着面前的文武大臣商议,让他们拿出一套成熟稳健的方案来,再由自己做最终决定。

  对自己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不去插手那些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不去搞毫无意义的微观操作,听起来合情合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朱祁镇就是其中的典型。

  明明是个废物,却对自己的能力毫无认知,还以为自己身为大明皇帝,就该战无不胜。

  他在战场上各种小动作不断,把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全都犯了一遍,硬生生带着二十万精锐,死在了土木堡。

  这样的教训就在眼前,朱钰引以为戒,自然不会再犯。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作为皇帝,他只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够了。

  这一轮讨论足足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

  文武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古色古香的文华殿,如今就像个菜市场。

  就是在这种吵闹中,许多关键环节的细节被确定下来,各种人事调动也商量出了一份靠谱的名单。

  最后,于谦亲自来到皇帝面前,神情略带一丝疲惫地说道:“陛下,关于运输方面的大致计划,臣等已经商议清楚了。”

  “详细的方案,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琢磨。”

  “臣等会尽快将方案整理成册,呈报给陛下。”

  朱钰点点头,设下了一条底线。

  “计划需要尽可能完善,但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完美。”

  “朕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内把方案交上来,有问题再改,没问题就立刻执行。于少保,你看怎么样?”

  于谦笑着回答:“不用三天,最迟后天凌晨,方案就会呈现在陛下面前。”

  “那再好不过。”朱钰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件事越早定下来越好。

  计划越早出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