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濂摇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出脑海,上前拜访。董氏得知消息后,立刻出来迎接贵宾……
再怎么平易近人,金濂终究是户部尚书,站在大明权力的巅峰。
像这样的贵客上门,就算是于谦也会亲自迎接,但今天他没来,是因为于谦根本不在家。
“于少保不在?那是去哪儿了?”金濂惊讶地问道。
董氏摇头苦笑:“夫君回家后,很少提及朝廷之事,大多是吃完饭后点灯夜读,或者在书房处理国事。”
“这次出门,也没说去哪。”
“不过……”董氏抬头看了眼金濂,“夫君最近经常出城,应该是在忙皇上的差事。”
也对,能让于谦过年期间到处奔波的,除了那位器重他的年轻皇帝,还能有谁呢?
还真是让人羡慕的烦恼。
推行农庄法,金濂也有参与,关于此事的进展,他一直都在关注。
金濂眯起眼睛思考片刻,心中已有答案:农庄法目前正在小范围推广,重点放在几个靠近京城的县城。
于谦主要推动的是大兴县,其他几个县城则由他身边跟随的翰林院学士负责,或是刚刚开始试行,还没正式落实。
在这个时候,于谦出城,除了去大兴县,恐怕不会有别的地方可去。
金濂当即告辞董氏,派了一匹快马前去打探于谦京营修路的事情。
骑手很快回来,果然在大兴县找到了于谦,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哭笑不得。
“我如今已经卸下九军统帅之职,京营一切事务应由陛下定夺,而非我。金尚书以后别搞错了。”
金濂听完,无奈地摇头,却又不禁佩服于谦。
京营二十万将士的军权,足以撼动天下局势,如此大权,于谦说还就还,说放就放,这岂不是一种本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金濂与于谦今天能如此交好,也和于谦这些宝贵的品质息息相关。
一封奏折很快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钰得知此事后,只犹豫了几个呼吸便做出了决定。
京营二十万大军,为了运输物资辛苦一点,前去修缮道路也是值得的。
他答应的理由很简单。
一支军队的工程能力,同样会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修缮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苦差事,但实际上,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军队的凝聚力、士兵之间的配合以及京营的工程实力。
如果这次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其效果甚至比在校场训练几年还要好!
因此,在想通这一点之后,朱钰果断地答应了,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实际上,朱钰的想法确实没错。
即便不拿后世的例子来说,单看大明朝上下几百年的历史,就能找出无数个工程技术大显身手的案例。
其中最近最典型、也是几百年来名气最大的例子,自然就是于谦依靠工程技术,设计出多道相互穿插的防御阵线,仅凭十几万新兵,就击退了瓦剌的进攻。
都说兵败如山倒!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大明北伐,讨伐暴元,从南打到北,不过几个月时间,暴元便土崩瓦解,皇帝和妃子仓皇北逃。
一路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城池,那些如同钉子一般挡在大明必经之路上的县城,纷纷望风而降。不仅不抵抗,反而为大明军队提供了不少帮助。
这就是“兵败如山倒”。
暴元吃了败仗,丢掉了半壁江山,从此一泻千里。
内外矛盾接连爆发,直接导致元朝在极短的时间内。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处境,其实和元朝非常相似。
投降派和南迁派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
随着紫荆关被攻破,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定大明就是下一个元朝,很快就会被彻底。
然后,一个新的元朝就会在大明的上建立起来。
要说这些人错了吗?其实他们的逻辑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世界上竟然有“奇迹”这种东西的存在。
于谦,就是这个奇迹。
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拉起十几万人的军队,解决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问题,最终带着这些新兵,取得了胜利。
打败了来势汹汹、实力强劲、无比精锐的瓦剌!
这不是奇迹,还能是什么?
而这个由于谦一手创造的奇迹中,工程手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于谦设计的防御阵线,军队本身只是其次,真正关键的是那些密密麻麻、互相穿插、极具力的陷阱。
正是这些陷阱,极大地消耗了瓦剌的士气和人力物力,十几万新兵才能凭借主场优势,硬生生击溃瓦剌。
没有这些工程手段,京城保卫战是不可能获胜的,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惨败、大败或小败,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它完全可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最终结局,能够大幅影响一支军队的实际战斗力。
朱钰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
对于这一点,皇帝给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
“老百姓不愿意服苦役,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利’字。”
“苦役容易耽误种地,影响粮食收成;苦役是朝廷分派的义务,每个大明百姓的责任,一般不会给钱。”
“更过分的是,连干活用的工具、吃饭喝水拉撒这些,都要老百姓自己准备。”
“这种明摆着赔钱的差事,又苦又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又有谁愿意去做呢?”
“反过来想,只要能赚钱,并且保证服役者的安全,百姓其实并不拒绝劳动。”
“在这方面,京营二十万士兵,和普通百姓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朱钰回想起自己的小金库,里面存着的那笔巨额财富,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笑容。
“士兵不愿意?那就发钱,还不愿意?那就发更多的钱!”
“只要钱给够,又有谁会不愿意呢?”
“对朕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有钱的皇帝,腰杆子就是硬,底气也足!
至于具体待遇该是什么样,朱钰并不了解民间行情,打算回头问问大臣,再做决定。
应该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历朝历代,大规模的基建,最大的成本通常是官吏贪腐造成的浪费,反而不是人力物力。
大明朝经过朱祁镇的折腾,直接从上升期被打断,进入走下坡路的阶段。但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大明朝还保留了许多鼎盛时期涌现的人才。
这些人才,要说他们没有私心,一个个都像于谦一样,肯定是不现实的,也不够客观。
但要说他们对大明不忠诚,说他们没有野心,说他们毫无底线,当官就是为了捞钱,那就是在污蔑他们。
这些人都是普通人,会有犹豫,有自己的私心,但也想干出一番事业,在收受贿赂的时候,同样会感到愧疚。
他们是皇帝的镜子。
皇帝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
朱祁镇是个烂人,于是整个大明朝廷从上到下,烂成了一片。
而朱钰有雄才大略,更愿意花钱提供舞台,让底下的人尽情展现才华,这些人也就变成了可用之才。
有这些人在,朱钰不用太担心像这种大规模基建项目,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严重问题。
正常的开销,以皇帝金库目前的存款完全能撑得住,丝毫不虚。
朱钰琢磨来琢磨去,感觉这其中大有搞头。
“这次修缮道路,会是一次极为宝贵的经验,日后朕若想实现繁荣盛世,大规模的基建必不可少。”
“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少吃很多亏。”
成敬忽然咳嗽了一声,将皇帝从对未来的畅想中拉回了现实。
朱钰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有些可以交给别人去做,有些却必须由他亲自来处理。
成敬即将要说的这件事,就属于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那种。
“陛下前段时间叮嘱微臣,一定要把皇宫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微臣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宦官和宫女,目前的打扫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现在重点,是清查皇宫剩下的各个部门。”
“其中有一个地方,叫光禄寺,是专门负责供应皇宫贵人们饮食的地方。”
“按照陛下的意思,微臣清查了光禄寺近年来的情况,只能说,触目惊心。”
成敬停顿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有所不知,除了太祖时期,后来皇宫里很少有人会吃光禄寺的饭菜,大多是让身边的人自己准备。”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光禄寺的厨艺不行,二是出于安全考虑。”
“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光禄寺变得愈发冷清,平日里几乎没人理会。
但随着时间推移,光禄寺在编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迅速膨胀了起来。
原本在太祖时期,光禄寺只有五六百个厨子,加上帮工之类的杂役,总数也不超过一千人。
到了正统年间,光禄寺光是厨子的数量就膨胀到了五六千人,再加上各类杂役,总数接近一万人!
这是多么夸张恐怖的数字?
“除此之外,光禄寺每年所需的食材数量,也在不断膨胀。”
成敬面无表情地说:“这些食材、这些拨款,最后都去了哪里,想必不用微臣多说,陛下也清楚。”
“这些该死的东西,一锅烂肉能煮两年都不换,每年要的鸡鸭牛羊,数量却一年比一年高。”
“最近一次,他们光是牛羊就要了一万三千八百头!如果再加上鸡鸭,数量能涨到八万!”
“这还只是禽类,没算上其他食材,光是这些肉,就够皇宫上下所有人吃上好几天都吃不完。”
朱钰明白了成敬的意思。
皇宫的**,光禄寺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什么吃里扒外、什么收受贿赂、什么虚报账目、乱七八糟的手段,他们恐怕全都做过。
皇帝要大太监把皇宫彻底清理一遍。
金濂摇摇头,把这些杂念甩出脑海,上前拜访。董氏得知消息后,立刻出来迎接贵宾……
再怎么平易近人,金濂终究是户部尚书,站在大明权力的巅峰。
像这样的贵客上门,就算是于谦也会亲自迎接,但今天他没来,是因为于谦根本不在家。
“于少保不在?那是去哪儿了?”金濂惊讶地问道。
董氏摇头苦笑:“夫君回家后,很少提及朝廷之事,大多是吃完饭后点灯夜读,或者在书房处理国事。”
“这次出门,也没说去哪。”
“不过……”董氏抬头看了眼金濂,“夫君最近经常出城,应该是在忙皇上的差事。”
也对,能让于谦过年期间到处奔波的,除了那位器重他的年轻皇帝,还能有谁呢?
还真是让人羡慕的烦恼。
推行农庄法,金濂也有参与,关于此事的进展,他一直都在关注。
金濂眯起眼睛思考片刻,心中已有答案:农庄法目前正在小范围推广,重点放在几个靠近京城的县城。
于谦主要推动的是大兴县,其他几个县城则由他身边跟随的翰林院学士负责,或是刚刚开始试行,还没正式落实。
在这个时候,于谦出城,除了去大兴县,恐怕不会有别的地方可去。
金濂当即告辞董氏,派了一匹快马前去打探于谦京营修路的事情。
骑手很快回来,果然在大兴县找到了于谦,得到的回答却令人哭笑不得。
“我如今已经卸下九军统帅之职,京营一切事务应由陛下定夺,而非我。金尚书以后别搞错了。”
金濂听完,无奈地摇头,却又不禁佩服于谦。
京营二十万将士的军权,足以撼动天下局势,如此大权,于谦说还就还,说放就放,这岂不是一种本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金濂与于谦今天能如此交好,也和于谦这些宝贵的品质息息相关。
一封奏折很快送到了皇帝面前。
朱钰得知此事后,只犹豫了几个呼吸便做出了决定。
京营二十万大军,为了运输物资辛苦一点,前去修缮道路也是值得的。
他答应的理由很简单。
一支军队的工程能力,同样会对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修缮道路表面上看起来像是苦差事,但实际上,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能够很好地锻炼军队的凝聚力、士兵之间的配合以及京营的工程实力。
如果这次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其效果甚至比在校场训练几年还要好!
因此,在想通这一点之后,朱钰果断地答应了,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实际上,朱钰的想法确实没错。
即便不拿后世的例子来说,单看大明朝上下几百年的历史,就能找出无数个工程技术大显身手的案例。
其中最近最典型、也是几百年来名气最大的例子,自然就是于谦依靠工程技术,设计出多道相互穿插的防御阵线,仅凭十几万新兵,就击退了瓦剌的进攻。
都说兵败如山倒!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年大明北伐,讨伐暴元,从南打到北,不过几个月时间,暴元便土崩瓦解,皇帝和妃子仓皇北逃。
一路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城池,那些如同钉子一般挡在大明必经之路上的县城,纷纷望风而降。不仅不抵抗,反而为大明军队提供了不少帮助。
这就是“兵败如山倒”。
暴元吃了败仗,丢掉了半壁江山,从此一泻千里。
内外矛盾接连爆发,直接导致元朝在极短的时间内。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处境,其实和元朝非常相似。
投降派和南迁派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
随着紫荆关被攻破,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定大明就是下一个元朝,很快就会被彻底。
然后,一个新的元朝就会在大明的上建立起来。
要说这些人错了吗?其实他们的逻辑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世界上竟然有“奇迹”这种东西的存在。
于谦,就是这个奇迹。
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拉起十几万人的军队,解决了一系列或大或小的问题,最终带着这些新兵,取得了胜利。
打败了来势汹汹、实力强劲、无比精锐的瓦剌!
这不是奇迹,还能是什么?
而这个由于谦一手创造的奇迹中,工程手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于谦设计的防御阵线,军队本身只是其次,真正关键的是那些密密麻麻、互相穿插、极具力的陷阱。
正是这些陷阱,极大地消耗了瓦剌的士气和人力物力,十几万新兵才能凭借主场优势,硬生生击溃瓦剌。
没有这些工程手段,京城保卫战是不可能获胜的,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惨败、大败或小败,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由此可见,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它完全可以左右一场战役的最终结局,能够大幅影响一支军队的实际战斗力。
朱钰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
对于这一点,皇帝给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
“老百姓不愿意服苦役,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利’字。”
“苦役容易耽误种地,影响粮食收成;苦役是朝廷分派的义务,每个大明百姓的责任,一般不会给钱。”
“更过分的是,连干活用的工具、吃饭喝水拉撒这些,都要老百姓自己准备。”
“这种明摆着赔钱的差事,又苦又危险,随时可能丢掉性命,又有谁愿意去做呢?”
“反过来想,只要能赚钱,并且保证服役者的安全,百姓其实并不拒绝劳动。”
“在这方面,京营二十万士兵,和普通百姓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朱钰回想起自己的小金库,里面存着的那笔巨额财富,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笑容。
“士兵不愿意?那就发钱,还不愿意?那就发更多的钱!”
“只要钱给够,又有谁会不愿意呢?”
“对朕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有钱的皇帝,腰杆子就是硬,底气也足!
至于具体待遇该是什么样,朱钰并不了解民间行情,打算回头问问大臣,再做决定。
应该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历朝历代,大规模的基建,最大的成本通常是官吏贪腐造成的浪费,反而不是人力物力。
大明朝经过朱祁镇的折腾,直接从上升期被打断,进入走下坡路的阶段。但也正因为如此,如今的大明朝还保留了许多鼎盛时期涌现的人才。
这些人才,要说他们没有私心,一个个都像于谦一样,肯定是不现实的,也不够客观。
但要说他们对大明不忠诚,说他们没有野心,说他们毫无底线,当官就是为了捞钱,那就是在污蔑他们。
这些人都是普通人,会有犹豫,有自己的私心,但也想干出一番事业,在收受贿赂的时候,同样会感到愧疚。
他们是皇帝的镜子。
皇帝什么样,他们就什么样。
朱祁镇是个烂人,于是整个大明朝廷从上到下,烂成了一片。
而朱钰有雄才大略,更愿意花钱提供舞台,让底下的人尽情展现才华,这些人也就变成了可用之才。
有这些人在,朱钰不用太担心像这种大规模基建项目,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严重问题。
正常的开销,以皇帝金库目前的存款完全能撑得住,丝毫不虚。
朱钰琢磨来琢磨去,感觉这其中大有搞头。
“这次修缮道路,会是一次极为宝贵的经验,日后朕若想实现繁荣盛世,大规模的基建必不可少。”
“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少吃很多亏。”
成敬忽然咳嗽了一声,将皇帝从对未来的畅想中拉回了现实。
朱钰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有些可以交给别人去做,有些却必须由他亲自来处理。
成敬即将要说的这件事,就属于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那种。
“陛下前段时间叮嘱微臣,一定要把皇宫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微臣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宦官和宫女,目前的打扫工作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现在重点,是清查皇宫剩下的各个部门。”
“其中有一个地方,叫光禄寺,是专门负责供应皇宫贵人们饮食的地方。”
“按照陛下的意思,微臣清查了光禄寺近年来的情况,只能说,触目惊心。”
成敬停顿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有所不知,除了太祖时期,后来皇宫里很少有人会吃光禄寺的饭菜,大多是让身边的人自己准备。”
“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光禄寺的厨艺不行,二是出于安全考虑。”
“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光禄寺变得愈发冷清,平日里几乎没人理会。
但随着时间推移,光禄寺在编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迅速膨胀了起来。
原本在太祖时期,光禄寺只有五六百个厨子,加上帮工之类的杂役,总数也不超过一千人。
到了正统年间,光禄寺光是厨子的数量就膨胀到了五六千人,再加上各类杂役,总数接近一万人!
这是多么夸张恐怖的数字?
“除此之外,光禄寺每年所需的食材数量,也在不断膨胀。”
成敬面无表情地说:“这些食材、这些拨款,最后都去了哪里,想必不用微臣多说,陛下也清楚。”
“这些该死的东西,一锅烂肉能煮两年都不换,每年要的鸡鸭牛羊,数量却一年比一年高。”
“最近一次,他们光是牛羊就要了一万三千八百头!如果再加上鸡鸭,数量能涨到八万!”
“这还只是禽类,没算上其他食材,光是这些肉,就够皇宫上下所有人吃上好几天都吃不完。”
朱钰明白了成敬的意思。
皇宫的**,光禄寺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什么吃里扒外、什么收受贿赂、什么虚报账目、乱七八糟的手段,他们恐怕全都做过。
皇帝要大太监把皇宫彻底清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