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小问题没关系,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执行的时候再微调就行。
只要别出大问题,就等于没问题。
朱钰收拾好心情,骑上马,一路返回郕王府。
途中,他不忘拿出备忘录,把觉得重要的事情用简体字写在上面。
一边写,一边思考,随后将思考浓缩成几句话,记在这些事情后面,以免忘记。
成敬跟在后面,迎着冷风,同样是一脸沉思。
回到郕王府后,朱钰换上一身便服,洗去脸上的灰尘,来到书房。
红袍大太监紧随其后,说起今天的第一件事。
“陛下,军校那边派人送来了消息,说是在两天后要正式开课。”
“杨洪提前送来了贺信,他们还希望陛下能亲自去一趟,这正合我意。”
朱钰想了想,点头道:“可以,军校之事关系我大明的未来,朕是该亲自去一趟。”
“不只是朕该去,满朝文武百官,只要抽得出空的,也该去捧个场。”
“这样吧,成敬,你把这个消息传下去,让他们自己斟酌要不要去,有事就别去,专心办事,不要耽误正事。”
重要的事情有很多。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作为皇帝,朱钰还算贴心,不至于逼迫那些在大年三十没法好好过年、天天加班的文武官员来参加军校开业典礼。
成敬心里琢磨着皇帝的意思,打算接下来传信的时候,尽可能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总有人会放大理解皇帝的意思。
见到皇帝都亲自参与军校开业典礼,就以为军校开业典礼非去不可。
到时候耽搁了事情,反而会让皇帝不高兴。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成敬有义务谨慎措辞,准确无误地传达皇帝的意志。随后,身穿红袍的大太监,说起了第二件事。
在说事之前,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疏递给了皇帝。
“这是宣府总兵官,杨洪杨总兵送来的奏疏。”
“今早刚送到,正好在陛下上早朝的时候,刚才回来,底下的人给递上来了。”
朱钰挑了挑眉毛,好奇地打开奏疏,杨洪回去才没多久,就给自己送来奏疏,这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批准?
打开来一看,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不少。
于谦和朱钰商量出来的克敌制胜之策,在杨洪离开之前就已经安排下去了。
杨洪送来的这份奏疏,正是他关于此事的具体行动,需要皇帝批准。
边军的整体结构非常复杂,有骑兵、有弓兵、有步兵,更不缺战马,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集团。
出于削弱草原蛮夷的需求,以及对情报的渴望,曾经边军在深入草原三十里地的地方,组织过一支特殊的部队。
这些部队名叫夜不收,由最精锐的老兵组成,以小队形式行动,最大的编制单位不超过三千人。
他们在草原边缘修建堡垒、设置致命陷阱、挖壕沟等防御措施,日夜出击,侦查草原蛮夷的动向,进行敌后破坏。
每年开春,还会放火焚烧草原五十里地。这样一来,一旦草原蛮夷有所行动,他们就能立刻发现。
当草原蛮夷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也必须从五十里外运来各种攻城器械攻打堡垒,无法就地取材制造大型工程兵器。
夜不收最鼎盛的时候,在编人数达到了三万人,每一个都是千锤百炼的老兵,战斗力极强。
他们所组成的防线绵延数百里,是草原蛮夷的噩梦。
后来夜不收逐渐衰落,到了正统年间,夜不收几乎被人遗忘,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连堡垒都没有人维护。
“杨洪的意思是,如果朕想在几年内摸清草原的情况,搞清楚敌人的动向,重建夜不收,是最好的选择。”
朱钰眉头微皱,前世他就是一名兵王,很清楚一支真正的王牌部队、精锐部队,会有多大的消耗。
就算是比他等级低很多的普通兵王,平均每人培养成本都要达到惊人的百万级别。
像他这样的顶级兵王,更是要花几百万,都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来一个。
好在古代情况不同,哪怕是夜不收这样的精锐部队,也只是相对精锐而已。
按常理来说,花费不至于像后世那样培养专业兵种、特种兵那么高。
但即便如此,重建夜不收,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支持边军方面,朱钰从来都不吝啬,刚刚敲定的、价值千万两白银的物资支援,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皇帝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国库里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
像这种大宗开支,朱钰必须反复考虑,确定确实值得,才会拨款。
而夜不收,值得这个价钱吗?
夜不收,是否真的必须重建?
朱钰沉思许久,想起自己制定的大计划,终于有了答案。
“如果只是想守成,夜不收自然就成了摆设,毫无用处。”
“但对朕来说,夜不收必须重建。”
正如杨洪所说的一样。
夜不收这支特殊的部队,是皇帝大战略、大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夜不收,很多事情都无法展开。
所谓的“大战略”、“大计划”,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不过是一场泡影,毫无意义的海市蜃楼。
朱钰拿起大宝印章,在奏疏上用力一盖,留下鲜红的印记。
接着拿起毛笔,一笔一画,在奏疏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复。
皇帝的态度极为明确:“你要的钱,朕给你;你要的资源,朕也给你!”
“朕要的效果,你必须尽快拿出来!”
“这些钱到底用在了哪里,需要一本清清楚楚的账本。朕可能三年都不查,也可能三天就查一次。”
朱钰相信杨洪,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
他一定会把这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写完这些,朱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脑海中又浮现出关于海禁的事情。
“只出不进,不是个办法啊。”
“再这样下去,就算皇室库里有百座金山银山,也迟早会花光。”
“赚钱,赚大钱,必须尽快赚大钱。”
“再不赶紧赚钱,就来不及了。”
成敬轻轻吹气,将墨迹吹干,这才小心翼翼地将奏疏收进袖袍里。
天色还早,今天还很长。
皇帝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而与此同时,另一边。
文武大臣们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金濂放下手中的茶杯,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陛下要给宣府运粮,我们需解决的问题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人力,二是物力,三是道路!”
“物力这方面,不用担心。祖宗当年北伐时造了百万楯车,如今大多已坏,剩下的修一修,还能凑出几十万来。”
“用来运输粮食,肯定是够用的,大炮、炮弹、刀枪棍棒、弓箭、盔甲,统统算上,也都足够。”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人力和道路问题。”
“我大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运输了,道路日渐荒废,瓦剌大举南下时,更是有意无意地毁坏了道路。”
“这……”
“从京城到宣府的这条路,如今走马走人还算凑合,但要用来大规模运输,问题肯定不少。”
“所以在运输之前,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解决道路的问题,至于民夫调配,倒还是次要的。”
金濂一口气,把眼前众人所面临的难题做了个总结。
宽敞的大厅里,一片死寂。
众人面对着道路的问题,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座的人中,有不少人曾经主持过道路修建,这方面他们确实很有经验。
像这种大规模的道路修缮,虽然他们没做过,但书本上也学过一些相关的方法。
要说解决办法,他们立刻就想出来了。
但这个办法……实在有些不妥。
牵涉到了皇帝,没人敢说出来!
修路无非三个方面:工程设计、人力、物力。
工程方面,大明人才济济,这并不是什么复杂难搞的工程。只是大规模运输而已,不算太难,解决起来也很简单。
物力方面,大明富庶,可不是一句空话。即便京城无法单独满足修路所需的材料,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拨,或者就地取材,同样能满足需求。
最棘手的,还是人力问题!
朱祁镇刚刚带着上百万青壮去送命。
眼下又快到最关键的春耕时节,这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环,田里正需要青壮劳动力。
要凑齐运输物资的民夫,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几乎达到了大明目前的极限。
哪里还能再挤出人手来修路?
金濂心里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座的户部官员其实也都很明白。
“京营!京营有二十万青壮!全是脱产的士兵!还有比他们更合适修路的人选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可京营是皇帝用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武装力量,是皇帝的靠山,更是皇帝的脊梁!”
“陛下真的会允许京营二十万士兵去做修路这种苦差事吗?”
“以前这类活儿都是征调民夫干的,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干。”
“要是提出这样的方案,会不会有点冒犯圣意?”
聪明人脑子转得快,想得多。
一时间,大多数人一下子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很多人心里都知道解决的办法,却始终没有人开口说出来。
仿佛整个户部,汇聚了来自大明各地的天之骄子,竟然连这点小事都解决不了似的。
金濂的目光扫过人群,他之所以抛砖引玉,其实也是打着甩锅的主意。
可惜他的这些手下一个个都精明得很,根本不上钩。
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开口。
金濂无可奈何,叹了口气,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算了,还是由本官亲自去问一问于少保吧。”
“最近这段时间,各位都注意点,千万别在该做事的时候找不到人。”
说完,金濂便起身,骑上快马,一路朝于谦的宅邸而去。
到了门口,看着眼前白墙绿瓦的宅院,要说心里不羡慕,那都是骗自己。
金濂背后的家族虽然有钱,真要建这么一座宅子,他也做得到。
但他真正羡慕的,不是宅子本身,而是宅子所象征的皇帝的恩宠。
“自古以来,能得皇帝如此宠爱和信任的人,又有几个?”
有小问题没关系,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执行的时候再微调就行。
只要别出大问题,就等于没问题。
朱钰收拾好心情,骑上马,一路返回郕王府。
途中,他不忘拿出备忘录,把觉得重要的事情用简体字写在上面。
一边写,一边思考,随后将思考浓缩成几句话,记在这些事情后面,以免忘记。
成敬跟在后面,迎着冷风,同样是一脸沉思。
回到郕王府后,朱钰换上一身便服,洗去脸上的灰尘,来到书房。
红袍大太监紧随其后,说起今天的第一件事。
“陛下,军校那边派人送来了消息,说是在两天后要正式开课。”
“杨洪提前送来了贺信,他们还希望陛下能亲自去一趟,这正合我意。”
朱钰想了想,点头道:“可以,军校之事关系我大明的未来,朕是该亲自去一趟。”
“不只是朕该去,满朝文武百官,只要抽得出空的,也该去捧个场。”
“这样吧,成敬,你把这个消息传下去,让他们自己斟酌要不要去,有事就别去,专心办事,不要耽误正事。”
重要的事情有很多。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作为皇帝,朱钰还算贴心,不至于逼迫那些在大年三十没法好好过年、天天加班的文武官员来参加军校开业典礼。
成敬心里琢磨着皇帝的意思,打算接下来传信的时候,尽可能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总有人会放大理解皇帝的意思。
见到皇帝都亲自参与军校开业典礼,就以为军校开业典礼非去不可。
到时候耽搁了事情,反而会让皇帝不高兴。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成敬有义务谨慎措辞,准确无误地传达皇帝的意志。随后,身穿红袍的大太监,说起了第二件事。
在说事之前,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疏递给了皇帝。
“这是宣府总兵官,杨洪杨总兵送来的奏疏。”
“今早刚送到,正好在陛下上早朝的时候,刚才回来,底下的人给递上来了。”
朱钰挑了挑眉毛,好奇地打开奏疏,杨洪回去才没多久,就给自己送来奏疏,这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批准?
打开来一看,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不少。
于谦和朱钰商量出来的克敌制胜之策,在杨洪离开之前就已经安排下去了。
杨洪送来的这份奏疏,正是他关于此事的具体行动,需要皇帝批准。
边军的整体结构非常复杂,有骑兵、有弓兵、有步兵,更不缺战马,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集团。
出于削弱草原蛮夷的需求,以及对情报的渴望,曾经边军在深入草原三十里地的地方,组织过一支特殊的部队。
这些部队名叫夜不收,由最精锐的老兵组成,以小队形式行动,最大的编制单位不超过三千人。
他们在草原边缘修建堡垒、设置致命陷阱、挖壕沟等防御措施,日夜出击,侦查草原蛮夷的动向,进行敌后破坏。
每年开春,还会放火焚烧草原五十里地。这样一来,一旦草原蛮夷有所行动,他们就能立刻发现。
当草原蛮夷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也必须从五十里外运来各种攻城器械攻打堡垒,无法就地取材制造大型工程兵器。
夜不收最鼎盛的时候,在编人数达到了三万人,每一个都是千锤百炼的老兵,战斗力极强。
他们所组成的防线绵延数百里,是草原蛮夷的噩梦。
后来夜不收逐渐衰落,到了正统年间,夜不收几乎被人遗忘,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连堡垒都没有人维护。
“杨洪的意思是,如果朕想在几年内摸清草原的情况,搞清楚敌人的动向,重建夜不收,是最好的选择。”
朱钰眉头微皱,前世他就是一名兵王,很清楚一支真正的王牌部队、精锐部队,会有多大的消耗。
就算是比他等级低很多的普通兵王,平均每人培养成本都要达到惊人的百万级别。
像他这样的顶级兵王,更是要花几百万,都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来一个。
好在古代情况不同,哪怕是夜不收这样的精锐部队,也只是相对精锐而已。
按常理来说,花费不至于像后世那样培养专业兵种、特种兵那么高。
但即便如此,重建夜不收,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在支持边军方面,朱钰从来都不吝啬,刚刚敲定的、价值千万两白银的物资支援,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皇帝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国库里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
像这种大宗开支,朱钰必须反复考虑,确定确实值得,才会拨款。
而夜不收,值得这个价钱吗?
夜不收,是否真的必须重建?
朱钰沉思许久,想起自己制定的大计划,终于有了答案。
“如果只是想守成,夜不收自然就成了摆设,毫无用处。”
“但对朕来说,夜不收必须重建。”
正如杨洪所说的一样。
夜不收这支特殊的部队,是皇帝大战略、大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夜不收,很多事情都无法展开。
所谓的“大战略”、“大计划”,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不过是一场泡影,毫无意义的海市蜃楼。
朱钰拿起大宝印章,在奏疏上用力一盖,留下鲜红的印记。
接着拿起毛笔,一笔一画,在奏疏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复。
皇帝的态度极为明确:“你要的钱,朕给你;你要的资源,朕也给你!”
“朕要的效果,你必须尽快拿出来!”
“这些钱到底用在了哪里,需要一本清清楚楚的账本。朕可能三年都不查,也可能三天就查一次。”
朱钰相信杨洪,不会辜负自己的信任。
他一定会把这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写完这些,朱钰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脑海中又浮现出关于海禁的事情。
“只出不进,不是个办法啊。”
“再这样下去,就算皇室库里有百座金山银山,也迟早会花光。”
“赚钱,赚大钱,必须尽快赚大钱。”
“再不赶紧赚钱,就来不及了。”
成敬轻轻吹气,将墨迹吹干,这才小心翼翼地将奏疏收进袖袍里。
天色还早,今天还很长。
皇帝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而与此同时,另一边。
文武大臣们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金濂放下手中的茶杯,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陛下要给宣府运粮,我们需解决的问题无非三个方面:一是人力,二是物力,三是道路!”
“物力这方面,不用担心。祖宗当年北伐时造了百万楯车,如今大多已坏,剩下的修一修,还能凑出几十万来。”
“用来运输粮食,肯定是够用的,大炮、炮弹、刀枪棍棒、弓箭、盔甲,统统算上,也都足够。”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人力和道路问题。”
“我大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运输了,道路日渐荒废,瓦剌大举南下时,更是有意无意地毁坏了道路。”
“这……”
“从京城到宣府的这条路,如今走马走人还算凑合,但要用来大规模运输,问题肯定不少。”
“所以在运输之前,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解决道路的问题,至于民夫调配,倒还是次要的。”
金濂一口气,把眼前众人所面临的难题做了个总结。
宽敞的大厅里,一片死寂。
众人面对着道路的问题,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在座的人中,有不少人曾经主持过道路修建,这方面他们确实很有经验。
像这种大规模的道路修缮,虽然他们没做过,但书本上也学过一些相关的方法。
要说解决办法,他们立刻就想出来了。
但这个办法……实在有些不妥。
牵涉到了皇帝,没人敢说出来!
修路无非三个方面:工程设计、人力、物力。
工程方面,大明人才济济,这并不是什么复杂难搞的工程。只是大规模运输而已,不算太难,解决起来也很简单。
物力方面,大明富庶,可不是一句空话。即便京城无法单独满足修路所需的材料,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拨,或者就地取材,同样能满足需求。
最棘手的,还是人力问题!
朱祁镇刚刚带着上百万青壮去送命。
眼下又快到最关键的春耕时节,这是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环,田里正需要青壮劳动力。
要凑齐运输物资的民夫,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几乎达到了大明目前的极限。
哪里还能再挤出人手来修路?
金濂心里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座的户部官员其实也都很明白。
“京营!京营有二十万青壮!全是脱产的士兵!还有比他们更合适修路的人选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可京营是皇帝用来巩固自己地位的武装力量,是皇帝的靠山,更是皇帝的脊梁!”
“陛下真的会允许京营二十万士兵去做修路这种苦差事吗?”
“以前这类活儿都是征调民夫干的,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不愿意干。”
“要是提出这样的方案,会不会有点冒犯圣意?”
聪明人脑子转得快,想得多。
一时间,大多数人一下子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很多人心里都知道解决的办法,却始终没有人开口说出来。
仿佛整个户部,汇聚了来自大明各地的天之骄子,竟然连这点小事都解决不了似的。
金濂的目光扫过人群,他之所以抛砖引玉,其实也是打着甩锅的主意。
可惜他的这些手下一个个都精明得很,根本不上钩。
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开口。
金濂无可奈何,叹了口气,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算了,还是由本官亲自去问一问于少保吧。”
“最近这段时间,各位都注意点,千万别在该做事的时候找不到人。”
说完,金濂便起身,骑上快马,一路朝于谦的宅邸而去。
到了门口,看着眼前白墙绿瓦的宅院,要说心里不羡慕,那都是骗自己。
金濂背后的家族虽然有钱,真要建这么一座宅子,他也做得到。
但他真正羡慕的,不是宅子本身,而是宅子所象征的皇帝的恩宠。
“自古以来,能得皇帝如此宠爱和信任的人,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