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忙碌在继续,苏武本就是要提前往燕云去的,忙忙碌碌之间,往北去的时间一天拖去一天……
朝廷自也慢慢真走入正轨了,至少诸部衙门的差事,慢慢都理顺了不少。
秦桧也回来了,御史中丞变成了李纲,而秦桧,却成了参知政事,这是升官了,与赵思诚一样,成了副宰相。
也是因为这一次,秦桧在荆湖之地的差事着实做得不差,不到两个月,几乎把荆湖的诸多高门大族都捋了一遍。
显然是这秦桧,很能体会圣意,升官也是应该。
不当个副宰相,秦桧还不够资格做那最顶级的佞臣。
恩科之事,汴京城里第一时间先知,诸多书院都传开了。
若是按照正常的科举,一般而言,三年一次,以前也有两年一次的,乃至还发生过一年两次之事,但那都是久远之事了。
真说科举制度,虽然是隋唐而起,但也是到得宋朝才慢慢真的成了朝廷取士的主要渠道。
到得而今,慢慢也极为成熟完善,三年一次的科举,对于士子而言,那是很难等的……
所以,恩科,对于所有士子而言,就是意外之喜,大喜!
报名的学子,那是络绎不绝。
那些头前骂过苏武逆贼之人,此时此刻,都挤在衙门或者官学的报名处之外!
大燕就大燕吧,谁的科举不是科举呢?
谁的科举不是当官呢?
满朝那些昔日大宋之官,也没看到何人因为改朝换代就致仕归乡的,还不是在衙门里干着公事?
他们都能大燕了,谁还不能大燕不成?
朝廷也正式颁布了新年号,正元。
苏武自己还私下算了一下,大燕开国正元元年,就是大宋靖康元年,是1126年。
按理说,今年闰十一月,1127年的一月,女真人第二次围困汴京城,历史上的北宋也就亡国了。
倒是提前亡国了几个月。
正元元年,九月八日,开封府举行乡试,考点四处。
天下其他州府,快的,大概也要到九月末了,慢的,大概要到十月去,更偏远的,十月末也有可能,且看各地情况。
州府试,开封与京畿,大概就在九月末,其他州府,快则十月初,慢则十月末,最偏远的不谈。
但京试,以往是春闱,是春天举行的,今年恩科,必然是闰十一月就要开始,最晚最晚,闰十一月末。
如此十二月有一整个月的时间来阅卷,乃至还有殿试这么个过场,刚好开春放榜。
考生们的时间也紧迫,一旦州府试一过,就要立马往京城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多两个月就要到京城,然后立马参加考试。
大宋朝的举人,那是一次性举人,就是这一次中了举,若是没中进士,下一次是不作数,还得重新再考一遍。
苏武准备沿用这个模式来,一次性举人,往后可以直接参加州府试。
还有一点是太学与国子学的改革,以往这些学生读书毕业了,就直接有了做官的资格。
苏武准备给他们加一考,还是得参加春闱。
往后太学国子学的入学资格,也要重新来审定,要有一个新的章程,无他,还是考试。
苏武脑袋里,就是考试考试考试,兴办官学这件事也要做。
以往的系统里,本就有县学、州学府学,这些学校,要扩大规模,入学要考试,一级一考,如此,太学与国子学,只能从天下州学府学招收学子。
其实说白了,县学就是“初级中学”,州学府学就是“高级中学”,太学国子学自就是“大学”。
乃至往后,太学国子学,还可以再多分出众多学院来,高低搭配,学科各异,如此,就是各种“大学”了。
往下去,自还要弄出乡学,村学……
这个系统要一直往下延伸,只待苏武慢慢来做,钱粮之事也。
真说起来,普及教育,才是国家根本,更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
若是真在苏武这几十年,能把这一套学校系统真的普及下去,那苏武就死而无憾了,就这一份功劳,足以让他苏武名垂千古。
大计划在这里,只待苏武从明年开始,一年一年来做,一年一年来推行推广。
且学校系统的建设,直接纳入各地官员政绩的考核之中,学校建得好,可以升官,建不好,升不了官,乃至贬谪,亦或者直接勒令革职。
这个大计划,大框架,又在苏武的桌案上在写,此非三年五年之功也,此至少需要二十年不断推进,还要有一年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计划……这么来弄。
甲一!
日日放在桌案最头前,时不时拿出来翻看,以此自省!
终于,九月初二,开封府里的考试还没有开始,苏武把这些事安排好之后,要出征了。
大军还待一些时日才会动,但苏武先走,三千来骑,直往燕云而去。
苏武走了六日,京畿与开封府的乡试开始了,也可以说是县试,诸县在考。
京畿的策论试题倒是统一的,这是由赵思诚亲自过问的,其他州府的试题,自是各州府自拟,也是这个时代难以统一。
策论试题也有赵思诚之“巧思”,曰:四千年祖宗而下,论何为家国社稷?
其实聪明人自就会懂,论的是大家大国之社稷,是四千年祖宗而下之社稷。
自就不是哪一家哪一户之社稷了。
直把考生们考得一个个是抓耳挠腮……
其实,也是在解构忠君,或者说把君与国,稍稍分开来看待。
这在汉之前,其实不算是个题目,在汉之后,便成了一个题目,但依旧都是儒家之内的观念争锋……
不免儒家之内,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话语都在说这些道理……
考完,自诸般阅卷之事,倒是有条不紊,大宋朝的这个系统,那还真是很完善……
若是换得吴用之辈重新组织人手来做这些事,那不知要出多少纰漏……
有人说,历史上的北宋是暴毙,这话倒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若是没有女真,北宋兴许还真能缝缝补补,再过下去个一二百年也说不定……
也好比那大明,要说糜烂,早就开始了,但挂机也能挂去很久很久,直到挂出个李自成来……
苏武如今所想,其实就是怎么避免宋明之困,汉之困,在东汉一代一代皇帝短命,甚至直接是少儿,导致中央无力,地方坐大,其实主要就是豪强在地方崛起。
唐之困,主要在藩镇。
宋明之困,在士大夫。
士大夫之所以会是个问题,在苏武看来,就是受教育权利的垄断。
其实有皇帝试着反抗过,虽然看起来不明显,但真的做过。
比如宋仁宗,他反抗的办法,就是走马灯一样的换宰相,在位期间,恨不得一两年换一个。
但换来换去,其实还是那些人,一团一团,一伙一伙。
所以,普及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以天子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把宋仁宗的办法更上一个台阶,把竞争加大,让皇帝能有主动权,挑选人才的范围更大。
苏武所想,只要后来的皇帝不真傻,就能从中寻到脱颖而出之辈,就能从中寻到新生的力量。
虽然肯定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但至少,也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京畿考完了,天下各路州府接着考。
苏武人已经到了燕京城。
苏武沿途,还派人沿路去各个州府里打探了一二,看看恩科的报名情况……
只要天下人都考他大燕的进士,那这天下,也就稳了。
苏武在不在汴京,也就无妨了……
连燕京城里,士子们都踊跃在报名,苏武亲自去看的,不免看得满脸是笑容。
昔日大辽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这些年的燕云,其实读书人可不少,乃至读书人的水平,其实也不低……
苏武倒也期待,真有燕云士子能脱颖而出。
也想起历史上大明朝的南北榜案,经过金国与元朝的统治之后,那北方士子,是真的一个都考不上……
这些事的影响,其实极大,一直能影响到后世几百年去,便是新的时代几十年了,江南两浙之地,依旧在教育上占了优势……
往上去寻根由,还是宋之罪也!再往上寻一寻,不免司马之晋,也有点罪。
其实真说起来,江南之地,杭州之地,不知多少河南河北之移民!
而今,苏武这里,宋的这条大罪,倒是避免了。
此时此刻,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乃至陕西关中,士子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
便是燕云,中榜之人,定也会有好几个……
若是把耶律大石拉来再考一次,说不定还能中。
只可惜耶律大石远走了……
不然,耶律大石,苏武定要重用!
十月,燕云的粟米要成熟了,只待十月,燕云就要开始收粟米……
然后,开始种植冬小麦,明年六月左右,再收。
当然,还有土地轮耕之事……
苏武在等,等粟米一收,各地纳粮入仓,大军再动,至少到十月下旬去。
这是中原耕战之法,是没有办法更改的……
苏武也知道,女真人许就在十月初,在燕云还赶着收粮的时候,就要动手了,他们大概是在十月中旬收粟米。
女真在行险,一面收粮,一面动手,粮草不济的时候,新粮刚好就到。
何以女真敢这么行险?地盘小,运输近,吃饭的人少。
苏武为何不能行险?
地盘太大是其一,往临潢府运输太远是其二,其三,苏武麾下要吃饭的人太多,这么远的运输距离,民夫吃的就不可计数。
燕京城内,看着临潢府吴玠不断发来的军情。
苏武皱眉不止,他得想办法破局。
若是不能破局,那就只能让吴玠死守了,至少守二十天,甚至一个月。
自古,中原王朝,是不在草原之上真正驻军的,永远都是打完就回来,以往苏武没有深究其中原因。
今**自己遇到了,才知道其中之困难重重。
若是燕云有存粮,那也还好一点,还可以多一点机动之法,但头前出征草原,燕云,京东,河东,那是被苏武征了又征……
甚至还派吴用与武松强力去“抢”各地州府的仓库。
今年,燕云河东之地,那也是到极限了,京东还要支援东京朝廷之度支,那也是没有办法了……
大规模从南方转运,工程量实在太大,新立之国,一时间还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若是明年,拖一年去,让苏武好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一年,那自不会这么难。
但今年临潢府,不可有失,否则草原立马就乱,来年更是麻烦……
苏武虽然已经到得燕云有不少日子了,但真是愁眉不展,不断抠头。
苏武大概也猜得到女真那些头头面面的人物,都是怎么商量这些事的……
不外乎说他苏武刚刚篡国,定是处处艰难,几番大战,苏武皆是靠一己之力,从京东征到燕云,再“抢”河东……
北方临近大金的诸多州府之地,已然是强弩之末。
苏武此时此刻,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如何,也要待到粮食入官仓,民夫能调动的时候,才能有大规模的军队往临潢府去……
此时此刻,定是要抢时间,一举把临潢府拿下,打开大金铁骑向西往草原去的路。
女真人这个团体,在这个时代,真的有力量,有能力。
苏武在燕京城里,连室韦大王的书信都收到了好几封,急得不行。
每一封书信都在问,苏武大军什么时候到?
又来新的一封,还是差不多的内容,黑车子室韦部,此时也在忙着给牲畜贴秋膘,忙着收割牧草准备过冬。
却更有新情况,女真的游骑出现在了他们的地盘上,还时不时杀死几个牧民,抢夺一些牲畜,虽然损失很小,但已然预示着一场暴风雨要到了。
室韦之骑,在女真之骑面前,那真是毫无还手之力。
有时候,七八个女真骑,竟是能追着一伙几十人的室韦牧民去杀……
室韦大王岂能不急?
夜深了,苏武还在舆图面前,头疼不已。
与吴玠去信,苏武别无二话,就一句,无论如何,守住城池。
吴玠回信来,也说,与城池共存亡。
岳飞那边,也有消息来,便说无论如何,万骑支援,一定会到。
苏武还得回信岳飞,支援到了,但一定不能轻易去战,以周旋坚持为主,实在不行,可直接撤到大同或者燕云来……
苏武怕岳飞有那死战之心,像上次一样,只管战到一兵一卒也要冲锋而去。
上次,这么干是可以的。
这次,却又不可以了。
苏武不睡,吴用跟随在旁,自也不睡,还有劝说:“陛下,时候不早,今日不如早眠,如此明日说不定思路清晰,就有良策……”
还有苏武临时借调在身边来用的“机要秘书”朱武,也开口劝:“陛下龙体金贵,不可如此来用!”
苏武叹息一番,眼睛还在舆图之上……
拖沓,也不全是因为粮食要收,还因为凌振,凌振生产要时间,运送要时间……
苏武忽然开口:“让京畿那边驻扎之军,再调派两千骑过来……”
苏武如今调兵,都不敢开大口,两千两千的调。
何也?还是粮食问题。
那边动身,就要备粮,到了燕京,更也还要吃,一匹马吃的,顶十几个人的口粮之多。
他本就带了三千骑来,几乎就上万匹的马,哪里还敢大手大脚?
汴京,水陆发达,是天下中心,那里即便存粮不多,但怎么都每日吃得上饭,汴河的码头,每天都有大船不断去停,官船商船,络绎不绝,特别是商人,嗅觉最是灵敏……
燕京就不同了……
吴用立马就问:“陛下莫不是有什么计策在心头?”
苏武摇摇头:“某也不知道,说不清……只管是先有个五千骑在身旁,真以后什么谋划,也能顶用,三千骑,还是少了……”
吴用点着头,心中也在盘算,再来两千骑,要备多少粮食……
若是不够,别的地方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唯有指望京东……
京东那边,还能薅,只要还是苏武以前布局布得好,得了女真人在汴京城抢的钱之后,满天下去买物资,河船海船,源源不断在往京东去送……
但而今也薅不动了,主要是汴京城朝廷今年的窟窿,实在是太大,总不能让国家运转不起来,不能让天下的官员胥吏衙差都贷款上班,更不能让天下的旧军汉们都饿肚子……
当然,明年就好了!
也说钱与粮的区别,钱是好说的,但粮食,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今年用完,今年就饿,每年吃每年种。
苏武所做,还有一方面,就是抑制天下粮价飙升,上涨是一定的,但不能飙升……
大宋朝,在粮食安全这件事上,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这也是为何苏武非要移民去开拓其他土地的原因所在……
忽然,苏武盯着舆图的眼睛张开了,转头而来,激动一语:“许真有破局之策!”
吴用与朱武脸上一惊,吴用立马开口:“陛下当真?”
苏武先是沉默犹豫了一会儿,又看了看舆图,点头:“当真!”
朝廷自也慢慢真走入正轨了,至少诸部衙门的差事,慢慢都理顺了不少。
秦桧也回来了,御史中丞变成了李纲,而秦桧,却成了参知政事,这是升官了,与赵思诚一样,成了副宰相。
也是因为这一次,秦桧在荆湖之地的差事着实做得不差,不到两个月,几乎把荆湖的诸多高门大族都捋了一遍。
显然是这秦桧,很能体会圣意,升官也是应该。
不当个副宰相,秦桧还不够资格做那最顶级的佞臣。
恩科之事,汴京城里第一时间先知,诸多书院都传开了。
若是按照正常的科举,一般而言,三年一次,以前也有两年一次的,乃至还发生过一年两次之事,但那都是久远之事了。
真说科举制度,虽然是隋唐而起,但也是到得宋朝才慢慢真的成了朝廷取士的主要渠道。
到得而今,慢慢也极为成熟完善,三年一次的科举,对于士子而言,那是很难等的……
所以,恩科,对于所有士子而言,就是意外之喜,大喜!
报名的学子,那是络绎不绝。
那些头前骂过苏武逆贼之人,此时此刻,都挤在衙门或者官学的报名处之外!
大燕就大燕吧,谁的科举不是科举呢?
谁的科举不是当官呢?
满朝那些昔日大宋之官,也没看到何人因为改朝换代就致仕归乡的,还不是在衙门里干着公事?
他们都能大燕了,谁还不能大燕不成?
朝廷也正式颁布了新年号,正元。
苏武自己还私下算了一下,大燕开国正元元年,就是大宋靖康元年,是1126年。
按理说,今年闰十一月,1127年的一月,女真人第二次围困汴京城,历史上的北宋也就亡国了。
倒是提前亡国了几个月。
正元元年,九月八日,开封府举行乡试,考点四处。
天下其他州府,快的,大概也要到九月末了,慢的,大概要到十月去,更偏远的,十月末也有可能,且看各地情况。
州府试,开封与京畿,大概就在九月末,其他州府,快则十月初,慢则十月末,最偏远的不谈。
但京试,以往是春闱,是春天举行的,今年恩科,必然是闰十一月就要开始,最晚最晚,闰十一月末。
如此十二月有一整个月的时间来阅卷,乃至还有殿试这么个过场,刚好开春放榜。
考生们的时间也紧迫,一旦州府试一过,就要立马往京城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多两个月就要到京城,然后立马参加考试。
大宋朝的举人,那是一次性举人,就是这一次中了举,若是没中进士,下一次是不作数,还得重新再考一遍。
苏武准备沿用这个模式来,一次性举人,往后可以直接参加州府试。
还有一点是太学与国子学的改革,以往这些学生读书毕业了,就直接有了做官的资格。
苏武准备给他们加一考,还是得参加春闱。
往后太学国子学的入学资格,也要重新来审定,要有一个新的章程,无他,还是考试。
苏武脑袋里,就是考试考试考试,兴办官学这件事也要做。
以往的系统里,本就有县学、州学府学,这些学校,要扩大规模,入学要考试,一级一考,如此,太学与国子学,只能从天下州学府学招收学子。
其实说白了,县学就是“初级中学”,州学府学就是“高级中学”,太学国子学自就是“大学”。
乃至往后,太学国子学,还可以再多分出众多学院来,高低搭配,学科各异,如此,就是各种“大学”了。
往下去,自还要弄出乡学,村学……
这个系统要一直往下延伸,只待苏武慢慢来做,钱粮之事也。
真说起来,普及教育,才是国家根本,更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
若是真在苏武这几十年,能把这一套学校系统真的普及下去,那苏武就死而无憾了,就这一份功劳,足以让他苏武名垂千古。
大计划在这里,只待苏武从明年开始,一年一年来做,一年一年来推行推广。
且学校系统的建设,直接纳入各地官员政绩的考核之中,学校建得好,可以升官,建不好,升不了官,乃至贬谪,亦或者直接勒令革职。
这个大计划,大框架,又在苏武的桌案上在写,此非三年五年之功也,此至少需要二十年不断推进,还要有一年计划,三年计划,五年计划……这么来弄。
甲一!
日日放在桌案最头前,时不时拿出来翻看,以此自省!
终于,九月初二,开封府里的考试还没有开始,苏武把这些事安排好之后,要出征了。
大军还待一些时日才会动,但苏武先走,三千来骑,直往燕云而去。
苏武走了六日,京畿与开封府的乡试开始了,也可以说是县试,诸县在考。
京畿的策论试题倒是统一的,这是由赵思诚亲自过问的,其他州府的试题,自是各州府自拟,也是这个时代难以统一。
策论试题也有赵思诚之“巧思”,曰:四千年祖宗而下,论何为家国社稷?
其实聪明人自就会懂,论的是大家大国之社稷,是四千年祖宗而下之社稷。
自就不是哪一家哪一户之社稷了。
直把考生们考得一个个是抓耳挠腮……
其实,也是在解构忠君,或者说把君与国,稍稍分开来看待。
这在汉之前,其实不算是个题目,在汉之后,便成了一个题目,但依旧都是儒家之内的观念争锋……
不免儒家之内,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话语都在说这些道理……
考完,自诸般阅卷之事,倒是有条不紊,大宋朝的这个系统,那还真是很完善……
若是换得吴用之辈重新组织人手来做这些事,那不知要出多少纰漏……
有人说,历史上的北宋是暴毙,这话倒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若是没有女真,北宋兴许还真能缝缝补补,再过下去个一二百年也说不定……
也好比那大明,要说糜烂,早就开始了,但挂机也能挂去很久很久,直到挂出个李自成来……
苏武如今所想,其实就是怎么避免宋明之困,汉之困,在东汉一代一代皇帝短命,甚至直接是少儿,导致中央无力,地方坐大,其实主要就是豪强在地方崛起。
唐之困,主要在藩镇。
宋明之困,在士大夫。
士大夫之所以会是个问题,在苏武看来,就是受教育权利的垄断。
其实有皇帝试着反抗过,虽然看起来不明显,但真的做过。
比如宋仁宗,他反抗的办法,就是走马灯一样的换宰相,在位期间,恨不得一两年换一个。
但换来换去,其实还是那些人,一团一团,一伙一伙。
所以,普及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以天子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把宋仁宗的办法更上一个台阶,把竞争加大,让皇帝能有主动权,挑选人才的范围更大。
苏武所想,只要后来的皇帝不真傻,就能从中寻到脱颖而出之辈,就能从中寻到新生的力量。
虽然肯定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但至少,也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京畿考完了,天下各路州府接着考。
苏武人已经到了燕京城。
苏武沿途,还派人沿路去各个州府里打探了一二,看看恩科的报名情况……
只要天下人都考他大燕的进士,那这天下,也就稳了。
苏武在不在汴京,也就无妨了……
连燕京城里,士子们都踊跃在报名,苏武亲自去看的,不免看得满脸是笑容。
昔日大辽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这些年的燕云,其实读书人可不少,乃至读书人的水平,其实也不低……
苏武倒也期待,真有燕云士子能脱颖而出。
也想起历史上大明朝的南北榜案,经过金国与元朝的统治之后,那北方士子,是真的一个都考不上……
这些事的影响,其实极大,一直能影响到后世几百年去,便是新的时代几十年了,江南两浙之地,依旧在教育上占了优势……
往上去寻根由,还是宋之罪也!再往上寻一寻,不免司马之晋,也有点罪。
其实真说起来,江南之地,杭州之地,不知多少河南河北之移民!
而今,苏武这里,宋的这条大罪,倒是避免了。
此时此刻,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乃至陕西关中,士子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
便是燕云,中榜之人,定也会有好几个……
若是把耶律大石拉来再考一次,说不定还能中。
只可惜耶律大石远走了……
不然,耶律大石,苏武定要重用!
十月,燕云的粟米要成熟了,只待十月,燕云就要开始收粟米……
然后,开始种植冬小麦,明年六月左右,再收。
当然,还有土地轮耕之事……
苏武在等,等粟米一收,各地纳粮入仓,大军再动,至少到十月下旬去。
这是中原耕战之法,是没有办法更改的……
苏武也知道,女真人许就在十月初,在燕云还赶着收粮的时候,就要动手了,他们大概是在十月中旬收粟米。
女真在行险,一面收粮,一面动手,粮草不济的时候,新粮刚好就到。
何以女真敢这么行险?地盘小,运输近,吃饭的人少。
苏武为何不能行险?
地盘太大是其一,往临潢府运输太远是其二,其三,苏武麾下要吃饭的人太多,这么远的运输距离,民夫吃的就不可计数。
燕京城内,看着临潢府吴玠不断发来的军情。
苏武皱眉不止,他得想办法破局。
若是不能破局,那就只能让吴玠死守了,至少守二十天,甚至一个月。
自古,中原王朝,是不在草原之上真正驻军的,永远都是打完就回来,以往苏武没有深究其中原因。
今**自己遇到了,才知道其中之困难重重。
若是燕云有存粮,那也还好一点,还可以多一点机动之法,但头前出征草原,燕云,京东,河东,那是被苏武征了又征……
甚至还派吴用与武松强力去“抢”各地州府的仓库。
今年,燕云河东之地,那也是到极限了,京东还要支援东京朝廷之度支,那也是没有办法了……
大规模从南方转运,工程量实在太大,新立之国,一时间还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若是明年,拖一年去,让苏武好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一年,那自不会这么难。
但今年临潢府,不可有失,否则草原立马就乱,来年更是麻烦……
苏武虽然已经到得燕云有不少日子了,但真是愁眉不展,不断抠头。
苏武大概也猜得到女真那些头头面面的人物,都是怎么商量这些事的……
不外乎说他苏武刚刚篡国,定是处处艰难,几番大战,苏武皆是靠一己之力,从京东征到燕云,再“抢”河东……
北方临近大金的诸多州府之地,已然是强弩之末。
苏武此时此刻,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如何,也要待到粮食入官仓,民夫能调动的时候,才能有大规模的军队往临潢府去……
此时此刻,定是要抢时间,一举把临潢府拿下,打开大金铁骑向西往草原去的路。
女真人这个团体,在这个时代,真的有力量,有能力。
苏武在燕京城里,连室韦大王的书信都收到了好几封,急得不行。
每一封书信都在问,苏武大军什么时候到?
又来新的一封,还是差不多的内容,黑车子室韦部,此时也在忙着给牲畜贴秋膘,忙着收割牧草准备过冬。
却更有新情况,女真的游骑出现在了他们的地盘上,还时不时杀死几个牧民,抢夺一些牲畜,虽然损失很小,但已然预示着一场暴风雨要到了。
室韦之骑,在女真之骑面前,那真是毫无还手之力。
有时候,七八个女真骑,竟是能追着一伙几十人的室韦牧民去杀……
室韦大王岂能不急?
夜深了,苏武还在舆图面前,头疼不已。
与吴玠去信,苏武别无二话,就一句,无论如何,守住城池。
吴玠回信来,也说,与城池共存亡。
岳飞那边,也有消息来,便说无论如何,万骑支援,一定会到。
苏武还得回信岳飞,支援到了,但一定不能轻易去战,以周旋坚持为主,实在不行,可直接撤到大同或者燕云来……
苏武怕岳飞有那死战之心,像上次一样,只管战到一兵一卒也要冲锋而去。
上次,这么干是可以的。
这次,却又不可以了。
苏武不睡,吴用跟随在旁,自也不睡,还有劝说:“陛下,时候不早,今日不如早眠,如此明日说不定思路清晰,就有良策……”
还有苏武临时借调在身边来用的“机要秘书”朱武,也开口劝:“陛下龙体金贵,不可如此来用!”
苏武叹息一番,眼睛还在舆图之上……
拖沓,也不全是因为粮食要收,还因为凌振,凌振生产要时间,运送要时间……
苏武忽然开口:“让京畿那边驻扎之军,再调派两千骑过来……”
苏武如今调兵,都不敢开大口,两千两千的调。
何也?还是粮食问题。
那边动身,就要备粮,到了燕京,更也还要吃,一匹马吃的,顶十几个人的口粮之多。
他本就带了三千骑来,几乎就上万匹的马,哪里还敢大手大脚?
汴京,水陆发达,是天下中心,那里即便存粮不多,但怎么都每日吃得上饭,汴河的码头,每天都有大船不断去停,官船商船,络绎不绝,特别是商人,嗅觉最是灵敏……
燕京就不同了……
吴用立马就问:“陛下莫不是有什么计策在心头?”
苏武摇摇头:“某也不知道,说不清……只管是先有个五千骑在身旁,真以后什么谋划,也能顶用,三千骑,还是少了……”
吴用点着头,心中也在盘算,再来两千骑,要备多少粮食……
若是不够,别的地方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唯有指望京东……
京东那边,还能薅,只要还是苏武以前布局布得好,得了女真人在汴京城抢的钱之后,满天下去买物资,河船海船,源源不断在往京东去送……
但而今也薅不动了,主要是汴京城朝廷今年的窟窿,实在是太大,总不能让国家运转不起来,不能让天下的官员胥吏衙差都贷款上班,更不能让天下的旧军汉们都饿肚子……
当然,明年就好了!
也说钱与粮的区别,钱是好说的,但粮食,超过一亿人口的国家,今年用完,今年就饿,每年吃每年种。
苏武所做,还有一方面,就是抑制天下粮价飙升,上涨是一定的,但不能飙升……
大宋朝,在粮食安全这件事上,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这也是为何苏武非要移民去开拓其他土地的原因所在……
忽然,苏武盯着舆图的眼睛张开了,转头而来,激动一语:“许真有破局之策!”
吴用与朱武脸上一惊,吴用立马开口:“陛下当真?”
苏武先是沉默犹豫了一会儿,又看了看舆图,点头:“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