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三百九十四章、蜀中新政

小说:复山河 作者:新海月1 更新时间:2025-06-03 03:05:09 源网站:2k小说网
  蜀地。

  以勾结叛军的罪名,完成内部清洗之后,徐文岳颁布了《蜀中新政》。

  不同于东南八省的税制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把无主土地收归国有,然后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百姓种植。

  理论上来说,少了中间商赚差价,朝廷和百姓均是获利者。

  不过实操刚开始,各种问题就层出不穷。

  大虞朝的地方治理,严重依赖当地士绅,许多地方官都要看士绅的脸色。

  土地肥瘦不均,如何核定租金,名义上是衙门确定。

  到了具体操作的时候,权力还是落入士绅手中。

  明明是一项善政,到了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很快就跑偏了。

  总督严令各地官员监督,可到了实际行动中,巨大的工作量根本不是几名官员能监督过来的。

  许多官员们为了省事,直接把具体经办工作,外包给了地方士绅。

  百姓想要租赁到肥沃土地,必须先给经办的士绅送上好处。

  看似租金更低,实际上需要承担的负担不降反增。

  士绅们大发横财的同时,也迅速拉地方官下水,形成了贪腐联盟。

  或者说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存在,只是以往都隐藏在暗处。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所谓的道德约束,就是一个笑话。

  少数有节操的官员,拒绝和地方士绅合作,最终结果一样搞的一团糟。

  活儿总是要有人干的,不让下面的士绅干,就只能依仗衙门中吏员。

  这个群体,不光贪婪成性,还要看士绅的脸色行事。

  在大虞朝,一直都是铁打的士绅,流水的官。

  官员再怎么位高权重,终归会有调走的一天,但下面的士绅老爷们却是世代扎根在地方上。

  对世代生活在本地的吏员来说,得罪了官老爷后果严重,得罪了士绅老爷们更要命。

  一边是联手发财,一边是家破人亡,这道题很好选。

  第一轮土地统计中,收归国有的土地中沃土占比约四成,到了现在连一成都不到。

  不光沃土数量减少,就连田亩数量,也在不断缩水。

  看着下面上报的数据,徐文岳直接气炸了。

  这分明是把他当**糊弄,完全没有给他这位当朝阁老面子的意思。

  估摸着是知道了他即将离任,认为他不会大动干戈。

  为了自身的利益,地方上下串通一气,准备抢在新总督到任前完成利益瓜分,造成既定事实。

  “混账!”

  “这些王八犊子,简直是目无王法!”

  ……

  徐文岳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为了推动改革,他已经杀鸡儆猴了,结果下面根本都没当成一回事。

  “阁老息怒!”

  一旁的云师爷开口劝说道。

  这种局面,虽然超出了预料,但依旧在情理之中。

  原因非常简单,前面杀人,徐阁老是遵守游戏规则的。

  被处理的士绅官员,都是和叛军有过勾结的。

  朝廷剿灭了叛军,肯定要对这些人秋后算账。

  甭管有多大的后台,勾结叛军一旦暴露出来,都难逃朝廷的清算。

  大家心里先有了这种认知,对这种清算并不感到恐惧,顶多私底下吐槽一下徐阁老手段狠辣。

  总体上,地方士绅对他这种行为,还是表示了支持。

  可是后面的改革,让双方一下子站在对立面。

  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查抄反贼的家业,都会拿出来和士绅进行分享。

  徐文岳直接收归国有,相当于断了大家的财路。

  利益面前,阁老的面子也不够用。

  “士绅们堕落的太厉害,为了一些利益,连大局都不顾了。

  老夫,痛心疾首啊!”

  徐文岳一脸无奈的说道。

  离任前仓促发起改革,并非他多支持改革,主要是被局势逼出来的。

  再不做出点儿成绩来,他们这一届文官,就是历史上最大的笑话。

  文官在文治上赶不上武夫,史书都不知道该怎么撰写。

  倘若皇帝精明点儿,梭哈玩一把大的,靠勋贵实现中兴,后世文人非得把他们骂死不可。

  历史上篡改史书,掩盖历史真相的不是没有,但那都是掌权者干的。

  治理天下离不开文官,这是从宋朝才开始兴起的说法。

  历史往前推,还经历过宗室**、勋贵**、外戚**、世家**,这才轮到文官**。

  聪明人都知道,这个说法是糊弄统治者的,如果自己也被糊弄住了,那就完犊子啦。

  无论哪一种**制度,都存在着弊端,但有弊端不等于无法用。

  对进入后期的王朝来说,最需要考虑的不是哪种**制度更好,而是怎么才能延续国运。

  “阁老,其实这个麻烦,可以甩锅给下一任。

  您起草的改革方案,没有任何问题。

  后续出了事,那就是执行上的问题。

  倘若改革成功,您的那份功劳不会少,失败也有人背锅。

  没必要为此,得罪死蜀地士绅。”

  云师爷接着劝说道。

  触及到了士绅集团的利益,不是光靠一道政令,就能把改革推行下去的。

  想要改革成功,少不了举起屠刀。

  作为清流领袖,徐文岳不能做这个恶人。

  “哎!”

  “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无非糊弄**罢了。

  相比我这个空壳总督,人家镇远侯可是带着大军过来的,对士绅的依赖度低的多。

  蜀中士绅这么急着行动,明显是认为老夫比他好欺负。”

  徐文岳愤愤不平的说道。

  事实上,他也知道自己的改革,在地方上会遭到士绅抵制。

  在离任前强行推动,那是他想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不奢望这些措施一直持续下去,只要短时间内让朝廷和百姓受益,就算是改革成功。

  功成身退之后,后续怎么发展,就和他没关系了。

  可惜这点儿面子,蜀中士绅也不愿意给。

  抱怨归抱怨,但对云师爷提议的甩锅下一任,他还是没有拒绝。

  双方本就分属两大阵营,不故意挖几个坑给下一任,都算是有节操的。

  留下一些麻烦,根本不算什么。

  ……

  重庆府。

  “侯爷,徐阁老邀请您去成都府,完成权力交接。

  学生听说,徐阁老捣鼓的蜀地新政遭遇挫折。

  此时邀请您过去,恐怕是想要甩锅。”

  中年师爷委婉的提醒道。

  涉及到当朝阁老,他的身份还没资格评论。

  不过作为幕僚,该提醒的还是要提醒。

  “周先生说的不错,这倒是像他们的作风。

  可惜徐文岳错估了形势,他推进不下去,不等于老夫也推动不了,注定是白忙活一场!”

  李原嘲讽道。

  改革遭遇士绅集团抵制,又不是什么新鲜事。

  前面在湖广推广税制改革的时候,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区别在于他除了可以调动地方官员外,麾下还有一支和士绅没有利益往来的军队。

  当刀架在了脖子上,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好商量。

  事实上,湖广税制改革他只是亮了一下武力,并没有大开杀戒,当地士绅就妥协了。

  毕竟,改革只是损害部分士绅的利益,并没有波及整个群体。

  家中无人从商的,甚至感受不到改革的影响。

  相比之下,徐文岳的蜀地新政,得罪的人更多。

  把无主之地收归国有,看似没有直接触及士绅的利益,实际上却动了人家的命根子。

  朝廷尝到了甜头,这些土地就不会再次流出来,搞不好皇帝还会萌生出土地国有的念头。

  就算不这么极端,仅仅只是不断罚没犯罪份子土地,也会改变土地所有结构,逐步压缩士绅的活动空间。

  倘若朝廷出台点儿刺激措施,地方官为了政绩,也会狠抓地方势力的不法行为。

  类似的操作,历史上是发生过的。

  尤其是西汉时期,皇帝就经常派出酷吏,打压地方豪强。

  士绅们虽然靠功名装裱过,但本质上没有改变。

  朝廷只要肯查,九成以上的士绅家族,都能够找到违法乱纪之事。

  “侯爷,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徐阁老在地方任职期间,也是以强硬著称。

  这次选择妥协,既是因为他即将离任,也是捅的篓子太大。

  土地是士绅们命根子,谁碰都会惹一身的麻烦。

  此前我们在湖广,虽然把部分土地收归军田,可更多的土地还是发卖了出去。

  徐阁老的计划不错,可惜胃口太大。

  蜀中新政,不光得罪了地方士绅,也断了卫所军户收回被侵占土地的路子。”

  周师爷神色凝重的分析道。

  内心深处,他是不希望李原继续推向蜀中新政的。

  哪怕靠军队强行推动下去,也只能临时发挥作用。

  等任期结束,地方回归正常化,地方衙门根本震慑不住贪婪的士绅。

  要不了多久,改革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

  白忙活一场不说,还会得罪许多人。

  “周先生放心,此事老夫心中自由计较。

  改革之事,既然已经启动,那就没有中断的道理。

  何况那帮士绅,已经帮我们完成了改革。

  替我放出话去,他们想要包租官府土地,老夫答应了。

  不过查封的田亩数量,需要重新进行清查。

  在老夫全面清查前,主动完成申报的既往不咎,倘若勾结隐瞒藏匿,一律按大虞律处理。

  安排人拿着老夫的名帖,带上一队兵去拜访蜀中几家大族,老夫希望他们带头支持蜀中新政。

  未来局势怎么发展,老夫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在我的任期内,钱粮必须足额缴纳,地方上也不允许出现乱子。

  倘若引发民乱,谁惹出的麻烦,我就拿谁家的人头祭旗!”

  李原杀气腾腾的说道。

  相较于徐文岳的理想主义,他看的更清楚一些。

  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治理离不开士绅。

  需要这些人配合,那就注定改革无法彻底。

  毕竟,再好的制度,都需要有人去执行。

  负责执行的人是士绅,那么最终结局,一定是向着有利于士绅的方向发展。

  无论现在制度设定的再怎么完善,等到总督任期结束,这些制度都会名存实亡。

  倘若地方官强势,还可以压制他们的野心。

  一旦遇上了胆小怕事,或者是贪婪成性的官员,前面的所有改革都会烟消云散。

  既然知道了结局,那就索性大家一起合作,共享国有土地的租金。

  士绅拿多少他不管,反正朝廷的那一份必须收上来,地方上也不允许激起民变。

  后续会发生什么,那就考验皇帝的用人水平了。

  ……

  杨府。

  送走了使者,杨辰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好一个镇远侯,这是把我杨家当软柿子捏!”

  吐槽完之后,杨辰尴尬的发现,自己貌似什么也做不了。

  人家玩的是先礼后兵。

  如果不是他反应快,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搞不好杨家就没了。

  乱世之中,死几个人,消失一两个家族,从来都不是什么大事。

  蜀中杨家的名头虽然不小,在朝中也有不少子弟为官,但这些都是虚的。

  面对屠刀的时候,该怂就必须怂。

  “大哥,这镇远侯未免也太狂妄了。

  如此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要不给他……”

  不等堂弟说完,杨辰急忙打断道。

  “住嘴!”

  “六弟,这种要命的话,往后就不要提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人家正愁找不到立威对象。

  连徐阁老那温文尔雅的书生,杀起人来都不眨眼,何况是这些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丘八。

  你信不信我们只要有所动作,他们就会灭我杨家满门,然后甩锅给叛军。

  不光我们不能搞事情,还要约束依附我们的各家安分守己。

  有些事情不需要证据,只要人家认定是我们干的,那就是我们干的。

  勋贵系能够在东南八省完成税制改革,你该不会以为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能说服大家支持吧?”

  “肯定是不能的!”

  “江南世家的力量,可比我们雄厚多了。

  朝野上下……

  大哥,既然是这样,我看之前各家的约定,还是算了吧!

  江南世家都屈服了,我们也没必要硬顶。

  左右也就两三年的功夫,他李原也不可能一直霸着总督的位置,先让他三分又何妨!”

  杨寒云瞬间变脸道。

  不怂不行,人家是敢杀人。

  正经人,谁家下帖子,要用军队送啊!

  “六弟,看来你长进了不少。

  家族传承想要长久,就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人家李总督给足了面子,默许了包租的存在,我们就必须懂事。

  通知下面的人,把租回来的田地,全部如数上报。

  还有百姓的租子,不得高过市价,别给人留下把柄。

  衙门那边也给招呼一声,让他们别撞枪口上,免得连累到我们。

  其余的问题,等到这位镇远侯离任之后,再视情况而定。”

  杨辰点了点头说道。

  在杨家做出反应的同一时间,蜀中一众大族纷纷收到了拜帖,大家都给出了积极回应。

  提出反对意见的,使者也表示会慎重考虑。

  只是不等考虑出结果来,这些家族就先后遭到叛军余孽袭击。

  等官军抵达时,都找不到活人了。

  见到这一幕,原本还心怀不满的蜀地士绅瞬间变脸,纷纷表示要支持新政。

  在大家被动转变立场的时候,历史性的会面,在成都府上演。

  大家都是老熟人,在京中的时候,早就认识了。

  虽然没有多少交情,但也没有个人恩怨,相处起来还算融洽。

  简单的叙旧之后,就开始权力交接。

  “账目,本侯就不看了,以阁老的为人,想来不会有问题。”

  李原把账本一推笑着说道。

  查账是不可能查的,新官不算旧官账,这是大虞朝的传统。

  谁的任期内,都会留下一堆的问题。

  严格审核账目,到处都是漏洞,费用根本对不上。

  只要没有留下大坑,大家都会选择假装看不见。

  倘若真有大问题,实在没法收拾,再往朝堂上捅不迟。

  “多谢侯爷的信赖,不过账目还是要交接的。

  蜀地的情况特殊,叛军虽然离开,但距离蜀地并不远。

  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都不是什么好地方,叛军多半在两地待不长,没准哪天就会杀回来。

  军事上的事情,侯爷比老朽精通,我就不多言了。

  主要是**上的变动,略微有些麻烦。

  老夫推动的蜀中新政,刚刚落实下去,后续还需要监督。

  这些事情,只能拜托侯爷了!”

  徐文岳神情恳切的说道。

  麻烦虽然是他惹出来的,但出发点却是好的。

  大虞缺钱,朝廷想要运转下去,就必须搞钱。

  蜀地一直都钱粮重地,因为财税制度的缘故,朝廷在当地征收的税款极其有限。

  对大虞的主要贡献是协饷云贵,偶尔也会支持陕西都司。

  可这不是极限,相较于北方各省,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阁老放心,新政之事老夫会继续下去。

  蜀地士绅多是明理之辈,只要晓以大义,他们定会支持的。”

  听到李原的回答,徐文岳是一脸的尴尬。

  “晓以大义”一直都是文官的说辞,通常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黔驴技穷之下的瞎扯淡。

  真要靠大义就能解决问题,大虞朝也不会走到现在这地步。

  从武将口中说出来,更像是嘲讽。

  偏偏徐文岳这次事做的不道义,想要回怼都没底气。

  本质上要求李原接下改革的烂摊子,就是靠“大义”绑架。

  “侯爷有成算就好。

  总之,蜀地局势复杂,需要多加小心。”

  徐文岳委婉的提醒道。

  此时他还不知道,此前带头抵制新政那帮家伙,已经在屠刀的威胁下,回归了本心。

  前面抵制的多积极,现在配合的就有多爽快。

  “哈哈……”

  “阁老多虑了,老夫这里有蜀中一众大族的书信,他们都言辞恳切的表示要支持新政。

  看得出来,徐阁老在蜀地很得民心嘛,大家都这么支持你。”

  从李原手中接过厚厚的一叠书信,徐文岳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

  区别对待,实在是太明显了。

  他推动改革的时候,那是好话说尽,大家还是强烈抵制。

  换了一个总督,人家还没有到任,就急着写信表忠心。

  “这……这不……”

  否定的话,说到一半,徐文岳强迫自己恢复理性。

  书信是从李原手中拿出来的,造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单纯为了气他,犯不着费这么大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