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此时就体现了出来。
钦差大臣的队伍,磨磨蹭蹭抵达云南之时,已经到了永宁八年春。
间隔了这么长时间,云南巡抚的尸身,早就腐烂的面目全非。
现场的相关证据,更是被毁灭一空。
钦差怎么查案,李牧不知道,反正他这边多了一群人避祸。
看得出来,黔国公府还是没能狠下心,把所有知情者全部灭口。
倘若他在背后捅一刀,把这些人交出去,孟家在云南的根基就完了。
不过这种败坏人品的事情,李牧肯定不会干。
对这些不速之客,他选择性的没看见。
现在的安南都护府,就是一个大工地。
他这个项目负责人,每天忙的昏天黑地。
一方面要大力移民拓荒,一方面又要加强队伍思想建设,许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过问。
放权是不可能的,现阶段他敢放手,下面会在最短时间内滋生一群“小军阀”。
大虞朝自有此国情在。
传统的家丁制度,为军阀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前以文御武的制度下,武将只要冒头就遭到打压,这些问题还不明显。
随着勋贵系的崛起,武将势力跟着抬头后,情况就渐渐发生变化。
黔国公府敢对云南巡抚下手,绝对不是偶然事件。
若非中央朝廷的威慑力下降,借他们一个胆子,也不敢干这种事。
“永宁惨案”撕开了最后的遮羞布,各地实权武将,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大幅度减弱。
包括勋贵系的一些将领,在执行朝廷的命令时,也开始学着打折扣。
其他非嫡系武将,对朝廷的忠诚度,更是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是成国公和镇远侯在朝中撑着,震慑住了一众野心家,皇帝的圣旨都能被人当草纸。
靠权臣震慑地方,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倘若朝廷无法重塑中央权威,帝国分崩离析就是时间问题。
相较于叛军和北虏的威胁,这种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才是最致命的。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李牧自然要吸取教训。
在队伍思想建设上,他是下了大力气的。
幸好他麾下嫡系将领,多是草根出身,思想没那么复杂。
出于战略扩张的需要,现在军中的思想纲领是“为大虞百姓开辟生存空间,缔造繁荣安定的都护府。”
从官兵到百姓,都是这一理念中的既得利益者,推广起来非常顺利。
李牧亲自编写的《安南都护府发展纲要》、《军队发展指南》,成为了军中的学习教材。
除了这些之外,最近他还忙着起草《工商业发展方略》,准备出台鼓励发展工商制造业的法案。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重塑一个**体系,究竟有多麻烦。
大虞朝发展到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诞生了工业革命的萌芽。
可惜封建士大夫群体,实力太过雄厚,杜绝更进一步的可能。
想要爆发产业革命,反倒是从头开始的安南都护府,更有希望。
新兴的军功集团,正忙着对外扩张,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反而是工业革命的支持者。
比如说:安南水师,就对蒸汽铁甲舰充满了兴趣。
陆军在推动火器技术发展上,更是下了大功夫。
中南半岛的特殊气候,决定了雨水众多,传统的火铳无法满足雨天作战需要。
军方提出了“自生火铳”,换皮的燧发枪,在工匠手中诞生。
受限于稳定性,尚未来得及在全军普及。
不过这也只是时间问题,后续随着战场的需要,自生火铳取代传统火铳势在必行。
火炮技术发展,同样受到了影响。
陆军军方需要重量更轻,携带更方便的轻型火炮,海军需要威力更大的舰炮。
这些要求,看似只是针对军工产业,实际上背后还牵连着多个行业。
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钢铁产业。
同大虞一样,中南半岛铜产量匮乏。
在军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寻找替代品。
常规的铁铸火炮,无法满足要求,需要性能更强的合金钢。
尽管目前只是提需求阶段,尚未搞出亮眼的成果,但产业发展大方向确实受到了正向影响。
除了重工业外,轻工业、畜牧业同样受到影响。
打仗不光需要武器,还需要大量的后勤物资,相关产业链吃到了红利。
可惜的是这些产业,安南这边才刚刚起步,最大受益者其实是两广。
军队的一应物资消耗,有半数都是从那边采购的。
有时候需求大,还要去更远的闽浙、南直隶采购。
看似是安南都护府在发起对外战争,实际上大虞东南诸省,都在为战争提供支持。
从战场上获取的战利品,除了粮食等大宗物资留下自用外,一应奢侈品都运送到了大虞境内销售。
李牧有信心征服中南半岛,不光是自己麾下军队战斗力强,还有一个占据世界经济45%的巨无霸充当后盾。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和后勤,中南半岛一众小国,完全无法和大虞比。
以往中原王朝,没有兼并中南半岛,最大的问题是交通,其次才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交通上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
就算一路打到马六甲,后勤运输成本,也不足北疆战场的三分之一。
随着半岛上各国的不断发展,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小冰河时代,全球气候变冷,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
“侯爷,云南那边传来消息。
暹罗人借道缅甸,向钦差大臣递交国书,希望能够结束战争。
钦差大臣已经受理,并且着手调查战争原由。”
兰林杰忐忑的说道。
钦差彻查云南巡抚暴毙案,理论上来说,同安南都护府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可暹罗人的国书,一下子打破了局面。
在发起战争前,里面上奏朝廷的可是暹罗人勾结安南余孽入侵,都护府被迫发起反击。
不过假的终归是假的,只要朝廷调查,那么遍地都是漏洞。
发起南征战争前,暹罗王国和安南都护府都不接壤。
连续灭了占城、真腊两国,外加一堆土司之后,才成为的邻居。
全程都是虞军在进攻,暹罗王国稀里糊涂的挨了一顿揍。
若是捅到了朝堂上,这就是“欺君”。
“无需太过担心,凡事要讲证据,本侯的话怎么也比暹罗人的话可信。
钦差的任务是查云南巡抚暴毙案,都护府和暹罗王国的战争,可轮不到他插手。
没有陛下的圣旨,我们完全可以拒绝一切调查。
传令下去,让大家统一口径,把战争责任推到暹罗王国身上。”
李牧故作淡定的说道。
钦差想要搜集证据,其实并不难,暹罗王国那边自己就可以提供。
不过有证据是回事,要不要承认,又是另外一回事。
调查云南巡抚暴毙案的钦差,跑去查安南都护府和暹罗战争的原由,本身就是越权行为。
一口咬定是对方伪造证据污蔑,直接就能把事情扯到党争上。
皇帝远在几千里之外,很难辨别双方所说的真假,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后遗症就是皇帝对他的忌惮,将进一步加深。
毕竟,有些事情不需要证据,怀疑就足够了。
在王朝鼎盛时期,对外扩张是彰显皇帝武功的大好事。
到了王朝末年,情况则截然不同。
皇帝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稳定,根本无暇开疆扩土。
前面覆灭安南,那是李牧不断造势,还迭加了收复交趾故土的**正确。
造成既定事实后,好面子的永宁帝,不可能主动抛弃疆土。
作为代价,李牧也被皇帝和文官们联手按在了地方上,永镇安南都护府。
在京中权贵眼中,这就是变相的流放。
再闹出暹罗王国的破事,在皇帝眼中,少不了给他贴上“不安分的标签”。
“侯爷,我们可以咬死不认,黔国公那边怕是麻烦了。
谋害云南巡抚的案子好遮掩,擅自挑起边界战争的事,怕是不好掩盖。
何况黔国公府,在云南境内,多有不法之事。
钦差只要不傻,就能查出一大堆的问题。
倘若朝廷追究黔国公府的责任,搞不好会把他们逼反,到时候我们的处境就尴尬了。”
一旁的幕僚王靖川开口提醒道。
李牧能够世镇安南,一定程度上也是黔国公府用自家三百年的**信誉,做了背书。
从两宋开始到现在的数百年时间里,很少发生勋贵造反的恶**件。
期间即便是搞事情,那也是皇室内部斗争,被动卷入进去的。
一旦黔国公造反,这种默契就会被打破。
到时候手握重兵的李牧,就会成为朝廷的重点防备对象。
毕竟,黔国公府传承到现在,除了根基稳固外,自身军事实力并不强。
李牧可是大虞第一名将,昔日的旧部遍布天下,振臂一呼就能拉出数十万大军。
真要是举起造反,山河瞬间变色。
天下有多少人会响应,谁也说不清楚。
反正这么一闹,把大虞朝带走是大概率事件。
“放心好了,黔国公府不会反,他们也反不起来。
钦差大臣能够查出的问题,那也是他们想要钦差查出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放在朝堂上,不仅不是威胁,反而能令陛下放心。”
李牧一摆手说道。
勋贵集团同帝国捆绑太紧,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旦举兵造反,就会被天下人唾弃。
即便靠武力夺取天下,那也是得国不正。
黔国公府,那点儿家底,就算造反也打不出云贵。
与其走极端谋逆,还不如让钦差查出一些问题,然后主动向朝廷认错。
相较于谋划云南巡抚,擅自挑起边界战争、私藏矿产,通通不值一提。
只要认错态度端正,向朝廷表明了忠诚,皇帝是不会动一家老牌国公府的,勋贵集团也不会允许他动。
“侯爷,道理是没错,可架不住有人想要搞事情。
清流党人在前面的党争中大败,肯定不会甘心。
黔国公府此时送上门,他们少不了大做文章。
倘若再搞出一些事情来,让矛盾进一步激化,陛下不想处理黔国公府都不行。”
王靖川冷漠的说道。
他亲身经历过党争,知道朝中很多官员为了**斗争,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清流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朝中第一大派系,除了**理念吸引人外,最主要的就是道德底线低。
平日标榜道德的人,往往也是最没道德的。
正是因为缺少道德,才需要不断强调,给自己贴上道德完人的标签。
明面上衣冠楚楚,暗地里衣冠禽兽,无恶不作。
士绅集团的堕落是群体性的,甭管哪个**团体,都没有例外。
区别在于有些人聚集在一起之后,还有**理想。
有些人聚集在一起之后,则单纯想要谋取私利。
或许年轻时候,他们也想过改变世界,但现在变了质。
嘴上说着家国天下,心里想的却全是利益。
“嗯!”
“这种事,清流党人确实干的出来。
不过这是黔国公府的事情,同我们关系不大。
眼下都护府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自身。
暹罗王国既然妄图通过朝廷,给我们制造麻烦,那就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传令前线部队,准备发起春季攻势。
这一次的作战目标,不再是夺取土地,而是尽快覆灭暹罗王国。
至于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后面再找机会慢慢清理。”
李牧当机立断下令道。
春季这种耕种的季节,他原本是不想发动战争的,但架不住暹罗人自己作死。
国书都到钦差手中,想要拦截都来不及。
如果不赶紧处理掉,闹到朝堂上,那也是不小的麻烦。
哪怕事情能压下来,也会影响他在朝中的声誉。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告状的苦主都没了,擅自发起战争的责任,自然也不复存在。
为了自己的名声,只能让暹罗王牺牲一下。
钦差大臣的队伍,磨磨蹭蹭抵达云南之时,已经到了永宁八年春。
间隔了这么长时间,云南巡抚的尸身,早就腐烂的面目全非。
现场的相关证据,更是被毁灭一空。
钦差怎么查案,李牧不知道,反正他这边多了一群人避祸。
看得出来,黔国公府还是没能狠下心,把所有知情者全部灭口。
倘若他在背后捅一刀,把这些人交出去,孟家在云南的根基就完了。
不过这种败坏人品的事情,李牧肯定不会干。
对这些不速之客,他选择性的没看见。
现在的安南都护府,就是一个大工地。
他这个项目负责人,每天忙的昏天黑地。
一方面要大力移民拓荒,一方面又要加强队伍思想建设,许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过问。
放权是不可能的,现阶段他敢放手,下面会在最短时间内滋生一群“小军阀”。
大虞朝自有此国情在。
传统的家丁制度,为军阀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前以文御武的制度下,武将只要冒头就遭到打压,这些问题还不明显。
随着勋贵系的崛起,武将势力跟着抬头后,情况就渐渐发生变化。
黔国公府敢对云南巡抚下手,绝对不是偶然事件。
若非中央朝廷的威慑力下降,借他们一个胆子,也不敢干这种事。
“永宁惨案”撕开了最后的遮羞布,各地实权武将,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大幅度减弱。
包括勋贵系的一些将领,在执行朝廷的命令时,也开始学着打折扣。
其他非嫡系武将,对朝廷的忠诚度,更是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是成国公和镇远侯在朝中撑着,震慑住了一众野心家,皇帝的圣旨都能被人当草纸。
靠权臣震慑地方,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倘若朝廷无法重塑中央权威,帝国分崩离析就是时间问题。
相较于叛军和北虏的威胁,这种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才是最致命的。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李牧自然要吸取教训。
在队伍思想建设上,他是下了大力气的。
幸好他麾下嫡系将领,多是草根出身,思想没那么复杂。
出于战略扩张的需要,现在军中的思想纲领是“为大虞百姓开辟生存空间,缔造繁荣安定的都护府。”
从官兵到百姓,都是这一理念中的既得利益者,推广起来非常顺利。
李牧亲自编写的《安南都护府发展纲要》、《军队发展指南》,成为了军中的学习教材。
除了这些之外,最近他还忙着起草《工商业发展方略》,准备出台鼓励发展工商制造业的法案。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重塑一个**体系,究竟有多麻烦。
大虞朝发展到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诞生了工业革命的萌芽。
可惜封建士大夫群体,实力太过雄厚,杜绝更进一步的可能。
想要爆发产业革命,反倒是从头开始的安南都护府,更有希望。
新兴的军功集团,正忙着对外扩张,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反而是工业革命的支持者。
比如说:安南水师,就对蒸汽铁甲舰充满了兴趣。
陆军在推动火器技术发展上,更是下了大功夫。
中南半岛的特殊气候,决定了雨水众多,传统的火铳无法满足雨天作战需要。
军方提出了“自生火铳”,换皮的燧发枪,在工匠手中诞生。
受限于稳定性,尚未来得及在全军普及。
不过这也只是时间问题,后续随着战场的需要,自生火铳取代传统火铳势在必行。
火炮技术发展,同样受到了影响。
陆军军方需要重量更轻,携带更方便的轻型火炮,海军需要威力更大的舰炮。
这些要求,看似只是针对军工产业,实际上背后还牵连着多个行业。
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钢铁产业。
同大虞一样,中南半岛铜产量匮乏。
在军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寻找替代品。
常规的铁铸火炮,无法满足要求,需要性能更强的合金钢。
尽管目前只是提需求阶段,尚未搞出亮眼的成果,但产业发展大方向确实受到了正向影响。
除了重工业外,轻工业、畜牧业同样受到影响。
打仗不光需要武器,还需要大量的后勤物资,相关产业链吃到了红利。
可惜的是这些产业,安南这边才刚刚起步,最大受益者其实是两广。
军队的一应物资消耗,有半数都是从那边采购的。
有时候需求大,还要去更远的闽浙、南直隶采购。
看似是安南都护府在发起对外战争,实际上大虞东南诸省,都在为战争提供支持。
从战场上获取的战利品,除了粮食等大宗物资留下自用外,一应奢侈品都运送到了大虞境内销售。
李牧有信心征服中南半岛,不光是自己麾下军队战斗力强,还有一个占据世界经济45%的巨无霸充当后盾。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和后勤,中南半岛一众小国,完全无法和大虞比。
以往中原王朝,没有兼并中南半岛,最大的问题是交通,其次才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交通上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
就算一路打到马六甲,后勤运输成本,也不足北疆战场的三分之一。
随着半岛上各国的不断发展,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小冰河时代,全球气候变冷,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
“侯爷,云南那边传来消息。
暹罗人借道缅甸,向钦差大臣递交国书,希望能够结束战争。
钦差大臣已经受理,并且着手调查战争原由。”
兰林杰忐忑的说道。
钦差彻查云南巡抚暴毙案,理论上来说,同安南都护府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可暹罗人的国书,一下子打破了局面。
在发起战争前,里面上奏朝廷的可是暹罗人勾结安南余孽入侵,都护府被迫发起反击。
不过假的终归是假的,只要朝廷调查,那么遍地都是漏洞。
发起南征战争前,暹罗王国和安南都护府都不接壤。
连续灭了占城、真腊两国,外加一堆土司之后,才成为的邻居。
全程都是虞军在进攻,暹罗王国稀里糊涂的挨了一顿揍。
若是捅到了朝堂上,这就是“欺君”。
“无需太过担心,凡事要讲证据,本侯的话怎么也比暹罗人的话可信。
钦差的任务是查云南巡抚暴毙案,都护府和暹罗王国的战争,可轮不到他插手。
没有陛下的圣旨,我们完全可以拒绝一切调查。
传令下去,让大家统一口径,把战争责任推到暹罗王国身上。”
李牧故作淡定的说道。
钦差想要搜集证据,其实并不难,暹罗王国那边自己就可以提供。
不过有证据是回事,要不要承认,又是另外一回事。
调查云南巡抚暴毙案的钦差,跑去查安南都护府和暹罗战争的原由,本身就是越权行为。
一口咬定是对方伪造证据污蔑,直接就能把事情扯到党争上。
皇帝远在几千里之外,很难辨别双方所说的真假,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后遗症就是皇帝对他的忌惮,将进一步加深。
毕竟,有些事情不需要证据,怀疑就足够了。
在王朝鼎盛时期,对外扩张是彰显皇帝武功的大好事。
到了王朝末年,情况则截然不同。
皇帝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稳定,根本无暇开疆扩土。
前面覆灭安南,那是李牧不断造势,还迭加了收复交趾故土的**正确。
造成既定事实后,好面子的永宁帝,不可能主动抛弃疆土。
作为代价,李牧也被皇帝和文官们联手按在了地方上,永镇安南都护府。
在京中权贵眼中,这就是变相的流放。
再闹出暹罗王国的破事,在皇帝眼中,少不了给他贴上“不安分的标签”。
“侯爷,我们可以咬死不认,黔国公那边怕是麻烦了。
谋害云南巡抚的案子好遮掩,擅自挑起边界战争的事,怕是不好掩盖。
何况黔国公府,在云南境内,多有不法之事。
钦差只要不傻,就能查出一大堆的问题。
倘若朝廷追究黔国公府的责任,搞不好会把他们逼反,到时候我们的处境就尴尬了。”
一旁的幕僚王靖川开口提醒道。
李牧能够世镇安南,一定程度上也是黔国公府用自家三百年的**信誉,做了背书。
从两宋开始到现在的数百年时间里,很少发生勋贵造反的恶**件。
期间即便是搞事情,那也是皇室内部斗争,被动卷入进去的。
一旦黔国公造反,这种默契就会被打破。
到时候手握重兵的李牧,就会成为朝廷的重点防备对象。
毕竟,黔国公府传承到现在,除了根基稳固外,自身军事实力并不强。
李牧可是大虞第一名将,昔日的旧部遍布天下,振臂一呼就能拉出数十万大军。
真要是举起造反,山河瞬间变色。
天下有多少人会响应,谁也说不清楚。
反正这么一闹,把大虞朝带走是大概率事件。
“放心好了,黔国公府不会反,他们也反不起来。
钦差大臣能够查出的问题,那也是他们想要钦差查出来的问题。
这些问题放在朝堂上,不仅不是威胁,反而能令陛下放心。”
李牧一摆手说道。
勋贵集团同帝国捆绑太紧,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旦举兵造反,就会被天下人唾弃。
即便靠武力夺取天下,那也是得国不正。
黔国公府,那点儿家底,就算造反也打不出云贵。
与其走极端谋逆,还不如让钦差查出一些问题,然后主动向朝廷认错。
相较于谋划云南巡抚,擅自挑起边界战争、私藏矿产,通通不值一提。
只要认错态度端正,向朝廷表明了忠诚,皇帝是不会动一家老牌国公府的,勋贵集团也不会允许他动。
“侯爷,道理是没错,可架不住有人想要搞事情。
清流党人在前面的党争中大败,肯定不会甘心。
黔国公府此时送上门,他们少不了大做文章。
倘若再搞出一些事情来,让矛盾进一步激化,陛下不想处理黔国公府都不行。”
王靖川冷漠的说道。
他亲身经历过党争,知道朝中很多官员为了**斗争,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清流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朝中第一大派系,除了**理念吸引人外,最主要的就是道德底线低。
平日标榜道德的人,往往也是最没道德的。
正是因为缺少道德,才需要不断强调,给自己贴上道德完人的标签。
明面上衣冠楚楚,暗地里衣冠禽兽,无恶不作。
士绅集团的堕落是群体性的,甭管哪个**团体,都没有例外。
区别在于有些人聚集在一起之后,还有**理想。
有些人聚集在一起之后,则单纯想要谋取私利。
或许年轻时候,他们也想过改变世界,但现在变了质。
嘴上说着家国天下,心里想的却全是利益。
“嗯!”
“这种事,清流党人确实干的出来。
不过这是黔国公府的事情,同我们关系不大。
眼下都护府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自身。
暹罗王国既然妄图通过朝廷,给我们制造麻烦,那就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传令前线部队,准备发起春季攻势。
这一次的作战目标,不再是夺取土地,而是尽快覆灭暹罗王国。
至于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后面再找机会慢慢清理。”
李牧当机立断下令道。
春季这种耕种的季节,他原本是不想发动战争的,但架不住暹罗人自己作死。
国书都到钦差手中,想要拦截都来不及。
如果不赶紧处理掉,闹到朝堂上,那也是不小的麻烦。
哪怕事情能压下来,也会影响他在朝中的声誉。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告状的苦主都没了,擅自发起战争的责任,自然也不复存在。
为了自己的名声,只能让暹罗王牺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