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掖庭宫里,王灵瑶前脚刚走,陈皇后就跟儿子唠起了知心话,将丹阳公主和沈凡的事说了,让儿子留意这个新晋北凉王。

  赵锐听道:“据儿子所知,那个沈凡不过是个废柴,不足为虑,倒是丹阳的户部如铁板一般,儿子很难插手。

  户部掌握天下钱粮,没有它儿子总觉少了只臂膀,偏偏父皇还重用丹阳。”

  陈皇后的脸色阴沉下来道:“总要想个法子把她弄下来,实在不行就……”

  说到这时,陈皇后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看着这个野心极大,头脑却极为简单的母后,赵锐只觉眼前一黑。

  为了皇位,自己可以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下手,但一定要慎重,不然很容易伤及自身。

  想到这道:“您不要操心了,儿子已经想到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和亲”

  陈皇后眼前一亮道:“这个法子好,尽快把她嫁给那些蛮族,去伺候野人,有多远滚多远。”

  赵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儿子明白。”

  请完安后,赵锐就出了掖庭宫,上轿前换来心腹太监问:“陛下最近用丹怎样?”

  太监轻声回道:“您放心,皇上对黄天师言听计从,每日三颗,一日三顿不落。”

  赵锐点点头道:“告诉天师,加到每日六颗。”

  说完就上了轿子,闭目养神起来。

  ……

  沈凡第一个要抚恤的,就是住在平安坊的那位参将张硕的家人。

  张硕家是一座两进的小院,就见其门楣上挂着高大的招魂幡,在寒风中缓缓飘舞,给人以一种悲壮之感。

  沈凡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附近不少人家也挂着招魂幡,就问刘利是何原因?

  刘利告诉沈凡,这些人家也有人死在了西北前线。

  沈凡举目四望道:“不对呀,目测这招魂幡没一百也有七八十,怎么抚恤的名单上才十五人?”

  刘利道:“这些人不都是战死的。”

  沈凡不解的问:“什么意思?”

  刘利道:“他们多是病死的,按制病死的不算殉国,所以不在抚恤名单里。”

  沈凡:“那他们就白死了?”

  “不会,他们会得到一年军饷的补偿。”

  “那是多少钱?”沈凡又问。

  刘利想了想道:“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按普通军士月俸一两银子算,一年就是十二两。”

  少了些……就在沈凡暗自琢磨时,马卫已将张硕家的院门扣开,向门房说明了来意。

  当门房得知是一位王爷亲自来发抚恤金后,立刻跑进院里禀报。

  另一边,沈凡他们的到来也引起了街坊邻居的注意,围在院门口看着。

  小院里响起了哭声,一个身披重孝的妇人带着一个少年,搀扶着一位老者跑了出来,一见到沈凡就叩头。

  “这是干什么,快起来。”沈凡将他们扶起来道。

  老者道:“我儿何德何能,竟得王爷亲自前来抚恤,理应如此。”

  沈凡扭头对王广道:“拿抚恤银来。”

  王广从马褡子里取出八锭各一斤重的银子,用布包好递给沈凡。

  沈凡将银给了老者道:“按朝廷的抚恤制,令郎应得抚恤银八十两,老人家请收好。”

  老者抱着银子哽咽着道:“八十两就是八斤……我儿出生时也是八斤!”

  此言一出,扶着老者的那个妇人和少年哭得更厉害了。

  老者哭了一会才想到什么,对沈凡施礼道:“敢问王爷尊姓大名,以后逢年过节小老二必领着全家为您祈福。”

  沈凡道:“老人家不必如此,我姓沈名凡,虽然世袭了父辈的北凉王爵位,但跟您儿子是比不了……”

  “等等。”老者突然打断了沈凡的话道:“您说您是北凉王?”

  “是的。”沈凡有些诧异的道:“您认识我?”

  老者不答,又问道:“您的父亲可是已故的沈克用老王爷?”

  沈凡道:“不错,正是先父。”

  老者扑通一下跪在地上道:“小老儿代儿子谢小主抚恤之恩!”

  说着又看向那妇人和少年叫道:“还不赶快大礼见过小主。”

  那妇人和少年忙跪在老者身边,对着沈凡就是一阵扣头。

  “等等,老人家说的小主是何意?”沈凡诧异的问。

  老者道:“我儿在十年前是老王爷的亲兵,老王爷是我儿的老主,您自然就是小主。”

  沈凡楞住了,为了验明老者的话,对曾做过父王亲兵的丁奉和徐盛道:“你们知道这事吗?”

  丁奉与徐盛对视一眼后道:“老王爷当年身边的亲兵有五百人之多,我们也不都认识。”

  这时老者想起了什么道:“小老儿有凭证,王爷您稍等。”

  说完踉踉跄跄跑进屋,不一会抱着一个木匣回来道:

  “我儿至今还留着当年老王爷给的亲兵腰牌,出征期间还给家里来过两封信,都提到了当年老王爷对他的教诲。”

  说着就从盒子里拿出一块巴掌大小的铜牌。

  沈凡接过铜牌,就见一面刻着虎头,另一面刻着北凉王亲卫张硕几个字。

  通过丁奉和徐盛的验看确认无疑后,沈凡拉着老者的手感慨的道:

  “没想到张参将竟是我父王的部下,真是缘分。”

  “是的是的。”老者哭着道:“只是我儿见不到您了。”

  “老人家节哀。”沈凡道:“信在哪,我能看看么?”

  “能,在这。”老者捧着木盒道。

  沈凡取出里面的两封信,展开后看到,果然每封信里都提到了父王说的话。

  特别是这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更是父王经常用来鼓舞士气的诗句。

  沈凡的阅读力极强,快速浏览着信里的其它内容。

  有让媳妇照顾好父亲和儿子的,还提到了西北的战事。

  说朝廷军队与突厥的对峙中有胜有负,还处在相持中。

  说今年西北的天气古怪,整整一冬都没下雪,导致伤寒流行,不少军士没死在阵前却死在了伤寒上。

  伤寒盛行之际,西北道刺史周康却无法及时提供救治的药材,军士们都传是他贪墨了这些药材。

  沈凡眼中光芒一闪,忽然想到了什么。

  不对呀,宗卷里不是说西北下暴雪了么?

  这时信上又有一段话引起了沈凡的注意。

  ……隶属自己这一卫的统领王灵瑶和郑天泽毫不体恤部下,强令生病的军士上阵杀敌,导致了更多军士的病亡。

  看到这的沈凡更是一惊,曾对自己说过爱兵如子的王灵瑶,用兵怎么会如此之狠?

  俗话说皇帝都不差饿兵,她竟然把受伤寒的军士往战场上推,以前怎么没发现她的功利心竟这么重?

  这在军中叫用兵过狠,是犯军法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