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那头的背景音很杂。
街坊邻里的谈笑,电瓶车驶过的滴滴声,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一个略带沙哑和疲惫的男声响起,话语里满是警惕。
“喂?你哪位?”
“你好,张师傅吗?”
江凡的声音平静而沉稳,
“我是饕餮怪。”
电话那头,瞬间死寂。
嘈杂的背景音消失了,只剩下电流微弱的“滋滋”声。
过了足足五秒,那个声音才再次响起,嗓音因难以置信而剧烈颤抖。
“你……你真是那个……怪哥?”
“是我。”
江凡没有废话,
“我看到你的私信了。明天下午三点,我会过去。你正常出摊就行,不用特意准备什么。”
“哎!哎!好!好!”
张师傅的声音里全是语无伦次的激动,
“我……我们就在那个巷子口,你……你肯定能找到!”
“嗯,明天见。”
江凡挂断电话。
客厅里一片安静。
林薇放下电脑凑过来,漂亮的眼睛里写满了好奇与期待。
“就这么定了?第一站?”
“就这么定了。”
江凡把手机放到一边,身体陷进柔软的沙发里,
“他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了。”
坚守传统,真材实料,却被工业化的快捷产品打得节节败退。
这不正是“红绿灯”准则出台之前,无数小餐饮人困境的缩影吗?
《怪哥厨房》的第一期,就要从这个最尖锐、也最普遍的痛点切入。
……
第二天下午,蓉城,一条名为“抚琴”的老巷。
阳光被两旁密集的居民楼切割成斑驳的光影,洒在青石板路上。
空气中弥漫着老居民区特有的,混杂着饭菜香、樟树味和一丝潮湿的复杂气味。
巷子口,两辆小推车隔着不过十米。
对比强烈。
一边,是崭新的不锈钢车身,贴着统一的卡通LOGO和“XX脆皮蛋烘糕”的醒目招牌。
一个年轻店员正熟练地从一个巨大的白色塑料桶里舀出黄色浆料,倒在锃亮的铜模上。
动作飞快,一锅接一锅,摊位前排着三四个年轻人。
另一边,是一辆明显有些年头的木质小推车,边角已经磨得发白。
车上没有花哨的招牌,只挂着一块手写的木牌,上面是两个朴拙的字:
“蛋烘糕”。
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正佝偻着背,用一个长柄木勺,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搪瓷盆里舀出米白色的面糊。
他的动作不快,甚至有些慢,眼神专注。
他身旁,一个同样年纪的妇人,正局促不安地搓着手,时不时地望向巷口,眼神里既有期盼,又有紧张。
这就是张师傅和他的妻子。
下午三点整。
江凡和举着稳定器的林薇,准时出现在巷口。
直播间在开启的一瞬间,人气就冲破了千万。
“来了来了!”
“**,真的是怪哥!”
“活的!活的凡哥!”
密密麻麻的弹幕几乎要将画面完全覆盖。
江凡对着镜头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大家好,这里是《怪哥厨房》第一期。”
他的声音通过无线麦克风清晰地传出。
“今天,我们来诊断一家店,或者说,一个摊。”
他将镜头转向张师傅那辆孤零零的小推车。
“这家店,开了二十年。老板坚持自己磨米粉,用新鲜鸡蛋。但是最近,生意快做不下去了。”
镜头又摇向另一边排着队的连锁品牌。
“因为,它旁边来了个新邻居。”
无需多言,这强烈的画面对比,已经将故事讲了一半。
【我 操!这对比也太惨烈了吧!】
【那个老师傅看着好心酸啊……】
【这就是现实,老手艺干不过科技与狠活啊!】
江凡没有理会弹幕,带着林薇,径直走向张师傅的摊位。
看到江凡真的出现,张师傅的妻子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张师傅则显得手足无措,黝黑的脸上涨得通红,双手下意识地在围裙上反复擦拭。
“怪……怪哥……”
“张师傅,你好。”
江凡伸出手,和他握了握,
“别紧张,当我不存在,你平时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我先看看。”
他的态度温和而专业,让张师傅夫妇俩紧绷的情绪稍稍平复。
张师傅用力点了点头,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前。
直播间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一切。
只见张师傅先是从一个布袋里,舀出细腻的米粉。
“这是我们自己去乡下收的米,拿回来自己磨的,掺了点面粉,吃起来才又香又软。”
他一边做,一边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解释。
接着,他敲开一个个土鸡蛋,蛋黄橙红饱 满。
蛋液和米粉糊混合,不加一滴水,全靠人力用竹搅棒顺着一个方向搅打。
整个过程,缓慢,扎实,充满了手工的质感。
脑海里,饕餮幼崽似乎被那股纯粹的米香和蛋香唤醒了。
‘唔……香香的……是饭饭的味道……’
江凡迎着那股香气,再去看旁边那家。
年轻的店员正费力地晃动着那个巨大的白色塑料桶,让里面的浆料混合均匀。
桶身上,印着一串配料表:饮用水、面粉、鸡蛋粉、白砂糖、起酥油、乳化剂、泡打粉、食用香精……
“张师傅,给我来两个。”
江凡开口。
“要得!要啥子馅嘛?”
“一个奶油的,一个你最拿手的。”
“好!”
张师傅舀起一勺精心搅打的面糊,倒在祖传的、被岁月熏得乌黑发亮的小铜锅里。
小火慢烘,面糊的边缘慢慢鼓起金黄色的酥边,中间则像海绵一样蓬松柔软,散发出浓郁的米香和蛋香。
他用一根竹签,熟练地在面糊中心划拉几下,让热气均匀。
等到火候恰好,他抹上奶油,用小铲子轻轻一对折,一个完美的蛋烘糕便完成了。
另一个,他则放上了自己炒制的“怪味”馅料,那是用大头菜、肉末、花生碎混合炒成的,咸、甜、麻、辣,滋味复合。
两个蛋烘糕递到江凡手上。
江凡先拿起那个奶油的,对着镜头展示了一下。
外壳焦香酥脆,内里洁白软嫩,边缘翘起漂亮的蕾丝边。
他咬了一口。
“咔嚓——”
酥脆的外壳应声而裂。
随即,牙齿陷入了云朵般柔软的糕体。
米粉的醇香和鸡蛋的鲜香瞬间在口腔中爆发,混合着朴实无华的植物奶油的甜,简单,却无比和谐。
‘唔……好吃!’饕餮幼崽发出一声满足的欢呼。
‘甜甜的……软软的……宝宝喜欢!’
江凡又拿起那个怪味馅的。
这一口下去,体验完全不同。
糕体的米香蛋香为底,咸香的大头菜、酥脆的花生、麻辣的后劲层层叠叠地涌上来,形成一种奇妙的味觉交响。
好吃。
是真的好吃。
脑海中,系统面板浮现。
【检测到菜品:手工蛋烘糕(张师傅出品)】
【综合评定:85分(坚守传统的匠心之作)】
【食材评级:自磨米粉:良 、土鸡蛋:良 、自制怪味馅料:优……】
【烹饪评级:小火慢烘·匠人之心(优)】
【获得能量: 85点真味能量】
【系统评价:在工业化浪潮中坚守本真的街头美味。每一口,都蕴**食材的本味与制作者二十年的执着。真味,源于诚实。】
“85分。”
江凡看着镜头,给出了分数。
直播间瞬间炸了。
【85分!**!一个街边小吃85分!跟那碗牛腩一个分!】
【我就知道!这种老手艺绝对是顶级的!】
【凡哥认证了!这家店没问题!】
张师傅夫妇俩听到这个分数,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这是对他们二十年坚守的最高肯定。
江凡转向张师傅,表情却变得严肃。
“张师傅,你的蛋烘糕,味道、用料,都没得说,是顶好的东西。”
他话锋一转,声音沉了下来。
“但是,你的生意,从头到尾,就只做错了一件事。”
全场,无论是线上的千万观众,还是线下的张师傅夫妇,心脏都猛地一跳。
做错了?
哪里做错了?
江凡没有看他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辆孤零零的、在暮色下显得更加破旧的小推车。
“你把它,当成了一个小吃在卖。”
电话那头的背景音很杂。
街坊邻里的谈笑,电瓶车驶过的滴滴声,充满了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一个略带沙哑和疲惫的男声响起,话语里满是警惕。
“喂?你哪位?”
“你好,张师傅吗?”
江凡的声音平静而沉稳,
“我是饕餮怪。”
电话那头,瞬间死寂。
嘈杂的背景音消失了,只剩下电流微弱的“滋滋”声。
过了足足五秒,那个声音才再次响起,嗓音因难以置信而剧烈颤抖。
“你……你真是那个……怪哥?”
“是我。”
江凡没有废话,
“我看到你的私信了。明天下午三点,我会过去。你正常出摊就行,不用特意准备什么。”
“哎!哎!好!好!”
张师傅的声音里全是语无伦次的激动,
“我……我们就在那个巷子口,你……你肯定能找到!”
“嗯,明天见。”
江凡挂断电话。
客厅里一片安静。
林薇放下电脑凑过来,漂亮的眼睛里写满了好奇与期待。
“就这么定了?第一站?”
“就这么定了。”
江凡把手机放到一边,身体陷进柔软的沙发里,
“他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了。”
坚守传统,真材实料,却被工业化的快捷产品打得节节败退。
这不正是“红绿灯”准则出台之前,无数小餐饮人困境的缩影吗?
《怪哥厨房》的第一期,就要从这个最尖锐、也最普遍的痛点切入。
……
第二天下午,蓉城,一条名为“抚琴”的老巷。
阳光被两旁密集的居民楼切割成斑驳的光影,洒在青石板路上。
空气中弥漫着老居民区特有的,混杂着饭菜香、樟树味和一丝潮湿的复杂气味。
巷子口,两辆小推车隔着不过十米。
对比强烈。
一边,是崭新的不锈钢车身,贴着统一的卡通LOGO和“XX脆皮蛋烘糕”的醒目招牌。
一个年轻店员正熟练地从一个巨大的白色塑料桶里舀出黄色浆料,倒在锃亮的铜模上。
动作飞快,一锅接一锅,摊位前排着三四个年轻人。
另一边,是一辆明显有些年头的木质小推车,边角已经磨得发白。
车上没有花哨的招牌,只挂着一块手写的木牌,上面是两个朴拙的字:
“蛋烘糕”。
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正佝偻着背,用一个长柄木勺,小心翼翼地从一个搪瓷盆里舀出米白色的面糊。
他的动作不快,甚至有些慢,眼神专注。
他身旁,一个同样年纪的妇人,正局促不安地搓着手,时不时地望向巷口,眼神里既有期盼,又有紧张。
这就是张师傅和他的妻子。
下午三点整。
江凡和举着稳定器的林薇,准时出现在巷口。
直播间在开启的一瞬间,人气就冲破了千万。
“来了来了!”
“**,真的是怪哥!”
“活的!活的凡哥!”
密密麻麻的弹幕几乎要将画面完全覆盖。
江凡对着镜头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大家好,这里是《怪哥厨房》第一期。”
他的声音通过无线麦克风清晰地传出。
“今天,我们来诊断一家店,或者说,一个摊。”
他将镜头转向张师傅那辆孤零零的小推车。
“这家店,开了二十年。老板坚持自己磨米粉,用新鲜鸡蛋。但是最近,生意快做不下去了。”
镜头又摇向另一边排着队的连锁品牌。
“因为,它旁边来了个新邻居。”
无需多言,这强烈的画面对比,已经将故事讲了一半。
【我 操!这对比也太惨烈了吧!】
【那个老师傅看着好心酸啊……】
【这就是现实,老手艺干不过科技与狠活啊!】
江凡没有理会弹幕,带着林薇,径直走向张师傅的摊位。
看到江凡真的出现,张师傅的妻子激动得眼圈都红了。
张师傅则显得手足无措,黝黑的脸上涨得通红,双手下意识地在围裙上反复擦拭。
“怪……怪哥……”
“张师傅,你好。”
江凡伸出手,和他握了握,
“别紧张,当我不存在,你平时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我先看看。”
他的态度温和而专业,让张师傅夫妇俩紧绷的情绪稍稍平复。
张师傅用力点了点头,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前。
直播间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一切。
只见张师傅先是从一个布袋里,舀出细腻的米粉。
“这是我们自己去乡下收的米,拿回来自己磨的,掺了点面粉,吃起来才又香又软。”
他一边做,一边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普通话解释。
接着,他敲开一个个土鸡蛋,蛋黄橙红饱 满。
蛋液和米粉糊混合,不加一滴水,全靠人力用竹搅棒顺着一个方向搅打。
整个过程,缓慢,扎实,充满了手工的质感。
脑海里,饕餮幼崽似乎被那股纯粹的米香和蛋香唤醒了。
‘唔……香香的……是饭饭的味道……’
江凡迎着那股香气,再去看旁边那家。
年轻的店员正费力地晃动着那个巨大的白色塑料桶,让里面的浆料混合均匀。
桶身上,印着一串配料表:饮用水、面粉、鸡蛋粉、白砂糖、起酥油、乳化剂、泡打粉、食用香精……
“张师傅,给我来两个。”
江凡开口。
“要得!要啥子馅嘛?”
“一个奶油的,一个你最拿手的。”
“好!”
张师傅舀起一勺精心搅打的面糊,倒在祖传的、被岁月熏得乌黑发亮的小铜锅里。
小火慢烘,面糊的边缘慢慢鼓起金黄色的酥边,中间则像海绵一样蓬松柔软,散发出浓郁的米香和蛋香。
他用一根竹签,熟练地在面糊中心划拉几下,让热气均匀。
等到火候恰好,他抹上奶油,用小铲子轻轻一对折,一个完美的蛋烘糕便完成了。
另一个,他则放上了自己炒制的“怪味”馅料,那是用大头菜、肉末、花生碎混合炒成的,咸、甜、麻、辣,滋味复合。
两个蛋烘糕递到江凡手上。
江凡先拿起那个奶油的,对着镜头展示了一下。
外壳焦香酥脆,内里洁白软嫩,边缘翘起漂亮的蕾丝边。
他咬了一口。
“咔嚓——”
酥脆的外壳应声而裂。
随即,牙齿陷入了云朵般柔软的糕体。
米粉的醇香和鸡蛋的鲜香瞬间在口腔中爆发,混合着朴实无华的植物奶油的甜,简单,却无比和谐。
‘唔……好吃!’饕餮幼崽发出一声满足的欢呼。
‘甜甜的……软软的……宝宝喜欢!’
江凡又拿起那个怪味馅的。
这一口下去,体验完全不同。
糕体的米香蛋香为底,咸香的大头菜、酥脆的花生、麻辣的后劲层层叠叠地涌上来,形成一种奇妙的味觉交响。
好吃。
是真的好吃。
脑海中,系统面板浮现。
【检测到菜品:手工蛋烘糕(张师傅出品)】
【综合评定:85分(坚守传统的匠心之作)】
【食材评级:自磨米粉:良 、土鸡蛋:良 、自制怪味馅料:优……】
【烹饪评级:小火慢烘·匠人之心(优)】
【获得能量: 85点真味能量】
【系统评价:在工业化浪潮中坚守本真的街头美味。每一口,都蕴**食材的本味与制作者二十年的执着。真味,源于诚实。】
“85分。”
江凡看着镜头,给出了分数。
直播间瞬间炸了。
【85分!**!一个街边小吃85分!跟那碗牛腩一个分!】
【我就知道!这种老手艺绝对是顶级的!】
【凡哥认证了!这家店没问题!】
张师傅夫妇俩听到这个分数,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这是对他们二十年坚守的最高肯定。
江凡转向张师傅,表情却变得严肃。
“张师傅,你的蛋烘糕,味道、用料,都没得说,是顶好的东西。”
他话锋一转,声音沉了下来。
“但是,你的生意,从头到尾,就只做错了一件事。”
全场,无论是线上的千万观众,还是线下的张师傅夫妇,心脏都猛地一跳。
做错了?
哪里做错了?
江凡没有看他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辆孤零零的、在暮色下显得更加破旧的小推车。
“你把它,当成了一个小吃在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