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说完后,帐内死一般的寂静。
十五万步骑!
没想到,高句丽竟然在短时间内凑了十五万人马,前来支援安市城!
原本,安市城就易守难攻,比之辽东城更加坚固百倍,现在又来了十五万援军,这样的形势,对于大唐军队来说,就更加严峻了!
长孙无忌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李世勣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脸上,也多了一丝凝重。
就连素来天不怕地不怕的尉迟恭,那双铜铃大的眼睛里,也闪烁着嗜血的兴奋与一丝不易察的审慎。
然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在最初的错愕之后,脸上的阴沉竟如潮水般退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于残忍的笑意。
那双赤红尚未完全褪尽的龙目中,闪烁的不是担忧,而是猎人终于看到猎物走出巢穴的狂喜。
“好。”
一个字,从李世民的牙缝里挤出,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
“好啊!”
他猛地一拍身前的案几,霍然起身,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雄浑,充满了无尽的霸气与睥睨天下的豪情,将帐内那股凝重的气氛瞬间冲得烟消云散。
“朕还怕他们学那缩头乌龟,死守安市城内,让我大唐勇士一寸一寸地拿命去填。”
“没想到,这高延寿、高惠真,倒还有几分胆色!”
李世民踱步到沙盘前,目光如炬,扫过安市城周边的地形,冷笑道:“他们以为,凭借人多,就能与我大唐王师正面抗衡?”
“简直是……自寻死路!”
长孙无忌等人见状,心中大定。
皇帝不怕,他们便没什么可怕的。
大唐军队最擅长的,便是野战。
最不怕的,便是与敌人硬碰硬的决战。
“陛下说的是。”
英国公李世勣上前一步,沉声说道:“高句丽人倾巢而出,正合我意。这安市城下,正好可以作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传朕旨意!”
李世民大手一挥,杀气腾行。
“召集诸将,议事!”
……
片刻之后,中军大帐内,将星云集。
李世勣、长孙无忌、尉迟恭、许元等人分列左右,气氛肃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央那巨大的沙盘之上。
李世民锐利的眼神扫过众人,开门见山。
“诸位,高句丽十五万大军,不日将至。此战,关乎我大唐国威,关乎辽东之归属,只许胜,不许败。”
“都说说吧,这一仗,该怎么打?”
话音刚落,英国公李世勣便站了出来。
他指着沙盘,声音沉稳而有力。
“陛下,敌军虽众,然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我军当以逸待劳。”
“臣以为,可于安市城南三十里,背靠山势,正面列阵,以强弓硬弩挫其锋芒。再遣左右两翼骑兵,待其军心动摇之际,迂回包抄,一战可定乾坤。”
这是一个最稳妥,也最符合兵法正道的打法。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随即补充道:
“英国公之言甚是。不过,臣以为还可稍作变通。我军可佯装后撤,示敌以弱,将敌军主力诱至我军预设的埋伏圈内,届时,万箭齐发,骑兵冲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赵国公的计策,则多了几分阴诡,更注重减少己方伤亡。
“哼!”
一声冷哼,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
尉迟恭踏前一步,声如洪钟。
“赵国公,你这计策,太过麻烦!”
他双拳紧握,虬结的肌肉将甲胄撑得鼓鼓囊囊。
“对付这些高句丽蛮子,何须如此复杂?”
“陛下!”尉迟恭对着李世民一抱拳,眼中战意沸腾,“末将请为先锋,只需给末将一万玄甲军,末将便直捣黄龙,将那高延寿的帅旗给您夺来!”
简单,粗暴,充满了尉迟恭式的自信。
三位大唐军方的顶梁柱,各自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或稳重,或奇诡,或勇猛。
无论哪一种,听上去都有极大的胜算。
李世民听着,缓缓点头,目光不自觉地飘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未发一言的许元。
“许元。”
“你的看法呢?”
霎时间,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许元的身上。
许元上前一步,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
“陛下,三位国公的计策,皆是万全之策,无论采用哪一种,击溃高句丽十五万大军,皆非难事。”
他先是肯定了三人的方案,话锋却猛地一转。
“但是,臣以为,现在便制定决战之策,为时尚早。”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尉迟恭当即就瞪起了眼睛,第一个表示不服。
“许小子,你这是什么意思?”
“大敌当前,不商议如何迎敌,难道要等那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再做打算吗?”
长孙无忌和李世勣也投来疑惑的目光。
这不像许元平素的风格。
许元没有理会尉迟恭的质问,而是平静地看向李世民。
“陛下,臣以为,我们应该等。”
“等?”
李世民眉头微蹙,“等什么?”
“等张亮将军。”
许元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等他率领的四万水师,攻克乌骨城,与我主力大军,会师于此。”
“胡闹!”
尉迟恭忍不住低喝一声。
“张亮攻打乌骨城受挫,谁知道他猴年马月才能过来?”
“兵贵神速!高句丽大军旦夕将至,我军士气正盛,正该趁此良机,一鼓作气将其击溃。若是枯等,岂不是给了高句丽人喘息之机?”
李世勣也难得地皱起了眉头,表达了反对意见。
“许监正,尉迟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敌军十五万,人数已在我军之上。若再让他们从容安营,摆开阵势,我军虽能胜,但付出的代价,恐怕也会更大。”
长孙无忌也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
“是啊,许元。南北夹击之策,固然是好。”
“但眼下南线受阻,主战场便是我处。集中所有力量,先行击破敌军主力,方为上策。为何要舍本逐末,去等一个不知何时才能抵达的援军呢?”
面对三位大佬的集体质疑,许元神色依旧平静。
他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迈步走到了那巨大的沙盘之前。
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了代表唐军主力的位置上。
然后,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李世民,以及三位国公的脸。
他没有急着辩解,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敢问陛下,敢问三位国公。”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以我军现有兵力,于此地,与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决战,能否……将他们全歼?”
十五万步骑!
没想到,高句丽竟然在短时间内凑了十五万人马,前来支援安市城!
原本,安市城就易守难攻,比之辽东城更加坚固百倍,现在又来了十五万援军,这样的形势,对于大唐军队来说,就更加严峻了!
长孙无忌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李世勣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脸上,也多了一丝凝重。
就连素来天不怕地不怕的尉迟恭,那双铜铃大的眼睛里,也闪烁着嗜血的兴奋与一丝不易察的审慎。
然而。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在最初的错愕之后,脸上的阴沉竟如潮水般退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于残忍的笑意。
那双赤红尚未完全褪尽的龙目中,闪烁的不是担忧,而是猎人终于看到猎物走出巢穴的狂喜。
“好。”
一个字,从李世民的牙缝里挤出,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
“好啊!”
他猛地一拍身前的案几,霍然起身,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笑声雄浑,充满了无尽的霸气与睥睨天下的豪情,将帐内那股凝重的气氛瞬间冲得烟消云散。
“朕还怕他们学那缩头乌龟,死守安市城内,让我大唐勇士一寸一寸地拿命去填。”
“没想到,这高延寿、高惠真,倒还有几分胆色!”
李世民踱步到沙盘前,目光如炬,扫过安市城周边的地形,冷笑道:“他们以为,凭借人多,就能与我大唐王师正面抗衡?”
“简直是……自寻死路!”
长孙无忌等人见状,心中大定。
皇帝不怕,他们便没什么可怕的。
大唐军队最擅长的,便是野战。
最不怕的,便是与敌人硬碰硬的决战。
“陛下说的是。”
英国公李世勣上前一步,沉声说道:“高句丽人倾巢而出,正合我意。这安市城下,正好可以作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传朕旨意!”
李世民大手一挥,杀气腾行。
“召集诸将,议事!”
……
片刻之后,中军大帐内,将星云集。
李世勣、长孙无忌、尉迟恭、许元等人分列左右,气氛肃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央那巨大的沙盘之上。
李世民锐利的眼神扫过众人,开门见山。
“诸位,高句丽十五万大军,不日将至。此战,关乎我大唐国威,关乎辽东之归属,只许胜,不许败。”
“都说说吧,这一仗,该怎么打?”
话音刚落,英国公李世勣便站了出来。
他指着沙盘,声音沉稳而有力。
“陛下,敌军虽众,然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我军当以逸待劳。”
“臣以为,可于安市城南三十里,背靠山势,正面列阵,以强弓硬弩挫其锋芒。再遣左右两翼骑兵,待其军心动摇之际,迂回包抄,一战可定乾坤。”
这是一个最稳妥,也最符合兵法正道的打法。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随即补充道:
“英国公之言甚是。不过,臣以为还可稍作变通。我军可佯装后撤,示敌以弱,将敌军主力诱至我军预设的埋伏圈内,届时,万箭齐发,骑兵冲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赵国公的计策,则多了几分阴诡,更注重减少己方伤亡。
“哼!”
一声冷哼,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
尉迟恭踏前一步,声如洪钟。
“赵国公,你这计策,太过麻烦!”
他双拳紧握,虬结的肌肉将甲胄撑得鼓鼓囊囊。
“对付这些高句丽蛮子,何须如此复杂?”
“陛下!”尉迟恭对着李世民一抱拳,眼中战意沸腾,“末将请为先锋,只需给末将一万玄甲军,末将便直捣黄龙,将那高延寿的帅旗给您夺来!”
简单,粗暴,充满了尉迟恭式的自信。
三位大唐军方的顶梁柱,各自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或稳重,或奇诡,或勇猛。
无论哪一种,听上去都有极大的胜算。
李世民听着,缓缓点头,目光不自觉地飘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未发一言的许元。
“许元。”
“你的看法呢?”
霎时间,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许元的身上。
许元上前一步,对着李世民躬身一礼。
“陛下,三位国公的计策,皆是万全之策,无论采用哪一种,击溃高句丽十五万大军,皆非难事。”
他先是肯定了三人的方案,话锋却猛地一转。
“但是,臣以为,现在便制定决战之策,为时尚早。”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尉迟恭当即就瞪起了眼睛,第一个表示不服。
“许小子,你这是什么意思?”
“大敌当前,不商议如何迎敌,难道要等那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再做打算吗?”
长孙无忌和李世勣也投来疑惑的目光。
这不像许元平素的风格。
许元没有理会尉迟恭的质问,而是平静地看向李世民。
“陛下,臣以为,我们应该等。”
“等?”
李世民眉头微蹙,“等什么?”
“等张亮将军。”
许元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等他率领的四万水师,攻克乌骨城,与我主力大军,会师于此。”
“胡闹!”
尉迟恭忍不住低喝一声。
“张亮攻打乌骨城受挫,谁知道他猴年马月才能过来?”
“兵贵神速!高句丽大军旦夕将至,我军士气正盛,正该趁此良机,一鼓作气将其击溃。若是枯等,岂不是给了高句丽人喘息之机?”
李世勣也难得地皱起了眉头,表达了反对意见。
“许监正,尉迟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敌军十五万,人数已在我军之上。若再让他们从容安营,摆开阵势,我军虽能胜,但付出的代价,恐怕也会更大。”
长孙无忌也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
“是啊,许元。南北夹击之策,固然是好。”
“但眼下南线受阻,主战场便是我处。集中所有力量,先行击破敌军主力,方为上策。为何要舍本逐末,去等一个不知何时才能抵达的援军呢?”
面对三位大佬的集体质疑,许元神色依旧平静。
他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迈步走到了那巨大的沙盘之前。
他的手指,轻轻点在了代表唐军主力的位置上。
然后,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李世民,以及三位国公的脸。
他没有急着辩解,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敢问陛下,敢问三位国公。”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以我军现有兵力,于此地,与高句丽十五万大军决战,能否……将他们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