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国公,你可知道安南这边马上要收割的稻米,亩产可以达到多少?”
朱允熥笑眯眯的看着傅友德问道。
他既然敢这么改,自然是有底气存在的,而这底气的来源就是他从圣珠内拿出来的高产稻种。
“多少?”
“莫非能达到三石?”
傅友德其实已经隐隐听说过如今安南改种的乃是殿下提供的,来自仙界的改良稻种,所以他对于稻米的产量其实是有大致期待的。
“三石?”
朱允熥却是咧了咧嘴,笑道:“颍国公啊,你这胆子可有点太小了。”
“太少了,往多了想!”
大明如今一石是一百五十斤左右,三石才区区四百五十斤,如果这号称来自仙界的稻种就只这这点产量,那可就太丢人了。
“莫非,能达到四石?”
傅友德目光发亮,激动的问道。
旁边的朱高炽也不由精神一震,满脸期待的看着朱允熥。
他们都很清楚,若是稻米的亩产能达到四石,那就是六百斤,增产将近三成,那对整个大明来说都将是天大的喜事。
“至少再翻一倍吧!”
“不过我觉得亩产应该更高,因为我选的本来就是只注重产量,放弃了一些口感的稻种,再加上安南这地方日照充足,土地相对来说也比较肥沃,当然具体的产量,还要等收割之后再看。”朱允熥笑着道。
“多少?”
“八……八石吗?”
傅友德惊的差点蹦起来,八石那可就是一千二百斤,而且这还是至少,这可太吓人了。
什么稻米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啊!
“莫非真施了仙法?”傅友德满脸难以置信的喃喃自语。
旁边的小胖子朱高炽也被镇住了,他在看朱允熥时,那目光就变得越发崇拜起来。
之前朱允熥施展仙法,那还只是个人伟力的范畴,那虽然让他敬畏,但也仅此而已,但现在若是稻米的产量真能达到一千斤以上,那朱允熥可就是活人无数的圣人了。
儒家的书中记载的尧舜禹汤、伏羲、燧人氏的功绩恐怕也没有朱允熥大。
“堂哥您真是太厉害了,若您真能让稻米增产一倍多,那您将会永远被记在史书中,您将会成为真正的一代圣君。”朱高炽满脸都是敬重的道。
朱允熥闻言不由咧了咧嘴。
心说这才哪到哪啊!
产量一千两百斤并非是这些良种的极限是一千两百斤,只是因为还没有施肥,若是粪肥足够,这些稻米的产量能达到两千斤,甚至更高。
当然这些话,他现在就没必要说了,免得吓到朱高炽和傅友德。
“颍国公,若是安南这边稻米的产量能达到一千两百斤,用来给这里的八个卫发饷,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职业军人,应该不成问题吧?”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笑眯眯的问道。
“那当然没问题,甚至还远远的有富裕。”
傅友德满脸期待的看着朱允熥道:“殿下,若这良种真有这样的效果,那为何不在我大明所有地方推广,若是大明境内所有土地都能种上这样的良种,那大明便能真正解决所有人的吃饭问题了。”
“而且到时候,甚至可以把所有大明卫所士兵转化为吃军饷的募兵,那样的话,军队的战斗力绝对会再次直线飙升。”
说实话他对于这样的场景还是非常期待的。
如今的卫所兵调集慢,战力越来越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像他这次出征安南,单单聚兵就用了将近十天时间,战斗力那更是不用提了,除了五万京营兵,剩下的那些完全就是凑数的辅兵。
他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屯田练兵,对于大明如今各个地方的军队战斗力心里是有数的。
现如今,可以说除了一些边军精锐,还有京营,剩下的卫所兵,其实大半连战场都已经没上过了,和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大明军队的战力完全没法比。
而若是能把所有的卫所士兵全部都转化为吃军饷的募兵,甚至不用全部,只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转化为募兵,到时候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就能够再提升两到三倍。
“这些事其实一直都在做的,只不过我爷爷那个人做事情比较谨慎,而且不喜欢声张,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罢了。”
“我可以和颍国公透个底,今年上半年,大明各地其实有两成的军屯已经改用了我从仙界拿出来的各种良种了。”
“我和爷爷已经商量过了,若是今年收成可以的话,明年良种就会推广到全国各地,而且到时候卫所裁军、改革也会真正提上日程的。”
这几个月朱允熥可不单单是一直呆在安南打仗,每隔几天他其实就要回去见一见老朱,一是报告一下这边的战事进度,二来也是咨询老朱一些关于治理地方的经验。
这中间稻米和小麦的高产良种自然也引起了老朱的兴趣。
只不过老朱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大张旗鼓立马在全国范围推开,而是先让冯胜在一部分军屯卫所里面试种。
这些军屯卫所的田,按照后世的性质结构来划分的话,其实是属于国有性质的。
而且这些田,是五军都督府直管,不用经过文官,朱元璋让冯胜去操办这件事,而且特意说了要保密,自然到头来就没有什么人知道了。
听到此事竟然真的已经开始在大明境内推广,傅友德眼中不由闪过一丝精光。
他越发期待未来大明的变化了。
“这样有意思的未来,我可不能变得老态龙钟,到最后只能看着后辈们在军中大放异彩,我虽老了,但照样可以跟上殿下的脚步。”
这一刻,傅友德对于成为玄甲兵的执念变得越发热切起来。
他可是都和宋玉打听清楚了,玄甲兵不但能够让自己力量更强,而且还能够让自己恢复年轻时的气血力量,若是他真的转化成了玄甲兵,未来或许能够再焕发事业上的第二春也说不定。
“军屯的事情就先说到这里吧!”
“一切还要等今年的稻米陆续成熟之后再说。”
朱允熥笑着看向两人道:“走,今天我主要是给两位介绍一下未来我准备在交趾都司做的事情,这样你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等事情安排妥当后,我差不多就要启程返回了。”
朱允熥拉着两人一起出了这座未来的总督府,一路出城。
说实话,他本来是想要直接拉着两人进行虚空旅行的,可惜朱高炽脑袋摇的不浪鼓一般,死活也不愿意,没办法朱允熥也只能带着两人一起骑马去了城外。
“殿下,这里是造船场?”等赶到地方,看到几百个工匠正在把一个龙骨放在一个巨大的船体上敲敲打打,朱高炽不由吃了一惊,问道。
要知道如今大明可是还在实行着海禁的。
至于海禁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比如如今的海上有很多当年陈友谅麾下的势力余孽在逃,除此之外还因为倭国此刻正值内乱,这导致偷渡大明的倭国浪人比较多。
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沿海海盗猖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宋元开始,南方下南洋经商的商人络绎不绝,这些人把大明的各种货物,比如丝绸、瓷器拉到南洋,换回白银。
特别是丝绸贸易,对刚刚经历过战火,正需要粮食稳定地方的大明伤害极大。
因为这会导致湖广、江苏、南直隶很多地方的地主开始舍弃种植粮食,转而去种桑养蚕。
这样的行为,对于曾经差点饿死的农民朱元璋来说是深恶痛绝的,他最不喜欢的群体一是**污吏,第二就是商人。
他一直觉得商人倒买倒卖,囤货居奇最是没用。
更何况这些商人还诱惑地主不去种粮食,去种桑养蚕,贩卖丝绸。
要知道大明如今可是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
他设立海禁的目的,就是要禁止这群人把大明的东西拉出去,然后换回来一船一船的白银。
因为这对大明没有一点用处。
只要设立海禁,商人没法贩卖丝绸,那南方那些地主种桑养蚕的意愿自然会变小,而银子……大明如今虽然缺银,但老朱觉得他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应对,比如说大明宝钞。
用大明宝钞代替银子当做货币不就行了吗?
银子这东西不能吃,更不能喝,没必要用大明的货物换一堆这样的东西回来。
正是因为这样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如今大明朝的海禁极严。
在如今的大明朝,沿海二三十里的居民都被老朱迁往了内地,设置了隔离带,走私在如今的严刑峻法之下,更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甚至就连造船在如今的大明都是极其犯忌讳的事情,更别说像朱允熥这样,造如此巨大,一看就是海船的大福船了。
“殿下,此事陛下知道吗?”傅友德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
也就是此刻是朱允熥带他们来的,若是换个人带着他来看这么多人,这么巨大的造船厂,他宝剑都已经**了。
“你们不要慌!”
“我这些事情都是知会过爷爷的,他当然知道。”
朱允熥笑呵呵的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船工招到身边道:“老马,你给我们介绍介绍,你们来自哪里?之前又是干什么的?”
“回禀殿下,我等之前全部都是福州长乐的匠户,一个多月前被圣旨调遣过来的。”
“之前我等世代都是造大船的,如今也算是恢复本业了。”马三群满脸乐呵呵的道。
“福州?”
傅友德心中不由一动。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当初陈友谅手下的大战船,很多就是在福州建的。
那里的确有世代造船的传统。
朱允熥笑眯眯的看着傅友德问道。
他既然敢这么改,自然是有底气存在的,而这底气的来源就是他从圣珠内拿出来的高产稻种。
“多少?”
“莫非能达到三石?”
傅友德其实已经隐隐听说过如今安南改种的乃是殿下提供的,来自仙界的改良稻种,所以他对于稻米的产量其实是有大致期待的。
“三石?”
朱允熥却是咧了咧嘴,笑道:“颍国公啊,你这胆子可有点太小了。”
“太少了,往多了想!”
大明如今一石是一百五十斤左右,三石才区区四百五十斤,如果这号称来自仙界的稻种就只这这点产量,那可就太丢人了。
“莫非,能达到四石?”
傅友德目光发亮,激动的问道。
旁边的朱高炽也不由精神一震,满脸期待的看着朱允熥。
他们都很清楚,若是稻米的亩产能达到四石,那就是六百斤,增产将近三成,那对整个大明来说都将是天大的喜事。
“至少再翻一倍吧!”
“不过我觉得亩产应该更高,因为我选的本来就是只注重产量,放弃了一些口感的稻种,再加上安南这地方日照充足,土地相对来说也比较肥沃,当然具体的产量,还要等收割之后再看。”朱允熥笑着道。
“多少?”
“八……八石吗?”
傅友德惊的差点蹦起来,八石那可就是一千二百斤,而且这还是至少,这可太吓人了。
什么稻米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啊!
“莫非真施了仙法?”傅友德满脸难以置信的喃喃自语。
旁边的小胖子朱高炽也被镇住了,他在看朱允熥时,那目光就变得越发崇拜起来。
之前朱允熥施展仙法,那还只是个人伟力的范畴,那虽然让他敬畏,但也仅此而已,但现在若是稻米的产量真能达到一千斤以上,那朱允熥可就是活人无数的圣人了。
儒家的书中记载的尧舜禹汤、伏羲、燧人氏的功绩恐怕也没有朱允熥大。
“堂哥您真是太厉害了,若您真能让稻米增产一倍多,那您将会永远被记在史书中,您将会成为真正的一代圣君。”朱高炽满脸都是敬重的道。
朱允熥闻言不由咧了咧嘴。
心说这才哪到哪啊!
产量一千两百斤并非是这些良种的极限是一千两百斤,只是因为还没有施肥,若是粪肥足够,这些稻米的产量能达到两千斤,甚至更高。
当然这些话,他现在就没必要说了,免得吓到朱高炽和傅友德。
“颍国公,若是安南这边稻米的产量能达到一千两百斤,用来给这里的八个卫发饷,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职业军人,应该不成问题吧?”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笑眯眯的问道。
“那当然没问题,甚至还远远的有富裕。”
傅友德满脸期待的看着朱允熥道:“殿下,若这良种真有这样的效果,那为何不在我大明所有地方推广,若是大明境内所有土地都能种上这样的良种,那大明便能真正解决所有人的吃饭问题了。”
“而且到时候,甚至可以把所有大明卫所士兵转化为吃军饷的募兵,那样的话,军队的战斗力绝对会再次直线飙升。”
说实话他对于这样的场景还是非常期待的。
如今的卫所兵调集慢,战力越来越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像他这次出征安南,单单聚兵就用了将近十天时间,战斗力那更是不用提了,除了五万京营兵,剩下的那些完全就是凑数的辅兵。
他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屯田练兵,对于大明如今各个地方的军队战斗力心里是有数的。
现如今,可以说除了一些边军精锐,还有京营,剩下的卫所兵,其实大半连战场都已经没上过了,和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大明军队的战力完全没法比。
而若是能把所有的卫所士兵全部都转化为吃军饷的募兵,甚至不用全部,只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转化为募兵,到时候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就能够再提升两到三倍。
“这些事其实一直都在做的,只不过我爷爷那个人做事情比较谨慎,而且不喜欢声张,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罢了。”
“我可以和颍国公透个底,今年上半年,大明各地其实有两成的军屯已经改用了我从仙界拿出来的各种良种了。”
“我和爷爷已经商量过了,若是今年收成可以的话,明年良种就会推广到全国各地,而且到时候卫所裁军、改革也会真正提上日程的。”
这几个月朱允熥可不单单是一直呆在安南打仗,每隔几天他其实就要回去见一见老朱,一是报告一下这边的战事进度,二来也是咨询老朱一些关于治理地方的经验。
这中间稻米和小麦的高产良种自然也引起了老朱的兴趣。
只不过老朱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大张旗鼓立马在全国范围推开,而是先让冯胜在一部分军屯卫所里面试种。
这些军屯卫所的田,按照后世的性质结构来划分的话,其实是属于国有性质的。
而且这些田,是五军都督府直管,不用经过文官,朱元璋让冯胜去操办这件事,而且特意说了要保密,自然到头来就没有什么人知道了。
听到此事竟然真的已经开始在大明境内推广,傅友德眼中不由闪过一丝精光。
他越发期待未来大明的变化了。
“这样有意思的未来,我可不能变得老态龙钟,到最后只能看着后辈们在军中大放异彩,我虽老了,但照样可以跟上殿下的脚步。”
这一刻,傅友德对于成为玄甲兵的执念变得越发热切起来。
他可是都和宋玉打听清楚了,玄甲兵不但能够让自己力量更强,而且还能够让自己恢复年轻时的气血力量,若是他真的转化成了玄甲兵,未来或许能够再焕发事业上的第二春也说不定。
“军屯的事情就先说到这里吧!”
“一切还要等今年的稻米陆续成熟之后再说。”
朱允熥笑着看向两人道:“走,今天我主要是给两位介绍一下未来我准备在交趾都司做的事情,这样你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等事情安排妥当后,我差不多就要启程返回了。”
朱允熥拉着两人一起出了这座未来的总督府,一路出城。
说实话,他本来是想要直接拉着两人进行虚空旅行的,可惜朱高炽脑袋摇的不浪鼓一般,死活也不愿意,没办法朱允熥也只能带着两人一起骑马去了城外。
“殿下,这里是造船场?”等赶到地方,看到几百个工匠正在把一个龙骨放在一个巨大的船体上敲敲打打,朱高炽不由吃了一惊,问道。
要知道如今大明可是还在实行着海禁的。
至于海禁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比如如今的海上有很多当年陈友谅麾下的势力余孽在逃,除此之外还因为倭国此刻正值内乱,这导致偷渡大明的倭国浪人比较多。
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沿海海盗猖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宋元开始,南方下南洋经商的商人络绎不绝,这些人把大明的各种货物,比如丝绸、瓷器拉到南洋,换回白银。
特别是丝绸贸易,对刚刚经历过战火,正需要粮食稳定地方的大明伤害极大。
因为这会导致湖广、江苏、南直隶很多地方的地主开始舍弃种植粮食,转而去种桑养蚕。
这样的行为,对于曾经差点饿死的农民朱元璋来说是深恶痛绝的,他最不喜欢的群体一是**污吏,第二就是商人。
他一直觉得商人倒买倒卖,囤货居奇最是没用。
更何况这些商人还诱惑地主不去种粮食,去种桑养蚕,贩卖丝绸。
要知道大明如今可是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
他设立海禁的目的,就是要禁止这群人把大明的东西拉出去,然后换回来一船一船的白银。
因为这对大明没有一点用处。
只要设立海禁,商人没法贩卖丝绸,那南方那些地主种桑养蚕的意愿自然会变小,而银子……大明如今虽然缺银,但老朱觉得他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应对,比如说大明宝钞。
用大明宝钞代替银子当做货币不就行了吗?
银子这东西不能吃,更不能喝,没必要用大明的货物换一堆这样的东西回来。
正是因为这样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如今大明朝的海禁极严。
在如今的大明朝,沿海二三十里的居民都被老朱迁往了内地,设置了隔离带,走私在如今的严刑峻法之下,更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甚至就连造船在如今的大明都是极其犯忌讳的事情,更别说像朱允熥这样,造如此巨大,一看就是海船的大福船了。
“殿下,此事陛下知道吗?”傅友德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
也就是此刻是朱允熥带他们来的,若是换个人带着他来看这么多人,这么巨大的造船厂,他宝剑都已经**了。
“你们不要慌!”
“我这些事情都是知会过爷爷的,他当然知道。”
朱允熥笑呵呵的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船工招到身边道:“老马,你给我们介绍介绍,你们来自哪里?之前又是干什么的?”
“回禀殿下,我等之前全部都是福州长乐的匠户,一个多月前被圣旨调遣过来的。”
“之前我等世代都是造大船的,如今也算是恢复本业了。”马三群满脸乐呵呵的道。
“福州?”
傅友德心中不由一动。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当初陈友谅手下的大战船,很多就是在福州建的。
那里的确有世代造船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