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是真的非常感谢太孙殿下。”
“之前因为海禁,俺们这些人都快要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是殿下给了俺们一口饭吃,而且还是做俺们最擅长的造船。”
“如今俺们每个人每月有二两银子,等成为大匠,银钱还能涨到三两,而且这里还管饭,都是白米饭,之前俺们一辈子都没有吃过那么好,那么甜的白米饭。”
“这一切都是太孙殿下给的,俺们这些人一辈子都会念太孙殿下的好。”
“太孙殿下说要造船,俺们一定给他造最大的三千料的大福船,拼了老命也要造出来。”
马三群絮絮叨叨说了半天,除了前面几句话,其实后面这些话朱允熥已经听过很多次了。
而且他知道,这些话马山群等人可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的在拼命造船,以报答自己发的那二两银子,还有每天的三顿白米饭。
说实话,这些对朱允熥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毕竟人家给你造船,你开工资,管饭这太正常了,但放在这个时代,朱允熥的行为就变成了难以想象的恩典。
能够得到造船厂几百号船工的拥戴和感恩。
毕竟在别的地方,是真的没有人会给他们这些下等匠户吃这么好的白米饭的,更别说还给银子了。
以往他们给官府干活,别说银钱了,每天能管一顿稀饭就已经不错了。
说实话,这让第一次开始做一些实事,开始接触到真正大明底层穷苦人的朱允熥深有感触。
他意识到,如今身为皇太孙的自己,真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无数人的生计。
“希望自己如今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改变大明,改变这数以万计的底层百姓未来的生计吧!”
朱允熥默默地想着。
“好了!”
“老马,整天絮叨这些没用的也没啥意思,回去吧,继续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就和我安排在这里的人说,能帮你们解决的我肯定给你们解决。”
朱允熥不是那种喜欢煽情的人,所以他嘱咐了马三群两句,很快就挥手让他回去了。
“高炽,你听到了吧,这里的一切爷爷可都是同意了的。”
“你以后莫要有什么顾虑,只管听我的就是。”
“从今天起,这个船厂就交给你来管,具体的规章制度我已经定好了,你不用管这些合不合大明的规矩,现在在安南这地方,我的规矩就是规矩,明白吗?”
朱允熥转头看向朱高炽笑道。
“殿下放心,我定然唯殿下的命令是从。”朱高炽脸色一正,赶忙开口保证道。
在听到这里的人是被朱元璋用圣旨调遣过来的之后,他就再没有问题了。
他只是有些好奇,朱允熥造这么大的福船到底是要干什么?
旁边傅友德听到两人的谈话,嘴角不由咧了咧。
说实话这句话也就是朱允熥能说,若是换个人,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
毕竟大明的规矩可都是朱元璋定下的,无论是谁都不能,也不敢违反那些规矩。
但现在在安南,显然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了。
这里最大的规矩制定者已经变成了朱允熥。
而且这里的很多规矩和老朱定下的规矩完全背道而驰。
但这里的事情即便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恐怕那位陛下也只会哈哈大笑着夸赞自家大孙有魄力,而不会追究什么冒犯之罪。
傅友德很了解自己那位老上位。
他只恨自己的继承人威望不够,无法统帅未来的大明。
不要说朱允熥只是改一些微不足道的规矩而已,即便是这位要提兵造反,只要他真有那个能力,那位皇帝陛下恐怕也会乐见其成。
“殿下,这……我们造这么巨大的海船,到底是要做什么啊?”旁边朱高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满脸好奇的问道。
毕竟如今海禁可是自家爷爷三令五申定下来的国策,而他也是了解过一些这项国策制定下来的原因是什么的。
对于老朱的这一项国策,朱高炽其实内心也是赞同的。
但现在朱允熥显然是要改变这一切。
说实话,这让朱高炽内心深处有些隐忧。
他之前毕竟一直都在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而且他也极其喜欢儒家的一些道理。
他虽然不是皇太孙,但对于治国,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其实也是赞同大明接下来施行汉初文帝实行的无为而治的。
因为只有统治者止戈、少战,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变得更好。
但显然朱允熥可完全不相信这一套。
他发现自己才来了安南一天,但他被殿下带着看到的新鲜事就比他自己在南京时一年看到的都要多了。
就比如造大海船出海,如此劳民伤财的事情,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
大海上一望无际,什么也没有,而且还非常危险,万一大船出海之后倾覆了,这对于银钱、人力的损耗可都是不可估量的。
朱允熥自然看出了朱高炽脸上的一丝担心,说实话在这个时代,朱高炽这样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如果换成黄子澄那样的儒生,恐怕已经要跳着脚说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了。
“还记的之前我带你来时经过的那个鸟粪岛吗?”
他不由笑着看向朱高炽道:“这地里的粮食可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那些良种想要高产,可都是需要土地有极大肥力的,要不然种不了两年,土地就会板结化,需要休耕。”
“而我打造这些海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殿下是说那些鸟粪可以被当做粪肥?”朱高炽心中一动问道。
他虽然是世子,但却也不是不食五谷之人,有老朱这个喜欢种地的大家长在,他们这些皇子皇孙,都是被教导过如何种地,如何才能让地里的作物高产的。
所以他自然是知道粪肥的。
他还知道民间种地是有休耕传统的,就比如他之前所在的北平地区,地种一年就需要休耕半年,以此保持土地的肥力。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粪肥不够。
农村有一句谚语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肥水其实最开始指的就是大粪。
由此也能看出在农家,粪肥的珍贵程度。
而之前他惊鸿一瞥看到的那座岛屿,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整座岛都被鸟粪堆积满了。
若是那些鸟粪都能被当做粪肥的话……。
朱高炽心中一瞬间就又变的火热起来。
“没错!”
“那个岛上的鸟粪,是鸟类积年累月拉在上面形成的,相比起百姓自己弄的农家肥,肥力更高,效果更好,而且那一整座岛屿全部都是粪,足够咱们整个大明使用十年。”
“还有,大海可是极其辽阔的,即便在咱们周边的海域,也不止那一座鸟粪岛的。”
“高炽,你说说我该不该打造这大福船,去把那些鸟粪拉回来呢?”
看到朱允熥笑吟吟的目光,朱高炽对于自己这位堂哥是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堂哥,您就告诉我还要做什么吧!”
“我一定倾尽全力帮您做好。”朱高炽表态道。
“好!”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朱允熥哈哈大笑着道。
这就是他为何要找朱高炽来当这个交趾总督的原因,朱高炽是年轻人,被儒道荼毒的还不深,世界观也没有形成,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也证明了是聪明人。
自己只需要和他讲一讲道理,很轻易的就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做事。
而且年轻人,对于未来也同样充满了想象。
朱允熥觉得未来的大明需要这样的人。
当天晚上,朱允熥又做东请朱高炽吃了一顿接风宴。
吃的依然还是他最爱的火锅。
而这次来的除了朱高炽之外,还有一个年轻人。
“高炽,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刘应仁,河南人,今年科举应考的举子。”
“不过他比较倒霉,没考上进士。”朱允熥笑着道。
“殿下抬爱了,我可不是倒霉,只是学艺不精,考不过那些南方的举子罢了。”刘应仁苦笑着道。
北方被异族统治了两三百年,很多学问不是失传,就是流失了,若论治学自然和那些传承自前宋的南人无法相提并论。
“哈哈!”
“无妨,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科举考不上,仙学学的好照样当官。”
朱允熥笑着介绍道:“高炽你不是也对仙学院的知识感兴趣吗?”
“刘应仁就是这方面的行家,他只用了两个月就学懂了初级仙学的所有知识。”
“我前几天回去和解缙要人,他大力给我推荐了刘应仁”
“如今刘应仁已经被我任命为交趾的仙学院院长,接下来会主持交趾的教化事宜。”
“这件事也是重中之重,高炽等你成为总督之后,可要多多关注此事。”
“仙学?”
朱高炽闻言脸上不由闪过一丝疑惑:“殿下,难道您不准备让安南人学儒学了吗?”
“儒当然要学,但却不能只学儒。”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要教,但仙学同样也要教。”
朱允熥手中一晃,把两本教材拿了出来,递给朱高炽道:“看看吧,这是我为交趾都司稚童准备的启蒙教材。”
“当然这一套教材我觉得也应该推广到整个大明去,不过那些儒家的老顽固们肯定反对,爷爷也有顾虑,所以我准备先在这边试行。”
“毕竟这里反对的人都被我杀了,我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国文、初级仙学!”
朱高炽把两本书摊开,喃喃自语的念出了两本书的名字。
他打开国文,其内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孟母三迁,还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宣扬交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又打开初级仙学,其内的内容他却是完全看不懂了。
“这是……!”朱高炽一脸懵逼的问道。
“这……是仙学的基础,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算学,而这些符号则是数字的简化版本,方便使用的。”
“仙学的基础是算学?”朱高炽满脸疑惑的问道。
“那当然了,我就是修仙的,还能骗你不成。”朱允熥理所当然的点头道。
这句话无论谁来问他,他都会这样说。
“之前因为海禁,俺们这些人都快要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是殿下给了俺们一口饭吃,而且还是做俺们最擅长的造船。”
“如今俺们每个人每月有二两银子,等成为大匠,银钱还能涨到三两,而且这里还管饭,都是白米饭,之前俺们一辈子都没有吃过那么好,那么甜的白米饭。”
“这一切都是太孙殿下给的,俺们这些人一辈子都会念太孙殿下的好。”
“太孙殿下说要造船,俺们一定给他造最大的三千料的大福船,拼了老命也要造出来。”
马三群絮絮叨叨说了半天,除了前面几句话,其实后面这些话朱允熥已经听过很多次了。
而且他知道,这些话马山群等人可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的在拼命造船,以报答自己发的那二两银子,还有每天的三顿白米饭。
说实话,这些对朱允熥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毕竟人家给你造船,你开工资,管饭这太正常了,但放在这个时代,朱允熥的行为就变成了难以想象的恩典。
能够得到造船厂几百号船工的拥戴和感恩。
毕竟在别的地方,是真的没有人会给他们这些下等匠户吃这么好的白米饭的,更别说还给银子了。
以往他们给官府干活,别说银钱了,每天能管一顿稀饭就已经不错了。
说实话,这让第一次开始做一些实事,开始接触到真正大明底层穷苦人的朱允熥深有感触。
他意识到,如今身为皇太孙的自己,真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无数人的生计。
“希望自己如今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改变大明,改变这数以万计的底层百姓未来的生计吧!”
朱允熥默默地想着。
“好了!”
“老马,整天絮叨这些没用的也没啥意思,回去吧,继续好好干,有什么困难就和我安排在这里的人说,能帮你们解决的我肯定给你们解决。”
朱允熥不是那种喜欢煽情的人,所以他嘱咐了马三群两句,很快就挥手让他回去了。
“高炽,你听到了吧,这里的一切爷爷可都是同意了的。”
“你以后莫要有什么顾虑,只管听我的就是。”
“从今天起,这个船厂就交给你来管,具体的规章制度我已经定好了,你不用管这些合不合大明的规矩,现在在安南这地方,我的规矩就是规矩,明白吗?”
朱允熥转头看向朱高炽笑道。
“殿下放心,我定然唯殿下的命令是从。”朱高炽脸色一正,赶忙开口保证道。
在听到这里的人是被朱元璋用圣旨调遣过来的之后,他就再没有问题了。
他只是有些好奇,朱允熥造这么大的福船到底是要干什么?
旁边傅友德听到两人的谈话,嘴角不由咧了咧。
说实话这句话也就是朱允熥能说,若是换个人,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
毕竟大明的规矩可都是朱元璋定下的,无论是谁都不能,也不敢违反那些规矩。
但现在在安南,显然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了。
这里最大的规矩制定者已经变成了朱允熥。
而且这里的很多规矩和老朱定下的规矩完全背道而驰。
但这里的事情即便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恐怕那位陛下也只会哈哈大笑着夸赞自家大孙有魄力,而不会追究什么冒犯之罪。
傅友德很了解自己那位老上位。
他只恨自己的继承人威望不够,无法统帅未来的大明。
不要说朱允熥只是改一些微不足道的规矩而已,即便是这位要提兵造反,只要他真有那个能力,那位皇帝陛下恐怕也会乐见其成。
“殿下,这……我们造这么巨大的海船,到底是要做什么啊?”旁边朱高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满脸好奇的问道。
毕竟如今海禁可是自家爷爷三令五申定下来的国策,而他也是了解过一些这项国策制定下来的原因是什么的。
对于老朱的这一项国策,朱高炽其实内心也是赞同的。
但现在朱允熥显然是要改变这一切。
说实话,这让朱高炽内心深处有些隐忧。
他之前毕竟一直都在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而且他也极其喜欢儒家的一些道理。
他虽然不是皇太孙,但对于治国,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其实也是赞同大明接下来施行汉初文帝实行的无为而治的。
因为只有统治者止戈、少战,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变得更好。
但显然朱允熥可完全不相信这一套。
他发现自己才来了安南一天,但他被殿下带着看到的新鲜事就比他自己在南京时一年看到的都要多了。
就比如造大海船出海,如此劳民伤财的事情,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
大海上一望无际,什么也没有,而且还非常危险,万一大船出海之后倾覆了,这对于银钱、人力的损耗可都是不可估量的。
朱允熥自然看出了朱高炽脸上的一丝担心,说实话在这个时代,朱高炽这样已经算是客气的了,如果换成黄子澄那样的儒生,恐怕已经要跳着脚说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了。
“还记的之前我带你来时经过的那个鸟粪岛吗?”
他不由笑着看向朱高炽道:“这地里的粮食可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那些良种想要高产,可都是需要土地有极大肥力的,要不然种不了两年,土地就会板结化,需要休耕。”
“而我打造这些海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殿下是说那些鸟粪可以被当做粪肥?”朱高炽心中一动问道。
他虽然是世子,但却也不是不食五谷之人,有老朱这个喜欢种地的大家长在,他们这些皇子皇孙,都是被教导过如何种地,如何才能让地里的作物高产的。
所以他自然是知道粪肥的。
他还知道民间种地是有休耕传统的,就比如他之前所在的北平地区,地种一年就需要休耕半年,以此保持土地的肥力。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粪肥不够。
农村有一句谚语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肥水其实最开始指的就是大粪。
由此也能看出在农家,粪肥的珍贵程度。
而之前他惊鸿一瞥看到的那座岛屿,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整座岛都被鸟粪堆积满了。
若是那些鸟粪都能被当做粪肥的话……。
朱高炽心中一瞬间就又变的火热起来。
“没错!”
“那个岛上的鸟粪,是鸟类积年累月拉在上面形成的,相比起百姓自己弄的农家肥,肥力更高,效果更好,而且那一整座岛屿全部都是粪,足够咱们整个大明使用十年。”
“还有,大海可是极其辽阔的,即便在咱们周边的海域,也不止那一座鸟粪岛的。”
“高炽,你说说我该不该打造这大福船,去把那些鸟粪拉回来呢?”
看到朱允熥笑吟吟的目光,朱高炽对于自己这位堂哥是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堂哥,您就告诉我还要做什么吧!”
“我一定倾尽全力帮您做好。”朱高炽表态道。
“好!”
“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朱允熥哈哈大笑着道。
这就是他为何要找朱高炽来当这个交趾总督的原因,朱高炽是年轻人,被儒道荼毒的还不深,世界观也没有形成,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也证明了是聪明人。
自己只需要和他讲一讲道理,很轻易的就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做事。
而且年轻人,对于未来也同样充满了想象。
朱允熥觉得未来的大明需要这样的人。
当天晚上,朱允熥又做东请朱高炽吃了一顿接风宴。
吃的依然还是他最爱的火锅。
而这次来的除了朱高炽之外,还有一个年轻人。
“高炽,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刘应仁,河南人,今年科举应考的举子。”
“不过他比较倒霉,没考上进士。”朱允熥笑着道。
“殿下抬爱了,我可不是倒霉,只是学艺不精,考不过那些南方的举子罢了。”刘应仁苦笑着道。
北方被异族统治了两三百年,很多学问不是失传,就是流失了,若论治学自然和那些传承自前宋的南人无法相提并论。
“哈哈!”
“无妨,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科举考不上,仙学学的好照样当官。”
朱允熥笑着介绍道:“高炽你不是也对仙学院的知识感兴趣吗?”
“刘应仁就是这方面的行家,他只用了两个月就学懂了初级仙学的所有知识。”
“我前几天回去和解缙要人,他大力给我推荐了刘应仁”
“如今刘应仁已经被我任命为交趾的仙学院院长,接下来会主持交趾的教化事宜。”
“这件事也是重中之重,高炽等你成为总督之后,可要多多关注此事。”
“仙学?”
朱高炽闻言脸上不由闪过一丝疑惑:“殿下,难道您不准备让安南人学儒学了吗?”
“儒当然要学,但却不能只学儒。”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要教,但仙学同样也要教。”
朱允熥手中一晃,把两本教材拿了出来,递给朱高炽道:“看看吧,这是我为交趾都司稚童准备的启蒙教材。”
“当然这一套教材我觉得也应该推广到整个大明去,不过那些儒家的老顽固们肯定反对,爷爷也有顾虑,所以我准备先在这边试行。”
“毕竟这里反对的人都被我杀了,我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国文、初级仙学!”
朱高炽把两本书摊开,喃喃自语的念出了两本书的名字。
他打开国文,其内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孟母三迁,还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宣扬交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又打开初级仙学,其内的内容他却是完全看不懂了。
“这是……!”朱高炽一脸懵逼的问道。
“这……是仙学的基础,其实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算学,而这些符号则是数字的简化版本,方便使用的。”
“仙学的基础是算学?”朱高炽满脸疑惑的问道。
“那当然了,我就是修仙的,还能骗你不成。”朱允熥理所当然的点头道。
这句话无论谁来问他,他都会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