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号后,不到几秒钟,忽然进来两个人。
两人都在二十四五岁左右,皮肤黝黑,身材中等,穿着军绿色的外套和长裤。
其中一个眯着眼睛的平头男子应该就是病人,因为他好像看不清东西,必须靠着同伴的搀扶和提示才能慢慢往前走。
“请过来这里坐!”封总指着木椅子说道。
同伴将平头男子扶过去坐下。
徐荣看电子病历说道:“郑志明,眼疾,昨天下午去眼科门诊看过了,未确诊?”
郑志明点点头,说道:“对,好几个眼科医生都说我这种病很少见。”
林远志一听就头皮发麻,果然是疑难杂症。
这时,余蔓出声说道:“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两位是现役军人?”
“对,我们都是。”
“能透露是什么部队的吗?”
“特种部队的。”同伴说道。
一听特种部队,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毕竟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特种兵。
就算是经常走南闯北到处拍节目的摄制组,如果没接到军旅题材的拍摄,也不会接触到。
不过,说是特种兵……这两人和大家想象中的特种兵不太一样。
完全没有那种高大威猛,杀气腾腾的感觉。
“我们最近在进行野外训练。”同伴继续说,“两周前,野外拉练,训练到一半忽然下了一场小雨,因为只是小雨,所以训练没中断。
训练过后有一些人出现了不适症状。大部分是感冒,但志明不一样,他是眼睛发红,像是发炎了,但经过军医治疗,没有效果。
视力下降一天比一天严重,我们就送他去医院看了,也看了三家医院,经过治疗没效果,医生说没见过这种情况。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所以我们想来试试中医。哦,忘了介绍,我是他的队长,我姓牧。”
郑志明开口说道:“队长,部队的事情,还是不要往外说吧……刚才门口那人说,他们不是在里边拍节目吗?”
牧队长说道:“只不过是训练的事情,又不是执行任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对了,之前在军营里,志明也吃过中药。因为我们的军医也有懂中医的。药方在这里,你们需要看吗?”
“还是看一下比较好。”林远志说。
封总过去将牧队长手里的药方拿过来,然后交给林远志。
赤芍、黄连、木通、地黄、栀子、黄柏、牡丹皮……
这个药方一看就是滋阴降火兼活血化瘀的。
既然这个药方没有效果,说明这个治疗思路是不对的。
林远志收起药方,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道:“能让我来检查一下你的眼睛吗?”
“好的。”说着,郑志明睁开眼睛。
只见他两眼眼白上,遍布粗大凸起的红色血筋。
这可不是普通的结膜充血,感觉毛细血管都快撑爆了,随时会喷出血来。
摄影师的镜头也迅速跟过来,拍病人眼睛的特写。
林远志伸出手掌:“现在我伸出了几根手指,看得清吗?”
郑志明摇头:“看不清。感觉眼前有一团黑雾,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
牧队长说道:“之前吃过中药不管用,使用消炎眼药水,换了十几种,通通都没效果。眼科医生说不是炎症,眼球没有其他病变,也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可能是视神经炎,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视力下降。”
林远志又说:“张嘴吐舌。”
看完舌苔再号脉。
舌淡苔白,脉象的话就比较复杂了,寸关尺好像不一样,以林远志目前的脉法水平,无法从脉象分辨出具体的病因。
“你现在感觉眼睛怎么样?”林远志问道。
“不痛不痒的,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挡在眼前,看不清楚。”郑志明回答。
林远志还是找不到治疗的思路。
“除了眼睛看不清外,你身体其他方面,是不是有不舒服的地方?”
一般人去看眼科,眼科医生绝对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又不归眼科管,问来干什么呢。
“胃口不太好,而且有时候嘴里还有酸味。”郑志明回答,“我得眼病之前,没这现象。”
林远志就知道,肯定有其他症状。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如果是内因引起的,不可能单单眼睛生病,而其他地方却是好的。
胃口差,口中酸,这是肝热克胃的表现。
可是之前军医使用了滋阴降火的药方,就算没有痊愈,也不至于完全没效果,说明什么呢?
林远志总觉得答案呼之欲出,可就差那临门一脚。
“徐主任,你怎么看?”
林远志只好把问题抛给徐荣,毕竟徐荣在这里坐诊几十年,经验比自己要丰富得多,说不定他遇到过这种问题。
“这个,我以前也没看过多少眼科病人啊。很少有病人来找中医看眼病的。”
徐荣的意思很明确——“爱莫能助”。
徐荣不肯接,问题又回到了林远志手里。
想到自己被摄像头紧紧盯着,林远志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
虽说这个病人,就算自己没办法医治,那别人也无话可说。
就连那些眼科医生都看不好,中医看不了不是很正常嘛。
可是中医是出了名的全科,你说其他病都会看,偏偏眼病不会看,这实在说不过去。
不行,要冷静,不然心一乱就更找不到思路了。
忽然回想起在大学课堂上……曾经有一个同学患过眼病。
那同学叫“陶泽”,他一来上课,大家就发现他眼睛通红,红得吓人。
王教授就拿他当例子,让大家给他诊断,然后讨论和分析。
陶泽说道:“可能是昨晚熬夜,又吃了麻辣烫……所以早上起来眼睛才红成这样。来上课前我已经吃过黄连上清片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大家也都认为是属于“上火”,吃黄连上清片是对症的。
当时王教授没说结论,只说观察两天看看。
两天后,陶泽的眼睛没有好转,红色的血丝越来越多了,他现在视力下降,戴着眼镜都看不清显示屏,用了很多眼药水和眼药膏,清热去火的中成药也吃了好几种,完全没效果。
大家自然觉得奇怪,然后问王教授,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王教授说道:“如果你们只看教材里的眼科篇,只能治好常见的眼病,因为教材的理论,只是编教材的人认同的理论,而不一定最有用的理论。想要治好眼病,有时候要参考一下冷门的书。”
所谓的冷门书,就是指《眼科奇书》,一本不到五十页,甚至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的书。
可是,书里的序言却让人记忆深刻。
说是有个孙某,认识一个李某。
李某专门靠家传秘技给人治疗眼病为生。
孙某和李某来往十年后,上门提出想要借看一下李某的家传秘籍,李某见是多年老友,当然没法拒绝,就拿出了秘籍借给孙某。
孙某答应看看就还回去,绝不带走。
结果趁着李某走开,孙某就马上叫一起来的侄子和儿子,迅速将秘籍给抄下来。
过了一会儿,李某回来。孙某还书,然后找借口带着儿子和侄子离开。
李某根本想不到,自己的老友居然会干出“抄书”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来。
后来,孙某按照秘籍上的药方给人治眼病,果然百试百灵,然后传到了亲朋好友手上,这本秘籍才得以广为流传。
正是《眼科奇书》,书名估计也是后人起的。
一些好心的富人觉得这本书疗效极好,应该推广,就出钱印刷,让这本书公开发行。
因此,这本秘籍才得以流传至今。
要是孙某当时没抄书,搞不好这本秘籍早就因为李某后人不再行医,变成了历史云烟。
中医很多有价值的家传秘籍,就是这么失传的。
不过,这本书的理论太逆天了。
就算很多学中医的都听说或者看过这本书,真正碰到治不好的眼病,也不敢轻易尝试上边的药方。
它的基本观念就是:
笼统地把各种眼病只分成两种病因,外障和内障,而且基本的药方就那么几个。
凡是眼睛外部有变化的眼病,就属于外障,就像陶泽眼中遍布血丝,就是属于外障眼病。
眼睛外部没有任何变化,却看不见东西或者胀痛,就属于内障。
书中认为,如果外障眼病,病因是真火眼病,吃滋养清热的药就会好,如果是虚火眼病,就会越治越严重。
而治疗虚火眼病,书里使用四大发散和把八大发散,基本都是温热发散的中药。
这就很逆天……
谁眼睛发红敢吃发散的热药?谁又敢开这样的药方给病人?
当时,王教授给陶泽号脉看舌后,说:“你这不是什么虚火实火,你是外感寒邪。”
陶泽难以置信:“怎么会是外感寒邪,可是我完全不怕冷,也不发烧,连咳嗽都没有啊!”
王教授是这样解释的:“人外感寒邪,有时身体没明显症状,因为寒邪上升到眼里,导致眼睛被寒气包裹,无法透发阳气,因此才会发作各种复杂的眼病。使用发散的药才行。”
当时王教授给陶泽开了四味大发散的药方,药量比较少。
大家都问陶泽敢不敢喝。
“是教授开的,我为什么不敢喝,要是不灵,我就找教授算账!”
结果陶泽当天回去还真去抓药来喝了,第二天,一觉醒来,眼中的血丝就少了一半,后来又喝了两次药,就完全好了。
事实摆在眼前,大家这才明白一个道理:原来不按教科书的理论,也是能治好病的!
林远志的思绪走出回忆……
想到眼前这个病人,最初发病的原因是在冬季下小雨的天气下坚持训练,事后眼睛就发病了,然后越来越严重。
除了外感寒邪,好像也没别的病因更为可能了……
“徐主任,我建议可以用,八味大发散。”
八味大发散是在四味大发散的情况下,加了四味中药。
整个药方,除了蔓荆子外,其他的全都是温热药。
“八味大发散,这个……不是眼科奇书上的吗?”徐荣问道。
“对,就是那个。”林远志点头。
“《眼科奇书》是什么书?我第一次听说。”封总一脸茫然。
没人理他。
“那个药方太过辛散了,你认为适合病人?”徐荣似乎不太同意。
“我认为病人的眼病,是因为寒邪束其眼窍导致的……”
林远志接着说明了自己辩证的思路和证据。
可是,徐荣还是犹豫不决。
毕竟,这个药方有很大风险。
郑志明说的是“眼睛不痛不痒”,万一服药后出现又痛又痒呢?这不是把人家眼睛给治坏了。
再说,他的眼睛现在只不过是看不清,而不是看不到任何东西,万一服药后,完全失明,怎么办?
中医治病最难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一旦寒热虚实搞反了,开药治不好病就算了,还很可能加重病情。
碰到好说话的病人,人家或许不当一回事,碰到斤斤计较的病人,那事情就可大了……分分钟职业生涯不保,多年努力付诸东流。
林远志都不用问徐荣,从他刚才的语气就知道,他肯定不同意用这个药方,只是摄制组在场,他才没直白说出来。
所以,多说无益。
林远志只好对郑志明下手。
“郑先生。嗯,像你这种眼病,我们中医是有药方可以治疗的,只不过……”
“既然有药方可以治,那为什么不开呢?”牧队长问道,“是药方里的药太少见了,还是有什么其他问题?”
林远志解释道:“倒不是什么冷门药,只不过,这个药方刺激性比较大,说不定有什么副作用,所以用的比较谨慎。”
郑志明一拍膝盖,道:“什么副作用我都不怕!这样下去,我的眼睛迟早会看不见,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情况比看不见还坏的。第三期野外拉练还没结束,队友们还等着我归队呢!医生,给我开药!马上!”
那种铿锵有力的声音和置之度外的语气,令人震撼。
直到此刻,大家都真实感受到身为一名军人,一名特种兵的气魄。
此情此景,徐荣也只好同意开药了,只不过他把药量调整为正常的二分之一。
送走两位特种兵后,余蔓又上前采访:“这个八味大发散,有什么副作用吗?为什么不能随便开?”
林远志回答:“用的对症就不会有副作用。”
余蔓说道:“这位郑志明身份特殊,我们也会对他进行追访的。我相信这个素材,制片人会很喜欢,绝对能够提升关注度。”
两人都在二十四五岁左右,皮肤黝黑,身材中等,穿着军绿色的外套和长裤。
其中一个眯着眼睛的平头男子应该就是病人,因为他好像看不清东西,必须靠着同伴的搀扶和提示才能慢慢往前走。
“请过来这里坐!”封总指着木椅子说道。
同伴将平头男子扶过去坐下。
徐荣看电子病历说道:“郑志明,眼疾,昨天下午去眼科门诊看过了,未确诊?”
郑志明点点头,说道:“对,好几个眼科医生都说我这种病很少见。”
林远志一听就头皮发麻,果然是疑难杂症。
这时,余蔓出声说道:“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两位是现役军人?”
“对,我们都是。”
“能透露是什么部队的吗?”
“特种部队的。”同伴说道。
一听特种部队,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毕竟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特种兵。
就算是经常走南闯北到处拍节目的摄制组,如果没接到军旅题材的拍摄,也不会接触到。
不过,说是特种兵……这两人和大家想象中的特种兵不太一样。
完全没有那种高大威猛,杀气腾腾的感觉。
“我们最近在进行野外训练。”同伴继续说,“两周前,野外拉练,训练到一半忽然下了一场小雨,因为只是小雨,所以训练没中断。
训练过后有一些人出现了不适症状。大部分是感冒,但志明不一样,他是眼睛发红,像是发炎了,但经过军医治疗,没有效果。
视力下降一天比一天严重,我们就送他去医院看了,也看了三家医院,经过治疗没效果,医生说没见过这种情况。
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所以我们想来试试中医。哦,忘了介绍,我是他的队长,我姓牧。”
郑志明开口说道:“队长,部队的事情,还是不要往外说吧……刚才门口那人说,他们不是在里边拍节目吗?”
牧队长说道:“只不过是训练的事情,又不是执行任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对了,之前在军营里,志明也吃过中药。因为我们的军医也有懂中医的。药方在这里,你们需要看吗?”
“还是看一下比较好。”林远志说。
封总过去将牧队长手里的药方拿过来,然后交给林远志。
赤芍、黄连、木通、地黄、栀子、黄柏、牡丹皮……
这个药方一看就是滋阴降火兼活血化瘀的。
既然这个药方没有效果,说明这个治疗思路是不对的。
林远志收起药方,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道:“能让我来检查一下你的眼睛吗?”
“好的。”说着,郑志明睁开眼睛。
只见他两眼眼白上,遍布粗大凸起的红色血筋。
这可不是普通的结膜充血,感觉毛细血管都快撑爆了,随时会喷出血来。
摄影师的镜头也迅速跟过来,拍病人眼睛的特写。
林远志伸出手掌:“现在我伸出了几根手指,看得清吗?”
郑志明摇头:“看不清。感觉眼前有一团黑雾,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
牧队长说道:“之前吃过中药不管用,使用消炎眼药水,换了十几种,通通都没效果。眼科医生说不是炎症,眼球没有其他病变,也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可能是视神经炎,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视力下降。”
林远志又说:“张嘴吐舌。”
看完舌苔再号脉。
舌淡苔白,脉象的话就比较复杂了,寸关尺好像不一样,以林远志目前的脉法水平,无法从脉象分辨出具体的病因。
“你现在感觉眼睛怎么样?”林远志问道。
“不痛不痒的,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挡在眼前,看不清楚。”郑志明回答。
林远志还是找不到治疗的思路。
“除了眼睛看不清外,你身体其他方面,是不是有不舒服的地方?”
一般人去看眼科,眼科医生绝对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又不归眼科管,问来干什么呢。
“胃口不太好,而且有时候嘴里还有酸味。”郑志明回答,“我得眼病之前,没这现象。”
林远志就知道,肯定有其他症状。
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如果是内因引起的,不可能单单眼睛生病,而其他地方却是好的。
胃口差,口中酸,这是肝热克胃的表现。
可是之前军医使用了滋阴降火的药方,就算没有痊愈,也不至于完全没效果,说明什么呢?
林远志总觉得答案呼之欲出,可就差那临门一脚。
“徐主任,你怎么看?”
林远志只好把问题抛给徐荣,毕竟徐荣在这里坐诊几十年,经验比自己要丰富得多,说不定他遇到过这种问题。
“这个,我以前也没看过多少眼科病人啊。很少有病人来找中医看眼病的。”
徐荣的意思很明确——“爱莫能助”。
徐荣不肯接,问题又回到了林远志手里。
想到自己被摄像头紧紧盯着,林远志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
虽说这个病人,就算自己没办法医治,那别人也无话可说。
就连那些眼科医生都看不好,中医看不了不是很正常嘛。
可是中医是出了名的全科,你说其他病都会看,偏偏眼病不会看,这实在说不过去。
不行,要冷静,不然心一乱就更找不到思路了。
忽然回想起在大学课堂上……曾经有一个同学患过眼病。
那同学叫“陶泽”,他一来上课,大家就发现他眼睛通红,红得吓人。
王教授就拿他当例子,让大家给他诊断,然后讨论和分析。
陶泽说道:“可能是昨晚熬夜,又吃了麻辣烫……所以早上起来眼睛才红成这样。来上课前我已经吃过黄连上清片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大家也都认为是属于“上火”,吃黄连上清片是对症的。
当时王教授没说结论,只说观察两天看看。
两天后,陶泽的眼睛没有好转,红色的血丝越来越多了,他现在视力下降,戴着眼镜都看不清显示屏,用了很多眼药水和眼药膏,清热去火的中成药也吃了好几种,完全没效果。
大家自然觉得奇怪,然后问王教授,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真正的病因是什么?
王教授说道:“如果你们只看教材里的眼科篇,只能治好常见的眼病,因为教材的理论,只是编教材的人认同的理论,而不一定最有用的理论。想要治好眼病,有时候要参考一下冷门的书。”
所谓的冷门书,就是指《眼科奇书》,一本不到五十页,甚至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的书。
可是,书里的序言却让人记忆深刻。
说是有个孙某,认识一个李某。
李某专门靠家传秘技给人治疗眼病为生。
孙某和李某来往十年后,上门提出想要借看一下李某的家传秘籍,李某见是多年老友,当然没法拒绝,就拿出了秘籍借给孙某。
孙某答应看看就还回去,绝不带走。
结果趁着李某走开,孙某就马上叫一起来的侄子和儿子,迅速将秘籍给抄下来。
过了一会儿,李某回来。孙某还书,然后找借口带着儿子和侄子离开。
李某根本想不到,自己的老友居然会干出“抄书”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来。
后来,孙某按照秘籍上的药方给人治眼病,果然百试百灵,然后传到了亲朋好友手上,这本秘籍才得以广为流传。
正是《眼科奇书》,书名估计也是后人起的。
一些好心的富人觉得这本书疗效极好,应该推广,就出钱印刷,让这本书公开发行。
因此,这本秘籍才得以流传至今。
要是孙某当时没抄书,搞不好这本秘籍早就因为李某后人不再行医,变成了历史云烟。
中医很多有价值的家传秘籍,就是这么失传的。
不过,这本书的理论太逆天了。
就算很多学中医的都听说或者看过这本书,真正碰到治不好的眼病,也不敢轻易尝试上边的药方。
它的基本观念就是:
笼统地把各种眼病只分成两种病因,外障和内障,而且基本的药方就那么几个。
凡是眼睛外部有变化的眼病,就属于外障,就像陶泽眼中遍布血丝,就是属于外障眼病。
眼睛外部没有任何变化,却看不见东西或者胀痛,就属于内障。
书中认为,如果外障眼病,病因是真火眼病,吃滋养清热的药就会好,如果是虚火眼病,就会越治越严重。
而治疗虚火眼病,书里使用四大发散和把八大发散,基本都是温热发散的中药。
这就很逆天……
谁眼睛发红敢吃发散的热药?谁又敢开这样的药方给病人?
当时,王教授给陶泽号脉看舌后,说:“你这不是什么虚火实火,你是外感寒邪。”
陶泽难以置信:“怎么会是外感寒邪,可是我完全不怕冷,也不发烧,连咳嗽都没有啊!”
王教授是这样解释的:“人外感寒邪,有时身体没明显症状,因为寒邪上升到眼里,导致眼睛被寒气包裹,无法透发阳气,因此才会发作各种复杂的眼病。使用发散的药才行。”
当时王教授给陶泽开了四味大发散的药方,药量比较少。
大家都问陶泽敢不敢喝。
“是教授开的,我为什么不敢喝,要是不灵,我就找教授算账!”
结果陶泽当天回去还真去抓药来喝了,第二天,一觉醒来,眼中的血丝就少了一半,后来又喝了两次药,就完全好了。
事实摆在眼前,大家这才明白一个道理:原来不按教科书的理论,也是能治好病的!
林远志的思绪走出回忆……
想到眼前这个病人,最初发病的原因是在冬季下小雨的天气下坚持训练,事后眼睛就发病了,然后越来越严重。
除了外感寒邪,好像也没别的病因更为可能了……
“徐主任,我建议可以用,八味大发散。”
八味大发散是在四味大发散的情况下,加了四味中药。
整个药方,除了蔓荆子外,其他的全都是温热药。
“八味大发散,这个……不是眼科奇书上的吗?”徐荣问道。
“对,就是那个。”林远志点头。
“《眼科奇书》是什么书?我第一次听说。”封总一脸茫然。
没人理他。
“那个药方太过辛散了,你认为适合病人?”徐荣似乎不太同意。
“我认为病人的眼病,是因为寒邪束其眼窍导致的……”
林远志接着说明了自己辩证的思路和证据。
可是,徐荣还是犹豫不决。
毕竟,这个药方有很大风险。
郑志明说的是“眼睛不痛不痒”,万一服药后出现又痛又痒呢?这不是把人家眼睛给治坏了。
再说,他的眼睛现在只不过是看不清,而不是看不到任何东西,万一服药后,完全失明,怎么办?
中医治病最难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一旦寒热虚实搞反了,开药治不好病就算了,还很可能加重病情。
碰到好说话的病人,人家或许不当一回事,碰到斤斤计较的病人,那事情就可大了……分分钟职业生涯不保,多年努力付诸东流。
林远志都不用问徐荣,从他刚才的语气就知道,他肯定不同意用这个药方,只是摄制组在场,他才没直白说出来。
所以,多说无益。
林远志只好对郑志明下手。
“郑先生。嗯,像你这种眼病,我们中医是有药方可以治疗的,只不过……”
“既然有药方可以治,那为什么不开呢?”牧队长问道,“是药方里的药太少见了,还是有什么其他问题?”
林远志解释道:“倒不是什么冷门药,只不过,这个药方刺激性比较大,说不定有什么副作用,所以用的比较谨慎。”
郑志明一拍膝盖,道:“什么副作用我都不怕!这样下去,我的眼睛迟早会看不见,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情况比看不见还坏的。第三期野外拉练还没结束,队友们还等着我归队呢!医生,给我开药!马上!”
那种铿锵有力的声音和置之度外的语气,令人震撼。
直到此刻,大家都真实感受到身为一名军人,一名特种兵的气魄。
此情此景,徐荣也只好同意开药了,只不过他把药量调整为正常的二分之一。
送走两位特种兵后,余蔓又上前采访:“这个八味大发散,有什么副作用吗?为什么不能随便开?”
林远志回答:“用的对症就不会有副作用。”
余蔓说道:“这位郑志明身份特殊,我们也会对他进行追访的。我相信这个素材,制片人会很喜欢,绝对能够提升关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