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森林公园露营归来后,别墅里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常态。
清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客厅。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正坐在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几本中医典籍和笔记本,低声讨论着。
“子络的鼻炎,反复发作,春秋尤甚,鼻塞流涕,色黄粘稠,遇热加重,伴有咽干目痒,”林远志翻看着之前记录的脉案,“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这应是肝肺郁热,兼有阴虚。”
立川百惠点头表示赞同:“没错。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肝经循喉颃颡(咽喉鼻咽部),肝郁化火,上灼肺金,肺失清肃,津液输布失常,炼液为痰,壅塞鼻窍,发为鼻鼽。热象明显,但久病必虚,阴分已伤。”
“所以治疗上,应以清泻肝肺郁热为主,兼顾滋养肝阴。”林远志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思路,“中药方剂,可以考虑龙胆泻肝汤合桑菊饮加减,清肝火,散风热。再加生地、麦冬滋养肺阴,辛夷花、白芷通窍。”
“针灸配穴呢?”立川百惠问。
“清肺热取尺泽、鱼际;疏肝清热取行间、太冲;滋阴取太溪、三阴交;通鼻窍取迎香、印堂透山根。”林远志流畅地回答,“还可以在耳尖、耳屏尖点刺放血,泻热更快。立川医生你觉得如何?”
“思路很清晰。”立川百惠眼中露出赞赏,“配伍精当,攻补兼施。耳尖放血是个好主意,对于热证急症,泻热迅速。我可以提供一些汉方中常用的清热通窍药材作为参考,比如辛夷、黄芩的配伍经验。”
……
两人正专注地讨论着,门外传来了车辆的声音。是节目组安排的保洁队到了。
五名穿着统一**的大姐提着清洁工具走了进来,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领队的吴队长和大家打了个招呼:“各位老师好,我们来打扫卫生,打扰了。”
“辛苦了吴队长。”姜三才笑呵呵地回应。
按照惯例,保洁队工作期间,嘉宾们会到院子里或露台上休息,避免互相干扰。
大家纷纷起身向外走去。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也收拾好资料,最后走出客厅。
经过正在擦拭玄关柜子的保洁大姐们时,林远志的目光无意中扫过其中一位大姐的脸,脚步不由得顿了一下。
那位大姐体型清瘦,此刻正用力地擦着柜子,脸颊泛着一种不正常的潮红,呼吸有些急促,眼神有些恍惚。
“大姐,你没事吧?”林远志停下脚步,关切地问,“看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
那大姐抬起头,眼神有些躲闪,勉强笑了笑:“没……没事。就是有点热。谢谢关心。”
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反而更快了些,似乎想用忙碌掩饰什么。
林远志微微皱眉,出于直觉,他上前一步,伸手用手背轻轻贴了一下她的额头。触手一片滚烫。
“你在发烧啊。”林远志语气肯定,“这可不叫没事。”
“真……真没事!”大姐慌忙躲开,脸色更红了,不知是烧的还是窘的,“潮热,老毛病了,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能耽误工作……”
她话还没说完,身体忽然晃了一下,手中的抹布掉在地上,整个人软软地向后倒去。
“小心!”林远志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她。
这边的动静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怎么了?!”
“安乔!安乔你怎么了?!”吴队长和其他保洁大姐赶紧围了过来。
院子里的嘉宾们也闻声跑进来。
只见那位叫安乔的大姐靠在林远志臂弯里,双目紧闭,脸色潮红,呼吸急促而微弱,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
“把她平放到沙发上!”林远志沉声道。
陆丰羽和姜三才立刻上前帮忙,小心翼翼地将安乔抬到客厅的沙发上平躺。
吴队长急得满头大汗,连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各位老师!我知道安乔身体不好,真不该让她今天来上班的!可她家里困难,非要坚持……唉!”
“吴队长,她这是什么病?”林远志一边快速检查安乔的瞳孔和脉搏,一边问道。
“叫……叫**斯蒂尔病!”吴队长叹气道,“听说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怪病,治不好的。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地发高烧,身上起红疹子,关节疼,浑身没劲。医院开了很多药,只能控制,没法断根。每次发作都这样,熬过去就好了。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直接晕倒了。都是我的责任……”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大家注意到,安乔的颈部、以及挽起袖口的手臂上,果然开始浮现出一些鲜红色的、略微凸起的皮疹。
“斯蒂尔病?”范游走了过来,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这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紊乱有关。特征性的表现就是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咽痛。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但确实难以根治,容易复发。”
“看过中医吗?”林远志问吴队长。
“看过,怎么没看过!”吴队长摇头,“市内好几个名中医都看过,有的说是温病,有的说是血热,吃了好多清热凉血的药,效果都不好。后来就没再看了。”
林远志凝神给安乔诊脉。
她的脉象沉取紧而无力,重按才能勉强摸到。
他又轻轻触碰了她的手臂和小腿,皮肤虽然额头发烫,但四肢末端,尤其是小腿和脚,却明显有些发凉。
“立川医生,请你来看看。”林远志让开位置。
立川百惠上前,仔细诊察了脉象和体温,查看了舌苔(舌质淡胖,苔白腻),又摸了摸安乔的手脚,面色凝重地看向林远志:“脉沉紧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身热肢厥……这并非实热,更像是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我也这样认为。”林远志点头,“并非所有发热发斑都是温病热入营血。她这病反复发作,耗伤正气,阳气已虚。虚阳浮越于外,故见高热、皮疹这些‘热象’;但本质是内寒,所以脉沉紧、肢冷乏力。之前用清热凉血药,是雪上加霜。”
“真寒假热?”范游皱起眉头,“林远志,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仅凭脉象和体表温度?斯蒂尔病的发热和皮疹有其特定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炎症反应,用‘虚阳浮越’这种模糊的概念来解释,是否过于主观?”
“范先生,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辨证。”林远志平静回应,但语气不容置疑,“脉沉主里病,紧主寒主痛,无力为虚。高热而四肢不温甚至厥冷,是鉴别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的关键要点之一。结合她既往服用寒凉药无效反重的病史——吴队长,她平时是不是特别容易累,特别怕冷?”
“对对对!”吴队长连忙点头,“安乔平时就没精神,衣服也比我们都穿得多,其实她已经不适合做这份工,可是她是单亲妈妈,还要养两个女儿。我见她可怜,才没将这件事上报,留她继续做。”
“这些都支持阴寒内盛的判断。”林远志下结论,“治疗不能见热清热,见斑凉血,而应该温里散寒,引火归元。”
“可是她现在高烧昏迷,是不是该叫救护车比较稳妥……”立川百惠有些担忧急性处理。
“先试试看吧。”林远志迅速打开针灸包,“立川医生,麻烦你帮我一下。”
“好的!现在也只能是动手干了。”
两人默契配合。
立川百惠翻身,掀开病人的衣服。
林远志取毫针,快速刺入安乔的复溜穴、关元穴和气海穴。
立川百惠则取来备用的艾条,点燃后,悬灸在林远志针刺的穴位上方,让温热的艾气透过针体传入经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
范游双手抱胸,眉头紧锁,显然并不相信几根针和一点艾烟能逆转这种免疫疾病的重症发作。
约莫十分钟后……
安乔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稳悠长,潮红的脸色开始慢慢褪去,恢复了些许正常肤色,额头和鼻尖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正常的汗珠。
最令人惊奇的是,她颈部和手臂上那些鲜红的皮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变淡。
“嗯……”安乔发出一声低低的呻吟,睫毛颤动,缓缓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还有些迷茫,但已经有了神采。
“安乔,你醒了!”吴队长又惊又喜。
“我……我怎么了?”安乔虚弱地问,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我刚才晕了吗?”
她甚至尝试着想坐起来。
“慢慢来,别急。”林远志扶了她一把。
“天哪,退烧了!皮疹也消了。”安彩妍举着手机,难以置信地惊呼,“直播间的家人们,你们看到了吗?针灸加艾灸,十几分钟!就把那么凶险的高烧和皮疹给退了。这绝对不是什么特效,你们亲眼所见!”
陆丰羽用力拍了一下大腿:“牛逼!太牛逼了!”
姜三才抚掌大笑:“哈哈哈!好,太好了,害得我刚才挺紧张的。”
范游彻底愣住了,他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看了看安乔的脸色和消退的皮疹,又看了看林远志手中的针和立川百惠手中的艾条,脸上写满了困惑和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系统性炎症……怎么可能通过针刺几个穴位和艾灸就如此迅速地平息?这不符合生理学逻辑!这……这或许是暂时的安慰剂效应,或者恰好是疾病自身波动的巧合?”
“范先生,”林远志收起针,语气依旧平静,“中医认为,阳气为生命之本。阳气虚惫,寒邪内生,抵抗力下降。温补关元、气海,可以壮命门之火。元气充足能温散内寒,引浮越之虚阳回归本位。这并不是直接‘消炎’,而是通过振奋人体自身的机能来实现平衡。效果你也看到了。”
他顿了顿,看向虚弱的安乔:“当然,这只是紧急治标,缓解急性症状。她这病需要长期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的方药系统调理,才可能减少复发。”
吴队长千恩万谢:“谢谢你们!谢谢两位!太感谢了!我这就送安乔回去,一定督促她好好休息!剩下的人会继续打扫的。”
范游站在原地,看着安乔在众人搀扶下逐渐恢复精神,离去的身影,又看看一脸淡然的林远志,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摇了摇头,喃喃自语:“无法理解……”
客厅里重归安静。
其他人心有余悸又充满好奇地散开,低声讨论着。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走到窗边的茶桌旁坐下。立川百惠为两人各斟了一杯清茶。
“小林,”立川百惠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你认为那位安大姐,为什么之前求诊的中医,都用寒凉药,致这病缠绵不愈,雪上加霜?”
林远志端起茶杯,目光落在氤氲的热气上,沉默片刻,才缓缓道:“这或许触及了中医界一个……的秘密。”
“哦?”立川百惠微微前倾身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的教授说过,自古以来,”林远志斟酌着用词,“真正精通脉诊,与舌诊、问诊、望诊精准结合,融会贯通的医生,其实凤毛麟角。”
他放下茶杯,眼神变得锐利:“很多中医,看病更依赖于‘对症开方’。患者说发热,想当然用石膏、知母;见皮疹,就用地黄、丹皮;说关节痛,就投羌活、独活。完全不研究病因。”
立川百惠若有所思地点头:“嗯,在日本汉方界,这种情况也很多。‘方证对应’被简化成了‘症状用药’,脉诊与舌诊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作为极其粗略的参考。”
林远志点点头:“其实,脉象是不会说谎的。譬如安女士,其高热、红斑,只看症状,十有八九会辨为温病热入营血。但她的脉象呢?沉取紧束无力,这不是实热,而是阴寒。这沉紧无力的脉,说明了真正病因。”
立川百惠叹了口气,道:“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病机往往错综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症状可以迷惑人,舌象有时也会受短暂因素影响,但脉象能相对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盈亏、邪气的性质与深浅。
不精于脉,如同盲人摸象,仅凭患者主诉和零碎印象开方,误诊率自然居高不下。这或许就是为何许多患者觉得‘中医效果慢’、‘吃中药没感觉’甚至‘越吃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中医不行,是诊病的人,未能触及核心。”
我初来中国学习时,我的老师也曾痛心疾首地说,‘脉诊一途,近乎失传’。许多人宁愿花时间背诵更多方剂和药物功效,也不愿花功夫去体会、去感悟指下那细微的波澜起伏。
因为那需要极高的专注、悟性、大量的临床实践对比,以及……一颗沉静的心。这远比根据症状套用成方要困难得多。
小林,你这年纪已经初入脉法之门,已经算相当了得了。”
清晨,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客厅。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正坐在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几本中医典籍和笔记本,低声讨论着。
“子络的鼻炎,反复发作,春秋尤甚,鼻塞流涕,色黄粘稠,遇热加重,伴有咽干目痒,”林远志翻看着之前记录的脉案,“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这应是肝肺郁热,兼有阴虚。”
立川百惠点头表示赞同:“没错。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肝经循喉颃颡(咽喉鼻咽部),肝郁化火,上灼肺金,肺失清肃,津液输布失常,炼液为痰,壅塞鼻窍,发为鼻鼽。热象明显,但久病必虚,阴分已伤。”
“所以治疗上,应以清泻肝肺郁热为主,兼顾滋养肝阴。”林远志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思路,“中药方剂,可以考虑龙胆泻肝汤合桑菊饮加减,清肝火,散风热。再加生地、麦冬滋养肺阴,辛夷花、白芷通窍。”
“针灸配穴呢?”立川百惠问。
“清肺热取尺泽、鱼际;疏肝清热取行间、太冲;滋阴取太溪、三阴交;通鼻窍取迎香、印堂透山根。”林远志流畅地回答,“还可以在耳尖、耳屏尖点刺放血,泻热更快。立川医生你觉得如何?”
“思路很清晰。”立川百惠眼中露出赞赏,“配伍精当,攻补兼施。耳尖放血是个好主意,对于热证急症,泻热迅速。我可以提供一些汉方中常用的清热通窍药材作为参考,比如辛夷、黄芩的配伍经验。”
……
两人正专注地讨论着,门外传来了车辆的声音。是节目组安排的保洁队到了。
五名穿着统一**的大姐提着清洁工具走了进来,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领队的吴队长和大家打了个招呼:“各位老师好,我们来打扫卫生,打扰了。”
“辛苦了吴队长。”姜三才笑呵呵地回应。
按照惯例,保洁队工作期间,嘉宾们会到院子里或露台上休息,避免互相干扰。
大家纷纷起身向外走去。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也收拾好资料,最后走出客厅。
经过正在擦拭玄关柜子的保洁大姐们时,林远志的目光无意中扫过其中一位大姐的脸,脚步不由得顿了一下。
那位大姐体型清瘦,此刻正用力地擦着柜子,脸颊泛着一种不正常的潮红,呼吸有些急促,眼神有些恍惚。
“大姐,你没事吧?”林远志停下脚步,关切地问,“看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不舒服?”
那大姐抬起头,眼神有些躲闪,勉强笑了笑:“没……没事。就是有点热。谢谢关心。”
她说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反而更快了些,似乎想用忙碌掩饰什么。
林远志微微皱眉,出于直觉,他上前一步,伸手用手背轻轻贴了一下她的额头。触手一片滚烫。
“你在发烧啊。”林远志语气肯定,“这可不叫没事。”
“真……真没事!”大姐慌忙躲开,脸色更红了,不知是烧的还是窘的,“潮热,老毛病了,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能耽误工作……”
她话还没说完,身体忽然晃了一下,手中的抹布掉在地上,整个人软软地向后倒去。
“小心!”林远志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她。
这边的动静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怎么了?!”
“安乔!安乔你怎么了?!”吴队长和其他保洁大姐赶紧围了过来。
院子里的嘉宾们也闻声跑进来。
只见那位叫安乔的大姐靠在林远志臂弯里,双目紧闭,脸色潮红,呼吸急促而微弱,已经完全失去了意识。
“把她平放到沙发上!”林远志沉声道。
陆丰羽和姜三才立刻上前帮忙,小心翼翼地将安乔抬到客厅的沙发上平躺。
吴队长急得满头大汗,连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各位老师!我知道安乔身体不好,真不该让她今天来上班的!可她家里困难,非要坚持……唉!”
“吴队长,她这是什么病?”林远志一边快速检查安乔的瞳孔和脉搏,一边问道。
“叫……叫**斯蒂尔病!”吴队长叹气道,“听说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怪病,治不好的。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地发高烧,身上起红疹子,关节疼,浑身没劲。医院开了很多药,只能控制,没法断根。每次发作都这样,熬过去就好了。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直接晕倒了。都是我的责任……”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大家注意到,安乔的颈部、以及挽起袖口的手臂上,果然开始浮现出一些鲜红色的、略微凸起的皮疹。
“斯蒂尔病?”范游走了过来,推了推眼镜,表情严肃,“这是一种自身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紊乱有关。特征性的表现就是高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咽痛。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但确实难以根治,容易复发。”
“看过中医吗?”林远志问吴队长。
“看过,怎么没看过!”吴队长摇头,“市内好几个名中医都看过,有的说是温病,有的说是血热,吃了好多清热凉血的药,效果都不好。后来就没再看了。”
林远志凝神给安乔诊脉。
她的脉象沉取紧而无力,重按才能勉强摸到。
他又轻轻触碰了她的手臂和小腿,皮肤虽然额头发烫,但四肢末端,尤其是小腿和脚,却明显有些发凉。
“立川医生,请你来看看。”林远志让开位置。
立川百惠上前,仔细诊察了脉象和体温,查看了舌苔(舌质淡胖,苔白腻),又摸了摸安乔的手脚,面色凝重地看向林远志:“脉沉紧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身热肢厥……这并非实热,更像是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我也这样认为。”林远志点头,“并非所有发热发斑都是温病热入营血。她这病反复发作,耗伤正气,阳气已虚。虚阳浮越于外,故见高热、皮疹这些‘热象’;但本质是内寒,所以脉沉紧、肢冷乏力。之前用清热凉血药,是雪上加霜。”
“真寒假热?”范游皱起眉头,“林远志,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仅凭脉象和体表温度?斯蒂尔病的发热和皮疹有其特定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炎症反应,用‘虚阳浮越’这种模糊的概念来解释,是否过于主观?”
“范先生,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辨证。”林远志平静回应,但语气不容置疑,“脉沉主里病,紧主寒主痛,无力为虚。高热而四肢不温甚至厥冷,是鉴别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的关键要点之一。结合她既往服用寒凉药无效反重的病史——吴队长,她平时是不是特别容易累,特别怕冷?”
“对对对!”吴队长连忙点头,“安乔平时就没精神,衣服也比我们都穿得多,其实她已经不适合做这份工,可是她是单亲妈妈,还要养两个女儿。我见她可怜,才没将这件事上报,留她继续做。”
“这些都支持阴寒内盛的判断。”林远志下结论,“治疗不能见热清热,见斑凉血,而应该温里散寒,引火归元。”
“可是她现在高烧昏迷,是不是该叫救护车比较稳妥……”立川百惠有些担忧急性处理。
“先试试看吧。”林远志迅速打开针灸包,“立川医生,麻烦你帮我一下。”
“好的!现在也只能是动手干了。”
两人默契配合。
立川百惠翻身,掀开病人的衣服。
林远志取毫针,快速刺入安乔的复溜穴、关元穴和气海穴。
立川百惠则取来备用的艾条,点燃后,悬灸在林远志针刺的穴位上方,让温热的艾气透过针体传入经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
范游双手抱胸,眉头紧锁,显然并不相信几根针和一点艾烟能逆转这种免疫疾病的重症发作。
约莫十分钟后……
安乔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稳悠长,潮红的脸色开始慢慢褪去,恢复了些许正常肤色,额头和鼻尖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正常的汗珠。
最令人惊奇的是,她颈部和手臂上那些鲜红的皮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变淡。
“嗯……”安乔发出一声低低的呻吟,睫毛颤动,缓缓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还有些迷茫,但已经有了神采。
“安乔,你醒了!”吴队长又惊又喜。
“我……我怎么了?”安乔虚弱地问,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我刚才晕了吗?”
她甚至尝试着想坐起来。
“慢慢来,别急。”林远志扶了她一把。
“天哪,退烧了!皮疹也消了。”安彩妍举着手机,难以置信地惊呼,“直播间的家人们,你们看到了吗?针灸加艾灸,十几分钟!就把那么凶险的高烧和皮疹给退了。这绝对不是什么特效,你们亲眼所见!”
陆丰羽用力拍了一下大腿:“牛逼!太牛逼了!”
姜三才抚掌大笑:“哈哈哈!好,太好了,害得我刚才挺紧张的。”
范游彻底愣住了,他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看了看安乔的脸色和消退的皮疹,又看了看林远志手中的针和立川百惠手中的艾条,脸上写满了困惑和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系统性炎症……怎么可能通过针刺几个穴位和艾灸就如此迅速地平息?这不符合生理学逻辑!这……这或许是暂时的安慰剂效应,或者恰好是疾病自身波动的巧合?”
“范先生,”林远志收起针,语气依旧平静,“中医认为,阳气为生命之本。阳气虚惫,寒邪内生,抵抗力下降。温补关元、气海,可以壮命门之火。元气充足能温散内寒,引浮越之虚阳回归本位。这并不是直接‘消炎’,而是通过振奋人体自身的机能来实现平衡。效果你也看到了。”
他顿了顿,看向虚弱的安乔:“当然,这只是紧急治标,缓解急性症状。她这病需要长期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的方药系统调理,才可能减少复发。”
吴队长千恩万谢:“谢谢你们!谢谢两位!太感谢了!我这就送安乔回去,一定督促她好好休息!剩下的人会继续打扫的。”
范游站在原地,看着安乔在众人搀扶下逐渐恢复精神,离去的身影,又看看一脸淡然的林远志,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摇了摇头,喃喃自语:“无法理解……”
客厅里重归安静。
其他人心有余悸又充满好奇地散开,低声讨论着。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走到窗边的茶桌旁坐下。立川百惠为两人各斟了一杯清茶。
“小林,”立川百惠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你认为那位安大姐,为什么之前求诊的中医,都用寒凉药,致这病缠绵不愈,雪上加霜?”
林远志端起茶杯,目光落在氤氲的热气上,沉默片刻,才缓缓道:“这或许触及了中医界一个……的秘密。”
“哦?”立川百惠微微前倾身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的教授说过,自古以来,”林远志斟酌着用词,“真正精通脉诊,与舌诊、问诊、望诊精准结合,融会贯通的医生,其实凤毛麟角。”
他放下茶杯,眼神变得锐利:“很多中医,看病更依赖于‘对症开方’。患者说发热,想当然用石膏、知母;见皮疹,就用地黄、丹皮;说关节痛,就投羌活、独活。完全不研究病因。”
立川百惠若有所思地点头:“嗯,在日本汉方界,这种情况也很多。‘方证对应’被简化成了‘症状用药’,脉诊与舌诊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作为极其粗略的参考。”
林远志点点头:“其实,脉象是不会说谎的。譬如安女士,其高热、红斑,只看症状,十有八九会辨为温病热入营血。但她的脉象呢?沉取紧束无力,这不是实热,而是阴寒。这沉紧无力的脉,说明了真正病因。”
立川百惠叹了口气,道:“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病机往往错综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症状可以迷惑人,舌象有时也会受短暂因素影响,但脉象能相对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盈亏、邪气的性质与深浅。
不精于脉,如同盲人摸象,仅凭患者主诉和零碎印象开方,误诊率自然居高不下。这或许就是为何许多患者觉得‘中医效果慢’、‘吃中药没感觉’甚至‘越吃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中医不行,是诊病的人,未能触及核心。”
我初来中国学习时,我的老师也曾痛心疾首地说,‘脉诊一途,近乎失传’。许多人宁愿花时间背诵更多方剂和药物功效,也不愿花功夫去体会、去感悟指下那细微的波澜起伏。
因为那需要极高的专注、悟性、大量的临床实践对比,以及……一颗沉静的心。这远比根据症状套用成方要困难得多。
小林,你这年纪已经初入脉法之门,已经算相当了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