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终于开启拜访临床中医的环节了。
几辆锃亮的节目组SUV停在了“顺和堂”的大门口。
这地方,与其说是诊所,不如说是个小型中医主题公园。
青瓦白墙配落地玻璃窗,古典匾额旁边是滚动的电子叫号屏,空气里一股子混搭风——浓郁的药香、淡淡的艾灸烟,还有一丝消毒水的味儿。
“家人们,快看!顺和堂,本市最有名的中医诊所!”安彩妍第一个蹦下车,手机镜头怼着门脸,“瞧瞧这规模!据说日接诊量破千,今天带你们沉浸式体验一把!”
“嚯!真气派吗,比我想象的牛多了!”陆丰羽抻了抻胳膊,做了个扩胸运动,“这地儿练功不错!”
范游推了推金丝眼镜,审视着门口清晰的分科指示牌:“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分得这么细?中医不是讲究整体观吗?这不会搞得跟西医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他扭头看向林远志,眼神带着探究。
林远志还没开口,旁边的立川百惠就微笑着接话:“范先生,中医分科,分的不是器官,是‘战场’和‘武器库’哦。就像游戏里不同职业,终极目标都是打BOSS,但技能树和装备偏好不一样嘛。”
林远志点头:“立川医生比喻得很形象。无论是不是分类,中医治病的内核还是整体辨证,分科是为了更专注、更高效,让病人分流。”
“哈哈!这个我懂!”姜三才乐了,“团队协作,各司其职!”
一行人说说笑笑走进大厅。
好家伙,人头攒动,但井然有序。
候诊区坐满了人,抓药柜台前排着小队,空气里飘着煎药机的嗡嗡声。
最里头还能瞥见针灸床上亮着的艾灸红光。
诊所的导诊人员领着众人转了一圈,参观诊所的各个区域并进行了介绍。
接着,节目组导游领着他们穿过大厅,直奔内科诊区。
一扇雕花木门推开,一位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
导演介绍,这位就是负责内科的郭老医师,负责接待大家。
“哟!你们来了?欢迎欢迎!”郭老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子爽利劲儿,“我喜欢拍节目,能把中医拍得年轻人爱看,是好事!”
“郭老好!”众人纷纷打招呼。
安彩妍立马进入主播模式:“郭老郭老!您看起来也太年轻了!有啥保养秘诀不?”
郭老被逗笑了:“秘诀?秘诀就是心里别装太多事,该吃吃该睡睡,再配上一些养生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了。小姑娘,你这精神头才足呢!”
姜三才凑近看了看郭老桌上的紫砂壶:“郭老,您在这儿坐诊多少年了?现在年轻人信这个的还多吗?”
郭老叹了口气,笑容淡了点:“快四十年喽。从这顺和堂还是个小平房待到如今这光景。年轻人?有,但不多。多是些老主顾,或者是在西医那儿转了一圈没辙,才来咱这儿碰碰运气的。”
他摇摇头,接着说:“说实话,现在干这行,不容易。外人看不懂,觉得不科学;自己人里头吧……唉,有些话不好说。”
他忽然看向林远志,眼睛一亮:“诶?你就是那个林远志?网上挺火那个小伙子?正经科班出来的?”
林远志恭敬点头:“郭老您好,我是林远志。是科班的。”
“好好好!肯踏实学的都是好苗子!”郭老显得很高兴,“正好!我这儿还有几个病人没看完,小伙子,有没有兴趣搭把手?也让老头子我看看,现在年轻人的手艺学到啥程度了。”
安彩妍立刻起哄:“哇!现场教学局!林大神快上!直播间家们礼物刷起来,现场直播了!”
林远志笑了笑,坦然应战:“郭老面前不敢称手艺,请您多指教。”
第一个进来的是个愁眉苦脸的女生,二十岁出头,看到诊室内一大堆人,吓得不敢动弹。
导演解释,他们是在拍一个综艺节目,不影响她看病,事后这段视频要是播出来,会对人面打码处理,让她不要在意。
那女生犹豫了一会儿才点头。
她说话跟蚊子哼似的:“医生,我那个便秘,特别严重,好几天一次,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太难受了。最近好像吃水果吃泻药也不管用了。”
郭老示意林远志上。
林远志让她坐下,仔细问:“大便干吗?还是拉不出来?平时容易生气吗?压力大不大?”
女孩点头如捣蒜:“拉不出来,感觉没力气。压力超大!考研复习快疯了,动不动就想发脾气!”
林远志让她伸舌头,又仔细摸了脉。
片刻后,他抬头对郭老说:“脉弦细,尤其左关部弦得明显,舌淡红有瘀点,舌中凹陷,苔薄白,结合腹胀、情绪烦躁、排便无力,我看这不是普通的肠热或者缺津液,是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灵,大肠没劲儿蠕动。属于气滞便秘。”
“好!”郭老一拍大腿,“小姑娘,听见没?你这便秘,根子在肝。是情绪不畅憋出来的,这不是吃水果能解决的。你还有胃病是不是?”
“嗯,经常反酸……”
郭老转向摄影机镜头(安彩妍立刻把手机怼近):“大家记一下啊!便秘不是只有‘上火’一种,!这种气滞型的,要疏肝理气,把堵住的通道打开,气顺了,大便自然就通了。光用大黄番泻叶去泻,根本不对症。小林这手脉诊和辨证,到位!”
郭老开了个药方。
林远志一眼就认出,顺口问了一句:“是温经汤嘛?”
“对,温经汤。”郭老点头。
郗南星问道:“温经汤?为什么听着像是……治月经不调的药方?”
萧子络也说:“我也有这种感觉,我刚要说,让南星先说了。”
郭老解释:“温经汤嘛,平常是用来治疗虚寒血虚,导致月经不调或者不育不孕的,听上去跟治便秘没什么关系,但这个药方也有补血疏肝的效果。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异病同治。只要病因一样,同一个药方就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不局限于某一类病。”
那个女生拿到方子就走了。
接着,一位裹着厚棉袄、还在微微发抖的大姐进来了,明明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她却像在过冬。
导演同样也是解释了一番。
大姐点点头表示同意。
郭老一看就说:“你这肯定是寒证了。”
“郭大夫,我冷。感觉骨头缝里冒寒气……”她声音发抖,“上次是顺和堂其他医生开的药,我吃了两副不舒服就停了。”
郭老皱眉,看了一下电脑历史:“嗯?你是脾肾阳虚,开了附子干姜吴茱萸温阳的,服药后不舒服?”
大姐苦着脸:“药是热,身上暖了点,但喉咙痛得要命,嘴巴干得冒烟。而且我以前肠癌手术的刀口那儿,也跟着隐隐作痛。我觉得害怕,就不敢吃了。所以我这次才来找你看啊。”
“按照你的症状,这药方应该没什么问题才对。让这位小林医生给你看看。”
林远志再次上前,问清情况(极度怕冷,腰腿冰凉,乏力,便溏),看舌(舌淡胖嫩,苔白滑),诊脉(沉迟无力)。
他沉吟一下,对郭老说:“郭老,辨证没错,确实是里寒重症。但她术后体虚,阴血也亏,附子干姜容易引动虚火,还可能扰动旧病灶。或许可以试试艾灸?从外面温通,不容易上火。”
郭老点点头:“艾灸?好思路!取什么穴?”
林远志流利应答:“大椎,通三阳经,后溪通督脉,驱寒!再加个照海,滋阴补水,能防止艾灸过热。三穴配合,温阳散寒还不上火。”
“这个搭配不错!”郭老忍不住赞叹,“考虑得太周到了。临床就得这样!病人吃药不舒服,不是药不对,是身体暂时接不住。这时候外治法就是绝佳的替代方案。小伙子,你这脑子活,心思细,是好料子。”
他叫一名助理带那位大姐去艾灸室。
病人一走,郭老就用力拍拍林远志肩膀:“后生可畏!辨证准,敢下判断,更难得的是心里装着病人,知道变通!中医将来就得靠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不光要懂医理,还得通人情!好好干!”
林远志谦逊地笑了笑:“还得多跟郭老你学习。”
送走了几位病人,诊室暂时安静下来。
节目组导演趁机提议:“郭老,能不能请您聊聊,您行医几十年,觉得现在中医发展最大的难处在哪儿?未来又该怎么走?”
郭老喝了口茶,靠在椅背上,眼神变得深邃了些。安彩妍立刻把手机镜头对准他。
“难处?嘿,那可多了去了。”郭老笑了笑,带着点无奈,“头一个,就是信任。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听中医,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不科学’、‘玄学’、‘慢郎中’。
有点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是西医。等到西医没辙了,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找我们。这起点就不对嘛!中医不是无奈的备选,它本应该是维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治未病’的主力啊!”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再说说咱们自己内部的问题。最大的坑,就是很多人觉得光学教材就能看病,扯淡!”
郭老有点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那教材是啥?是地图!是说明书!告诉你哪儿有山,哪儿有水,路上大概会遇到啥。但真让你开车上路,能光看地图吗?得看实际路况,得会握方向盘。得会踩油门刹车!”
临床病人,可不是照着课本生病的。教材上说‘风寒感冒’,脉浮紧,怕冷无汗。但你来个病人,他可能怕热又怕冷又有点口干,脉浮紧但带点数,还夹杂着点湿气。
你怎么辨?
教材上一个方子三五味药,临床你得加减化裁,可能得用十几味!
为什么?
因为人不是机器,病不是模板。临床是千变万化的,是各种症状交织混杂的。这就需要医生有独立的辨证思维,得像老侦探一样,从脉象、舌苔、症状里找出真正的病机,而不是拿着教材上的‘通缉令’去按图索骥。”
他叹了口气:“为啥现在好多中医学生毕业了不会看病?就是因为太依赖教材那套简单分类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好像病人就会得一种病似的。
临床上绝大多数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光会背‘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来了个真病人,你摸不准脉,看不准舌,辨不清到底是虚多还是实多,是热重还是寒重,敢用吗?用了能有效吗?”
“还有就是脉诊!”郭老加重了语气,“好多年轻中医看病,脉都不仔细摸,或者摸也摸不出个所以然。脉象最能反映脏腑的真实状态。不精于脉,就像打仗没有侦察兵,全靠猜能打胜仗吗?”
说到前景,郭老的眼神又亮了起来:“不过,我也不是悲观的人。前景还是光明的!你看,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肯学肯钻,能静下心来琢磨,这就是希望!
还有啊,现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中医虽然式微,但我相信还会有崛起的一天,事物都是曲线发展的,不会直上直下,也不会总是低潮或者高潮。”
……
当天晚上,节目组安排大家在顺和堂的后院住宅住下。
几辆锃亮的节目组SUV停在了“顺和堂”的大门口。
这地方,与其说是诊所,不如说是个小型中医主题公园。
青瓦白墙配落地玻璃窗,古典匾额旁边是滚动的电子叫号屏,空气里一股子混搭风——浓郁的药香、淡淡的艾灸烟,还有一丝消毒水的味儿。
“家人们,快看!顺和堂,本市最有名的中医诊所!”安彩妍第一个蹦下车,手机镜头怼着门脸,“瞧瞧这规模!据说日接诊量破千,今天带你们沉浸式体验一把!”
“嚯!真气派吗,比我想象的牛多了!”陆丰羽抻了抻胳膊,做了个扩胸运动,“这地儿练功不错!”
范游推了推金丝眼镜,审视着门口清晰的分科指示牌:“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分得这么细?中医不是讲究整体观吗?这不会搞得跟西医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他扭头看向林远志,眼神带着探究。
林远志还没开口,旁边的立川百惠就微笑着接话:“范先生,中医分科,分的不是器官,是‘战场’和‘武器库’哦。就像游戏里不同职业,终极目标都是打BOSS,但技能树和装备偏好不一样嘛。”
林远志点头:“立川医生比喻得很形象。无论是不是分类,中医治病的内核还是整体辨证,分科是为了更专注、更高效,让病人分流。”
“哈哈!这个我懂!”姜三才乐了,“团队协作,各司其职!”
一行人说说笑笑走进大厅。
好家伙,人头攒动,但井然有序。
候诊区坐满了人,抓药柜台前排着小队,空气里飘着煎药机的嗡嗡声。
最里头还能瞥见针灸床上亮着的艾灸红光。
诊所的导诊人员领着众人转了一圈,参观诊所的各个区域并进行了介绍。
接着,节目组导游领着他们穿过大厅,直奔内科诊区。
一扇雕花木门推开,一位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们。
导演介绍,这位就是负责内科的郭老医师,负责接待大家。
“哟!你们来了?欢迎欢迎!”郭老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子爽利劲儿,“我喜欢拍节目,能把中医拍得年轻人爱看,是好事!”
“郭老好!”众人纷纷打招呼。
安彩妍立马进入主播模式:“郭老郭老!您看起来也太年轻了!有啥保养秘诀不?”
郭老被逗笑了:“秘诀?秘诀就是心里别装太多事,该吃吃该睡睡,再配上一些养生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了。小姑娘,你这精神头才足呢!”
姜三才凑近看了看郭老桌上的紫砂壶:“郭老,您在这儿坐诊多少年了?现在年轻人信这个的还多吗?”
郭老叹了口气,笑容淡了点:“快四十年喽。从这顺和堂还是个小平房待到如今这光景。年轻人?有,但不多。多是些老主顾,或者是在西医那儿转了一圈没辙,才来咱这儿碰碰运气的。”
他摇摇头,接着说:“说实话,现在干这行,不容易。外人看不懂,觉得不科学;自己人里头吧……唉,有些话不好说。”
他忽然看向林远志,眼睛一亮:“诶?你就是那个林远志?网上挺火那个小伙子?正经科班出来的?”
林远志恭敬点头:“郭老您好,我是林远志。是科班的。”
“好好好!肯踏实学的都是好苗子!”郭老显得很高兴,“正好!我这儿还有几个病人没看完,小伙子,有没有兴趣搭把手?也让老头子我看看,现在年轻人的手艺学到啥程度了。”
安彩妍立刻起哄:“哇!现场教学局!林大神快上!直播间家们礼物刷起来,现场直播了!”
林远志笑了笑,坦然应战:“郭老面前不敢称手艺,请您多指教。”
第一个进来的是个愁眉苦脸的女生,二十岁出头,看到诊室内一大堆人,吓得不敢动弹。
导演解释,他们是在拍一个综艺节目,不影响她看病,事后这段视频要是播出来,会对人面打码处理,让她不要在意。
那女生犹豫了一会儿才点头。
她说话跟蚊子哼似的:“医生,我那个便秘,特别严重,好几天一次,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太难受了。最近好像吃水果吃泻药也不管用了。”
郭老示意林远志上。
林远志让她坐下,仔细问:“大便干吗?还是拉不出来?平时容易生气吗?压力大不大?”
女孩点头如捣蒜:“拉不出来,感觉没力气。压力超大!考研复习快疯了,动不动就想发脾气!”
林远志让她伸舌头,又仔细摸了脉。
片刻后,他抬头对郭老说:“脉弦细,尤其左关部弦得明显,舌淡红有瘀点,舌中凹陷,苔薄白,结合腹胀、情绪烦躁、排便无力,我看这不是普通的肠热或者缺津液,是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灵,大肠没劲儿蠕动。属于气滞便秘。”
“好!”郭老一拍大腿,“小姑娘,听见没?你这便秘,根子在肝。是情绪不畅憋出来的,这不是吃水果能解决的。你还有胃病是不是?”
“嗯,经常反酸……”
郭老转向摄影机镜头(安彩妍立刻把手机怼近):“大家记一下啊!便秘不是只有‘上火’一种,!这种气滞型的,要疏肝理气,把堵住的通道打开,气顺了,大便自然就通了。光用大黄番泻叶去泻,根本不对症。小林这手脉诊和辨证,到位!”
郭老开了个药方。
林远志一眼就认出,顺口问了一句:“是温经汤嘛?”
“对,温经汤。”郭老点头。
郗南星问道:“温经汤?为什么听着像是……治月经不调的药方?”
萧子络也说:“我也有这种感觉,我刚要说,让南星先说了。”
郭老解释:“温经汤嘛,平常是用来治疗虚寒血虚,导致月经不调或者不育不孕的,听上去跟治便秘没什么关系,但这个药方也有补血疏肝的效果。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异病同治。只要病因一样,同一个药方就可以治疗不同的病,不局限于某一类病。”
那个女生拿到方子就走了。
接着,一位裹着厚棉袄、还在微微发抖的大姐进来了,明明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她却像在过冬。
导演同样也是解释了一番。
大姐点点头表示同意。
郭老一看就说:“你这肯定是寒证了。”
“郭大夫,我冷。感觉骨头缝里冒寒气……”她声音发抖,“上次是顺和堂其他医生开的药,我吃了两副不舒服就停了。”
郭老皱眉,看了一下电脑历史:“嗯?你是脾肾阳虚,开了附子干姜吴茱萸温阳的,服药后不舒服?”
大姐苦着脸:“药是热,身上暖了点,但喉咙痛得要命,嘴巴干得冒烟。而且我以前肠癌手术的刀口那儿,也跟着隐隐作痛。我觉得害怕,就不敢吃了。所以我这次才来找你看啊。”
“按照你的症状,这药方应该没什么问题才对。让这位小林医生给你看看。”
林远志再次上前,问清情况(极度怕冷,腰腿冰凉,乏力,便溏),看舌(舌淡胖嫩,苔白滑),诊脉(沉迟无力)。
他沉吟一下,对郭老说:“郭老,辨证没错,确实是里寒重症。但她术后体虚,阴血也亏,附子干姜容易引动虚火,还可能扰动旧病灶。或许可以试试艾灸?从外面温通,不容易上火。”
郭老点点头:“艾灸?好思路!取什么穴?”
林远志流利应答:“大椎,通三阳经,后溪通督脉,驱寒!再加个照海,滋阴补水,能防止艾灸过热。三穴配合,温阳散寒还不上火。”
“这个搭配不错!”郭老忍不住赞叹,“考虑得太周到了。临床就得这样!病人吃药不舒服,不是药不对,是身体暂时接不住。这时候外治法就是绝佳的替代方案。小伙子,你这脑子活,心思细,是好料子。”
他叫一名助理带那位大姐去艾灸室。
病人一走,郭老就用力拍拍林远志肩膀:“后生可畏!辨证准,敢下判断,更难得的是心里装着病人,知道变通!中医将来就得靠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不光要懂医理,还得通人情!好好干!”
林远志谦逊地笑了笑:“还得多跟郭老你学习。”
送走了几位病人,诊室暂时安静下来。
节目组导演趁机提议:“郭老,能不能请您聊聊,您行医几十年,觉得现在中医发展最大的难处在哪儿?未来又该怎么走?”
郭老喝了口茶,靠在椅背上,眼神变得深邃了些。安彩妍立刻把手机镜头对准他。
“难处?嘿,那可多了去了。”郭老笑了笑,带着点无奈,“头一个,就是信任。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听中医,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不科学’、‘玄学’、‘慢郎中’。
有点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是西医。等到西医没辙了,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找我们。这起点就不对嘛!中医不是无奈的备选,它本应该是维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治未病’的主力啊!”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再说说咱们自己内部的问题。最大的坑,就是很多人觉得光学教材就能看病,扯淡!”
郭老有点激动地拍了下桌子,“那教材是啥?是地图!是说明书!告诉你哪儿有山,哪儿有水,路上大概会遇到啥。但真让你开车上路,能光看地图吗?得看实际路况,得会握方向盘。得会踩油门刹车!”
临床病人,可不是照着课本生病的。教材上说‘风寒感冒’,脉浮紧,怕冷无汗。但你来个病人,他可能怕热又怕冷又有点口干,脉浮紧但带点数,还夹杂着点湿气。
你怎么辨?
教材上一个方子三五味药,临床你得加减化裁,可能得用十几味!
为什么?
因为人不是机器,病不是模板。临床是千变万化的,是各种症状交织混杂的。这就需要医生有独立的辨证思维,得像老侦探一样,从脉象、舌苔、症状里找出真正的病机,而不是拿着教材上的‘通缉令’去按图索骥。”
他叹了口气:“为啥现在好多中医学生毕业了不会看病?就是因为太依赖教材那套简单分类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好像病人就会得一种病似的。
临床上绝大多数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光会背‘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来了个真病人,你摸不准脉,看不准舌,辨不清到底是虚多还是实多,是热重还是寒重,敢用吗?用了能有效吗?”
“还有就是脉诊!”郭老加重了语气,“好多年轻中医看病,脉都不仔细摸,或者摸也摸不出个所以然。脉象最能反映脏腑的真实状态。不精于脉,就像打仗没有侦察兵,全靠猜能打胜仗吗?”
说到前景,郭老的眼神又亮了起来:“不过,我也不是悲观的人。前景还是光明的!你看,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肯学肯钻,能静下心来琢磨,这就是希望!
还有啊,现在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目前国内中医虽然式微,但我相信还会有崛起的一天,事物都是曲线发展的,不会直上直下,也不会总是低潮或者高潮。”
……
当天晚上,节目组安排大家在顺和堂的后院住宅住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