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中医 第334章 剂量的奥秘

小说:末代中医 作者:最后阵地 更新时间:2025-11-06 12:25:16 源网站:2k小说网
  一夜无话。隔天上午。

  节目组的车队离开繁华市区,沿着一条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蜿蜒前行。

  最终,车队在一处看起来颇为朴素、甚至有些年代感的农家小院前缓缓停下。

  院墙是灰砖砌成,爬满了些绿色的藤蔓,一扇略显陈旧的木门上,挂着一块小小的、被摩挲得光滑的木牌,上面用毛笔工整地写着:“杨氏中医”。

  “到了到了!就是这儿!”副导演徐哥率先跳下车,转身对大家做了个“小声”的手势,“各位老师,咱们稍微轻点儿声。杨老这人喜欢清静,虽然每天病人不少,但氛围一直很安静。”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吃了一惊。

  小院不大,没有顺和堂那种现代医院的规整和气派,却处处透着一种被岁月和人烟浸润的温润感。

  院子里挤满了候诊的人,竹椅、小板凳、甚至几块平整的石头上都坐着人。

  大家安静地等待着,偶尔有低声的交谈或压抑的咳嗽声。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纯正的中药香气,源头是旁边一间敞着门的煎药房,能看到几个砂锅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一位阿姨正拿着扇子轻轻扇着火。

  堂屋里,一张旧书案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穿着朴素棉布衫的老者。

  他正微微闭目,手指搭在一位中年妇女的腕间,神情专注而安详。

  这就是杨老。

  看到节目组一大群人进来,候诊的病人们好奇地投来目光,但并没有喧哗,只是善意地点点头,或微微让开一点通道。

  杨老似乎察觉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看到众人,慈和地笑了笑,点了点头,用手势示意大家稍等片刻,然后又沉浸到他的诊断世界中去了。

  安彩妍立刻压低声音,对着手机直播镜头小声地说:“家人们!快看!看到没!这才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这么个小院子,病人比大医院专家门诊还多,这得是多好的口碑和医术才能做到啊!太厉害了!这些人绝对不是托不是临时演员哦!”

  等了将近半小时,杨老才细致地叮嘱完最后一位上午的病人。

  然后,他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臂,笑着朝节目组众人走来:“不好意思,实在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乡下地方,简陋了点,委屈各位了。”

  “杨老您太客气了!是我们打扰您清净了!”姜三才赶紧拱手回礼,态度十分恭敬。

  “杨老,您这儿病人可真多啊,这院子里都快坐不下了!”陆丰羽环顾四周,由衷地感叹道。

  杨老无奈地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唉,都是乡亲们和朋友们抬爱。我本来想着退休了,就在自己家看看街坊邻居,图个清闲,每天网上放30个号。可架不住亲戚朋友介绍,还有外地病人大老远慕名跑来,实在是不忍心拒绝,就只能不停地加号。这人啊,一上年纪,精力就跟不上了,看病最怕的就是不仔细,对不起病人的信任。”

  说着,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

  “我看墙上的锦旗,好多都写着‘胃病圣手’、‘妙手回胃’之类的,您好像主要看胃病?”范游观察着四周,提出了疑问。

  “对,专注看胃病几十年了。”杨老引着众人到旁边一个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偏厅坐下,那里节目组已经准备好了简单的午餐饭菜,“倒不是别的病不会看,早年我在镇卫生院那时候,内科外科儿科啥病都得看。就是后来觉得啊,这胃病太折磨人。

  人活一世,吃喝玩乐,这‘吃’是顶顶重要的事,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要是连吃饭都成了痛苦,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我就琢磨着,把这一块研究透,钻得深一点,能帮多少人,就帮多少人,让他们能吃得下饭,吃得香。”

  午餐是简单的农家菜,青菜、土鸡蛋、自家腌的咸菜,却格外清爽可口。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杨老得知林远志是正经中医院校毕业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饶有兴致地问:“哦?小林是科班出身?难得难得!现在肯静下心来学经典的年轻人不多了。你老师是哪位?《伤寒论》读到哪一步了?对治疗痞满的诸泻心汤的灵活应用有什么体会?”

  林远志恭敬地回答:“杨老过奖了。老师是南方医科大学的王教授。《伤寒论》晚辈还在不断研习中。关于泻心汤类方,晚辈觉得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寒热错杂、痞利俱甚’的病机核心,以及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的配伍比例和剂量变化,如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侧重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则用于胃虚更甚者……”

  一老一少就这样聊开了,从《伤寒》谈到《金匮》,从经方谈到时方,气氛热烈。

  当杨老听说立川百惠是日本籍中医时,更是大为惊奇,上下打量着她:“哦?这位立川女士日本来的?也学咱们中医?中文还说得这么流利!好啊!这说明好东西,是没有国界的,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

  他和立川百惠又交流起了中日两国对经方理解和应用上的异同,以及日本汉方医学的规范化与中医学个体化之间的差异。

  聊到中医现状与发展,杨老放下筷子,语气变得坚定而深邃:“别看现在中医好像有点低迷,被很多人质疑,但我坚信,它不会消失!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宝贝,经过无数先贤临床验证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在。

  现在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情绪压力大,胃病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大家会发现,在调理身体、改善体质、治疗慢性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啊,就像这地里的庄稼,冬天看着萧条,根却扎得深,等到春天,总会重新发芽,茁壮成长起来!”

  这时,副导演徐哥忍不住插话了,他捂着肚子,脸上带着苦笑:“杨老,不瞒您说,听您这么一说,我这心里更是痒痒的。我这也是有十几年的老胃病了。反流性食管炎,时好时坏,吃了不少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这些西药,也看过中医,喝过汤药,效果都不太持久。您看,难得有这机会,能不能……”

  杨老听了听他的主要症状(烧心、反酸、饭后胀气、偶尔隐痛),又看了眼他的舌苔(偏红),笑了笑,语气轻松地说:“反流性胃炎,在我们中医看来,是很常见的毛病,只是证型各有不同。你这个情况,让小林和立川医生先帮你看看就行,他们一个理论基础扎实,一个有临床经验,水平足够用了。”

  徐哥一愣,显然没想到杨老这么放心地就把“病人”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心里有点打鼓,但还是配合地点点头。

  饭后,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还真的认真给徐哥诊断起来。林远志仔细询问了他的详细症状、饮食习惯、情绪压力、大便情况等。

  立川百惠则让他伸出舌头仔细观察(舌红少津,苔薄微黄),然后两人轮流为他仔细诊脉(脉细略数)。

  片刻后,立川百惠先开口,她的中文清晰而准确:“徐导演,根据你的症状,舌象,和脉象,我认为这情况并非简单的胃热或肝火。舌红少津,提示阴液不足;脉细数,主阴虚内热。这应该是胃阴不足,虚火上逆。胃阴亏虚,胃体失于濡润,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容易胀气;阴虚不能制阳,则生内热,虚火携胃气上逆,所以烧心、反酸的症状比较突出。这并非单纯的实热或虚寒。”

  林远志点头补充道:“立川医生分析得很对。徐导演你长期从事导演工作,思虑过多,暗耗阴血,饮食也可能不规律,这些都加重了胃阴的耗伤。治疗上,不能单纯清热降火,更不能温燥,而应该以滋阴养胃,生津降逆为主。可以考虑用益胃汤合旋覆代赭汤进行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滋阴生津;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稍佐半夏和胃,冰糖甘缓和中。”

  “等等,其他的一个没听懂,我就听懂一个冰糖了,这中药还可以加冰糖?”徐哥目瞪口呆。

  “为什么不可以?”林远志回答,“冰糖也是一种中药啊。《温病条辨》的经典方剂——益胃汤,组成就是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你看,冰糖就是作为中药使用的。”

  杨老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满意地捋着胡子,等两人说完,他才开口道:“诊断思路清晰,辨证准确,立法处方也恰当。小徐啊,你就放心按他俩说的,吃几副药看看。很多人觉得难治的老胃病,在中医看来,很多时候不是病本身多复杂,而是辨证没找准关键,或者调理阶段、方法不得法。‘难治’,那往往是现代医学基于其理论体系的观点,并不是我们中医的观点。”

  正说着,一个中年男人提着两盒精美的水果,兴冲冲地走进院子,声音洪亮:“杨老!杨老!哎呀,我可算排到了!我来谢谢您!我这老胃病,吃了您七副药,现在好多了!吃饭香了,肚子也不胀了,以前老是拉稀,现在也成形了!”

  杨老笑着招呼他:“老王啊,好了就好!不过还得注意,饮食要节制,生冷油腻的先少吃。”

  老王却凑近一些,脸上带着疑惑和好奇,压低声音说:“杨老,我就是奇怪一件事啊。之前我在省城大医院也看过中医专家号,开的方子,我后来特意对照看了,跟您开给我的方子,里面主要的药材名字差不多啊!都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砂仁什么的……我查了一下,都是健脾祛湿止泻的路子。为啥吃他那个方子五六副,感觉没啥效果,肚子还有点更胀的感觉,吃您的方子七副就见效这么明显呢?难道……您家这药材,是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或者炮制方法不一样?”

  他一副“我懂了其中奥秘”的表情。

  他这话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杨老闻言哈哈一笑,声音爽朗:“老王啊,你想多了!我这药材也是从市里正规药材公司进的饮片,跟大家用的没啥两样,都是按《药典》标准来的。方子差不多?来,把你之前那个方子给我看看。”

  老王还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保存着但已有些皱巴巴的方笺。

  杨老接过来,扫了一眼,就递给了旁边的林远志:“小林,你来看看这张方子。”

  林远志双手接过方子,仔细一看,立刻认出来了:“这是参苓白术散的加减方,加了木香。确实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经典方子,对症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纳呆、便溏。”

  “对啊!和杨老您开给我的方子主药差不多!”老王更疑惑了,指着方子,“都是这些药嘛!”

  “剂量呢?”杨老不紧不慢地,笑眯眯地问了一句,眼神看向林远志。

  林远志心中一动,立刻仔细比对老王之前方子上的剂量和记忆中杨老处方的常用量。

  这一对比,他立刻发现了关键所在!“剂量差了很多。杨老,开的方子里,每味药的剂量大多只有1.5克到3克,非常少。而医院的方子,每味药都是10克到15克,是教科书上常规使用的剂量。”

  “没错,说到点子上了!”杨老高兴地打了个响指,“问题就在这儿!老王啊,你当时的脾胃功能已经很弱了,运化吸收能力极差,可以说是‘虚不受补’的状态。这时候,你吃饭都消化不了,更何况是一大碗浓浓的中药?虚不受补啊!用常规剂量的参苓白术散,对你那时的脾胃来说,不是补药,是负担!它根本运化不动,吸收不了那么多‘补益’的力量,反而可能加重腹胀,壅滞气机。”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着比喻:“所以我把剂量降到十分之一。就像一个人饿久了,肠胃虚弱,不能一下子大鱼大肉猛吃,得先喝点稀粥米汤,慢慢养着,让肠胃功能慢慢恢复。我这小剂量的药,就是给你的脾胃喂‘稀粥’,量少力专,让它能慢慢吸收,缓缓起效,循序渐进地把功能恢复过来。

  等脾胃功能强一些了,再逐渐加重剂量。这就是中医处方的灵活性和精髓所在,一人一方,一时一方,甚至一证一方。

  要时刻考虑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运化能力,不能死守教材上的常规剂量不知变通。剂量,有时候比药味选择更重要!”

  老王听完,恍然大悟,用力拍了一下大腿:“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哎呀,杨老,您这可真是神了!、,这道理太透彻了!我以前光知道吃药,从来没想过这药量还有这么大讲究!”

  林远志心中震动,由衷地敬佩道:“杨老,学生受教了!这剂量增减的学问,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书本上确实学不到这么精细、这么贴近临床的宝贵经验。您这是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

  杨老欣慰地拍拍他的肩膀:“呵呵,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医看病,就像高级裁缝给人做衣服,得量体裁衣,根据每个人的高矮胖瘦、气质不同来做,不能所有人都穿一个模子出来的均码衣服。

  小林啊,你底子好,悟性高,又肯钻研,以后多临证,多思考,多总结,肯定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