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归来,林远志在家踏踏实实睡了两天。
身体的疲惫容易恢复,但精神上的震荡,却需要更长时间去消化。
那十几天高强度的救援经历,成功救治的欣慰、误判病情的教训、面对质疑的压力……种种情绪交织,让他仿佛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淬炼与成长。
第三天下午,他才真正缓过劲来,出门打算买些日常用品。
刚走到楼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
几个平时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看到他时眼神似乎多了些探究和好奇,甚至有人远远地指着他说了几句什么。
他疑惑地走到常去的便利店,老板一看到他,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哎哟!林医生!你回来啦?厉害啊!上电视啦!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给部队首长治病,这可不得了。”
林远志一愣:“上电视?”
“对啊!省台新闻!还有好几个网站推送呢!说你是什么……中医新星!抗洪神医!好多镜头呢!”老板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兴奋地说。
林远志这才反应过来,大概是李晓薇记者他们的报道开始播出了。
他含糊地应了几句,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这种不安很快得到了证实。
等他回到家,打开手机,瞬间被各种信息淹没。
微信里多了几十个好友申请,很多是多年不联系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留言都是“看到新闻了,牛逼啊!”“老同学出息了!”“神医,以后看病就找你了!”。
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社交媒体。
他曾经注册过,但平时几乎不用的微博留言板,竟然被人扒了出来,下面涌入了大量评论和私信。
本地新闻号转载的抗洪救灾系列报道中,凡是有他镜头的片段,点击量和评论数都异常的高。
一些言辞激烈、充满质疑和敌意的评论并且迅速占据了热门位置:
“又来一个‘中医神医’?呵呵,剧本能不能换换?过去二十年这种戏码我看吐了!”
“坐等打假!又是一个资本包装出来割韭菜的!坐堂、开课、卖药三件套准备上了吧?”
“查过了,刚毕业,执业证才拿到没多久吧?就这经验敢处理急症?摆拍的吧?电视台收了多少钱?”
“提醒大家警惕!这种‘救灾网红医生’最坑人!利用大家的善良和对疾病的恐惧,最后目的都是掏空你的钱包!想想当年的刘洪斌、李炽明!”
“中医就是被这些搞玄学、弄虚作假的骗子给搞臭的!正经中医学院毕业的都在医院老老实实规培呢,谁会跑灾区去‘表演’针灸治病?”
“有没有人组团去广南市‘拜访’一下这位林神医啊?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
这些评论如同冰水浇头,让林远志瞬间从救灾归来的些许成就感中清醒过来。
他感到一阵莫名的荒谬和深深的无力。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网红”,更没想过要借此牟利。
他只是在那样的情境下,做了自己认为该做、能做的事而已。
然而,在网络上,他的行为却被赋予了各种阴谋论的解读,成了某些人眼中“招摇撞骗”的证据。
他看着那些充满戾气的文字,甚至有人扬言要人肉他、来“打假”,心里堵得难受,却又不知该如何辩解,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手机,眼不见为净。
这种被误解、被恶意揣测的滋味,比连续熬夜看病还要让人疲惫。
就在他心情低落之时,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打了进来。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您好,请问是林远志林医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清脆而又不失温和的女声。
“我是,您哪位?”
“林医生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广南市杏仁堂的负责人,我叫萧宣。”对方自我介绍道。
林远志心中一动。杏仁堂?
这可是广南市有名的老字号中医馆,历史悠久,口碑素来不错。他听说过,但从未去过。
“萧女士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我看了近期关于西虹市抗洪救灾的系列新闻报道,其中有很多关于您的片段。”萧宣的语气很直接,“您在那种极端条件下运用中医急救和处理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效果,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林远志闻言,心里那根因为网络恶评而紧绷的弦微微一动,但随即又生出警惕——该不会又是想来蹭热度或者有什么其他目的的吧?
他谨慎地回答:“谢谢,那都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完美。”
萧宣似乎听出了他的顾虑,轻笑了一声,语气坦诚:“林医生不必多心。我打电话给您,不是基于新闻炒作的热度,而是我相信我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新闻报道或许有剪辑和侧重,但您面对病人时的专注、辨证时的思路清晰,是演不出来的。那是需要扎实功底和大量实践才能沉淀下来的东西。”
她顿了顿,直接抛出橄榄枝:“我们杏仁堂目前正需要像您这样有想法、有胆识、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医术的年轻医生。我想正式邀请您来杏仁堂坐堂应诊。我们可以提供底薪加业绩分成的模式,具体待遇我们可以面谈,绝对丰厚,能体现您的价值。不知您是否感兴趣?”
这番话说得诚恳在理,尤其是那句“相信自己的眼光”,让林远志因为网络恶评而有些发冷的心感到了一丝暖意。
他确实需要一份工作,而杏仁堂这样的平台,既能接触大量病例积累经验,又能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中实践所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感谢看重。”林远志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不知道,我能否先去看看环境?”
“当然!随时欢迎!”萧宣爽快地答应,“您看明天上午方便吗?我们详细聊聊。”
第二天上午,林远志如约来到了位于老城区的杏仁堂。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仿古建筑,黑底金字的匾额,红木门窗,门口挂着药幌子,散发着淡淡的、醇正的药香。
与周围现代化的商铺相比,它像一位沉静的隐士,自有一番气度。
一位穿着素雅旗袍的年轻女子迎了出来,她约莫二十五六岁,长发齐肩,明眸皓齿,气质干练中带着一丝书卷气。
“林医生,欢迎欢迎!比电视上看着更年轻,也更沉稳。”萧宣笑着将他引了进去。
馆内宽敞明亮,一排排古旧的药柜占据了大半空间,抓药师傅手法娴熟。
诊室设在两侧,用屏风隔开,环境清幽。来看病的人不少,但秩序井然。
萧宣将林远志请到二楼一间雅致的会客室,亲手沏了杯茶。
“林医生,不瞒您说,”萧宣坐下后,开门见山,“我们杏仁堂传到我父亲这一代,已经没人学医了。我祖父如今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在老家养老。我只能外请医生来坐堂。这些年,请来的医生流动性很大,要么医术平平留不住病人,要么有点名气就自己开诊所去了,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稳定下来、真正把这里当根基、医术医德都过硬的人选。”
她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传承艰难的无奈:“看到您在救灾中的表现,尤其是那种敢于在危急关头承担责任、又能静心反思纠错的劲头,让我觉得,您或许能帮助我们杏仁堂稳住局面。”
林远志静静地听着,能感受到这位年轻掌柜肩上的压力和诚意。
“不过,”萧宣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狡黠又略带歉意的笑容,“林医生,虽然我信得过新闻和我的初步判断,但毕竟事关杏仁堂的声誉和患者的健康,我还是得谨慎一点。您,不会介意吧?我想现场考您一道题。”
林远志闻言,非但没有不快,反而觉得理应如此。他点点头,神色坦然:
“萧掌柜客气了,这是应该的。医道严谨,关乎人命,理应慎重。若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坐堂,那才是对病人不负责任,也会砸了杏仁堂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你考吧。”
萧宣满意地笑了笑,然后轻轻扭了扭自己的脖子,微微蹙眉道:“我前几天不小心感冒了,发烧、头疼、嗓子也不舒服。现在感冒症状基本好了,烧也退了。但就这脖子,左右扭转的时候特别痛,牵扯着肩膀也不舒服,感觉筋绷着似的。贴了膏药,效果不大。您帮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好?”
林远志仔细观察了一下她的动作和气色,然后说道:“麻烦萧掌柜伸舌我看一下。”
舌质偏红,苔薄黄。他又示意为她诊脉,脉象略弦。
“抬头低头痛不痛?”林远志问。
“低头还好,主要是左右转头的时候痛得厉害。”萧宣确认道。
林远志心中已有答案,他清晰地说道:“外感脖子疼痛,抬头低头痛,病在太阳经;左右转头痛,病在少阳经。都痛的话,那就是两经合病。表证虽解,但余邪未清,郁于少阳经脉,导致少阳经气不利,枢机不畅,所以才会脖子扭转疼痛,牵连肩部。膏药大多活血化瘀,并不对症。”
“那该怎么办?”萧宣追问,眼神里带着考校。
“喝小柴胡冲剂就可以。”林远志自信地回答,“柴胡疏解少阳郁滞。喝一两次,让郁结的少阳经气通畅了,脖子自然就松快了。”
萧宣听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和一丝惊讶:“林医生,您果然名不虚传!”
她拍手道,“不瞒您说,我昨天刚好跟我爷爷视频,顺便问了他我这脖子疼的问题。听我描述完症状,说的跟您几乎一模一样!也是让我去喝小柴胡冲剂,而且是不加蔗糖的。他说这是少阳经的问题,小柴胡汤主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一刻,所有的试探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林医生,欢迎您加入杏仁堂!”萧宣站起身,郑重地伸出手。
手续**得出奇地顺利。
林远志提交了毕业证、学位证以及那份来之不易的《省内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萧宣看到那份含金量很高的专长证书时,眼中再次闪过一丝赞赏。
考虑到林远志家离医馆有一段距离,为了方便工作,萧宣主动提出:“林医生,医馆三楼有几间空着的套房,平时是给值班的师傅或者远道而来的医师暂住的,设施齐全。您要是不介意,可以搬过来住,也省去每天奔波之苦。”
林远志想了想,觉得这样确实能更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便点头答应了。
“呃,萧老板,你不用老是用‘您’来称呼我,我实在不太习惯。”
“哦,不好意思,那我改掉称呼。那你也不用叫我萧老板,叫我一声宣姐好了。”
……
一切安排妥当,林远志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妈,我找到工作了。”
“啊?这么快?什么工作?在哪啊?”母亲很惊讶。
“在杏仁堂,坐诊医生。”
“杏仁堂?就老城区那个很有名的中医馆?哎?你不是说最不喜欢那种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的工作吗?”母亲记得他之前的抱怨。
林远志顿了顿,回答道:“试试看吧。就当是积累经验了。”
母亲在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感受到了儿子心态的变化,最终说道:“行,你自己想清楚就好。反正你还年轻,多试试不同的路也好。在杏仁堂那样的大医馆,能学到真东西。”
挂断电话,林远志看着窗外杏仁堂幽静的庭院,深深吸了一口气。
不久,萧宣发来消息,说已经安排妥当,广告也已经打出去了,林远志明天早上就要去上班,希望林远志做好准备。
林远志没想到安排得这么快,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经历过在抗洪抢险医疗队奋战的日子,对接下来即将面临的全新挑战,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抗压能力。
身体的疲惫容易恢复,但精神上的震荡,却需要更长时间去消化。
那十几天高强度的救援经历,成功救治的欣慰、误判病情的教训、面对质疑的压力……种种情绪交织,让他仿佛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淬炼与成长。
第三天下午,他才真正缓过劲来,出门打算买些日常用品。
刚走到楼下,就感觉有些不对劲。
几个平时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看到他时眼神似乎多了些探究和好奇,甚至有人远远地指着他说了几句什么。
他疑惑地走到常去的便利店,老板一看到他,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哎哟!林医生!你回来啦?厉害啊!上电视啦!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给部队首长治病,这可不得了。”
林远志一愣:“上电视?”
“对啊!省台新闻!还有好几个网站推送呢!说你是什么……中医新星!抗洪神医!好多镜头呢!”老板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兴奋地说。
林远志这才反应过来,大概是李晓薇记者他们的报道开始播出了。
他含糊地应了几句,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安。
这种不安很快得到了证实。
等他回到家,打开手机,瞬间被各种信息淹没。
微信里多了几十个好友申请,很多是多年不联系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留言都是“看到新闻了,牛逼啊!”“老同学出息了!”“神医,以后看病就找你了!”。
更让他头皮发麻的是社交媒体。
他曾经注册过,但平时几乎不用的微博留言板,竟然被人扒了出来,下面涌入了大量评论和私信。
本地新闻号转载的抗洪救灾系列报道中,凡是有他镜头的片段,点击量和评论数都异常的高。
一些言辞激烈、充满质疑和敌意的评论并且迅速占据了热门位置:
“又来一个‘中医神医’?呵呵,剧本能不能换换?过去二十年这种戏码我看吐了!”
“坐等打假!又是一个资本包装出来割韭菜的!坐堂、开课、卖药三件套准备上了吧?”
“查过了,刚毕业,执业证才拿到没多久吧?就这经验敢处理急症?摆拍的吧?电视台收了多少钱?”
“提醒大家警惕!这种‘救灾网红医生’最坑人!利用大家的善良和对疾病的恐惧,最后目的都是掏空你的钱包!想想当年的刘洪斌、李炽明!”
“中医就是被这些搞玄学、弄虚作假的骗子给搞臭的!正经中医学院毕业的都在医院老老实实规培呢,谁会跑灾区去‘表演’针灸治病?”
“有没有人组团去广南市‘拜访’一下这位林神医啊?看看他到底几斤几两!”
……
这些评论如同冰水浇头,让林远志瞬间从救灾归来的些许成就感中清醒过来。
他感到一阵莫名的荒谬和深深的无力。他从未想过要成为什么“网红”,更没想过要借此牟利。
他只是在那样的情境下,做了自己认为该做、能做的事而已。
然而,在网络上,他的行为却被赋予了各种阴谋论的解读,成了某些人眼中“招摇撞骗”的证据。
他看着那些充满戾气的文字,甚至有人扬言要人肉他、来“打假”,心里堵得难受,却又不知该如何辩解,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手机,眼不见为净。
这种被误解、被恶意揣测的滋味,比连续熬夜看病还要让人疲惫。
就在他心情低落之时,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打了进来。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您好,请问是林远志林医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清脆而又不失温和的女声。
“我是,您哪位?”
“林医生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广南市杏仁堂的负责人,我叫萧宣。”对方自我介绍道。
林远志心中一动。杏仁堂?
这可是广南市有名的老字号中医馆,历史悠久,口碑素来不错。他听说过,但从未去过。
“萧女士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我看了近期关于西虹市抗洪救灾的系列新闻报道,其中有很多关于您的片段。”萧宣的语气很直接,“您在那种极端条件下运用中医急救和处理疑难杂症的思路与效果,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林远志闻言,心里那根因为网络恶评而紧绷的弦微微一动,但随即又生出警惕——该不会又是想来蹭热度或者有什么其他目的的吧?
他谨慎地回答:“谢谢,那都是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很多地方做得并不完美。”
萧宣似乎听出了他的顾虑,轻笑了一声,语气坦诚:“林医生不必多心。我打电话给您,不是基于新闻炒作的热度,而是我相信我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新闻报道或许有剪辑和侧重,但您面对病人时的专注、辨证时的思路清晰,是演不出来的。那是需要扎实功底和大量实践才能沉淀下来的东西。”
她顿了顿,直接抛出橄榄枝:“我们杏仁堂目前正需要像您这样有想法、有胆识、愿意沉下心来钻研医术的年轻医生。我想正式邀请您来杏仁堂坐堂应诊。我们可以提供底薪加业绩分成的模式,具体待遇我们可以面谈,绝对丰厚,能体现您的价值。不知您是否感兴趣?”
这番话说得诚恳在理,尤其是那句“相信自己的眼光”,让林远志因为网络恶评而有些发冷的心感到了一丝暖意。
他确实需要一份工作,而杏仁堂这样的平台,既能接触大量病例积累经验,又能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中实践所学,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感谢看重。”林远志的语气缓和了许多,“不知道,我能否先去看看环境?”
“当然!随时欢迎!”萧宣爽快地答应,“您看明天上午方便吗?我们详细聊聊。”
第二天上午,林远志如约来到了位于老城区的杏仁堂。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层仿古建筑,黑底金字的匾额,红木门窗,门口挂着药幌子,散发着淡淡的、醇正的药香。
与周围现代化的商铺相比,它像一位沉静的隐士,自有一番气度。
一位穿着素雅旗袍的年轻女子迎了出来,她约莫二十五六岁,长发齐肩,明眸皓齿,气质干练中带着一丝书卷气。
“林医生,欢迎欢迎!比电视上看着更年轻,也更沉稳。”萧宣笑着将他引了进去。
馆内宽敞明亮,一排排古旧的药柜占据了大半空间,抓药师傅手法娴熟。
诊室设在两侧,用屏风隔开,环境清幽。来看病的人不少,但秩序井然。
萧宣将林远志请到二楼一间雅致的会客室,亲手沏了杯茶。
“林医生,不瞒您说,”萧宣坐下后,开门见山,“我们杏仁堂传到我父亲这一代,已经没人学医了。我祖父如今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在老家养老。我只能外请医生来坐堂。这些年,请来的医生流动性很大,要么医术平平留不住病人,要么有点名气就自己开诊所去了,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稳定下来、真正把这里当根基、医术医德都过硬的人选。”
她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传承艰难的无奈:“看到您在救灾中的表现,尤其是那种敢于在危急关头承担责任、又能静心反思纠错的劲头,让我觉得,您或许能帮助我们杏仁堂稳住局面。”
林远志静静地听着,能感受到这位年轻掌柜肩上的压力和诚意。
“不过,”萧宣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丝狡黠又略带歉意的笑容,“林医生,虽然我信得过新闻和我的初步判断,但毕竟事关杏仁堂的声誉和患者的健康,我还是得谨慎一点。您,不会介意吧?我想现场考您一道题。”
林远志闻言,非但没有不快,反而觉得理应如此。他点点头,神色坦然:
“萧掌柜客气了,这是应该的。医道严谨,关乎人命,理应慎重。若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坐堂,那才是对病人不负责任,也会砸了杏仁堂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你考吧。”
萧宣满意地笑了笑,然后轻轻扭了扭自己的脖子,微微蹙眉道:“我前几天不小心感冒了,发烧、头疼、嗓子也不舒服。现在感冒症状基本好了,烧也退了。但就这脖子,左右扭转的时候特别痛,牵扯着肩膀也不舒服,感觉筋绷着似的。贴了膏药,效果不大。您帮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好?”
林远志仔细观察了一下她的动作和气色,然后说道:“麻烦萧掌柜伸舌我看一下。”
舌质偏红,苔薄黄。他又示意为她诊脉,脉象略弦。
“抬头低头痛不痛?”林远志问。
“低头还好,主要是左右转头的时候痛得厉害。”萧宣确认道。
林远志心中已有答案,他清晰地说道:“外感脖子疼痛,抬头低头痛,病在太阳经;左右转头痛,病在少阳经。都痛的话,那就是两经合病。表证虽解,但余邪未清,郁于少阳经脉,导致少阳经气不利,枢机不畅,所以才会脖子扭转疼痛,牵连肩部。膏药大多活血化瘀,并不对症。”
“那该怎么办?”萧宣追问,眼神里带着考校。
“喝小柴胡冲剂就可以。”林远志自信地回答,“柴胡疏解少阳郁滞。喝一两次,让郁结的少阳经气通畅了,脖子自然就松快了。”
萧宣听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和一丝惊讶:“林医生,您果然名不虚传!”
她拍手道,“不瞒您说,我昨天刚好跟我爷爷视频,顺便问了他我这脖子疼的问题。听我描述完症状,说的跟您几乎一模一样!也是让我去喝小柴胡冲剂,而且是不加蔗糖的。他说这是少阳经的问题,小柴胡汤主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一刻,所有的试探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林医生,欢迎您加入杏仁堂!”萧宣站起身,郑重地伸出手。
手续**得出奇地顺利。
林远志提交了毕业证、学位证以及那份来之不易的《省内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萧宣看到那份含金量很高的专长证书时,眼中再次闪过一丝赞赏。
考虑到林远志家离医馆有一段距离,为了方便工作,萧宣主动提出:“林医生,医馆三楼有几间空着的套房,平时是给值班的师傅或者远道而来的医师暂住的,设施齐全。您要是不介意,可以搬过来住,也省去每天奔波之苦。”
林远志想了想,觉得这样确实能更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便点头答应了。
“呃,萧老板,你不用老是用‘您’来称呼我,我实在不太习惯。”
“哦,不好意思,那我改掉称呼。那你也不用叫我萧老板,叫我一声宣姐好了。”
……
一切安排妥当,林远志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妈,我找到工作了。”
“啊?这么快?什么工作?在哪啊?”母亲很惊讶。
“在杏仁堂,坐诊医生。”
“杏仁堂?就老城区那个很有名的中医馆?哎?你不是说最不喜欢那种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的工作吗?”母亲记得他之前的抱怨。
林远志顿了顿,回答道:“试试看吧。就当是积累经验了。”
母亲在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感受到了儿子心态的变化,最终说道:“行,你自己想清楚就好。反正你还年轻,多试试不同的路也好。在杏仁堂那样的大医馆,能学到真东西。”
挂断电话,林远志看着窗外杏仁堂幽静的庭院,深深吸了一口气。
不久,萧宣发来消息,说已经安排妥当,广告也已经打出去了,林远志明天早上就要去上班,希望林远志做好准备。
林远志没想到安排得这么快,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经历过在抗洪抢险医疗队奋战的日子,对接下来即将面临的全新挑战,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抗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