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党争之严重,是出了名的。
特别在天启、崇祯两朝,党同伐异愈发剧烈,达到了不择手段、你死我活的地步。
明面上笑嘻嘻,暗地里使绊子;睁着眼睛风闻奏事,闭着眼睛胡乱诬陷;
乃至刺杀、下毒、假传圣旨等下作手段,亦屡见不鲜,令人瞠目咋舌,叹为观止。
整个朝堂就像一个漩涡,将所有官员几乎都卷了进去。
周党、温党、浙党、楚党、东林党、西学党,还有阉党余孽,都是一样的。
为了打倒政敌,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权势,置江山社稷,天下万民于不顾。
后世有人说,明亡于党争,并非空穴来风。
陈子履早就想过,抵京之后,该如何自处。
沙贝陈家与香山何家是世交,陈子壮在广州的宅邸,与何吾驺就在一条街上,往来非常密切。
而何吾驺是文震孟的铁杆盟友,被认为是东林党领袖之一。
所以他陈子履与东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视作东林党的外围。
按理来说,就算不替东林冲锋陷阵,也该借张溥之力,向占据首辅之位的周延儒靠拢——相比起温体仁,周延儒和东林党更亲密一些。
然而陈子履知道,未来的几年里,周党和东林党是斗不过温党的。
温体仁那个老阴逼,出手既狠又毒,一旦被他惦记上,几条命都不够死的。
投靠温党也不行。
且不说叛徒最令人不耻,挤不进温党核心,单说温体仁正事不干,专务党争的作风,就不值得追随。
温党里的谢升、薛国观、唐世济,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
投身其中,受这些人摆布,只能当一条咬人的恶犬而已,前途并不乐观。
当温体仁倒台,党羽遭到清算,**生命也就结束了。
陈子履见过张溥、徐光启之后,又苦苦思索了几次,终于找到一条比较安全的路线。
那便是游离于党争之外,在孙承宗的庇护下做事。
一来,孙承宗是座师的座师,向自家宗师靠拢,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也不能说什么;
二来,孙承宗为人还算厚道,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三来,孙承宗是东林党里的一朵奇葩。两朝帝师,辈分足够高,偏偏行事圆滑,懂得明哲保身;
追随这个不爱咬人的东林党,不容易四面树敌。
就算孙承宗哪天倒台,他的徒子徒孙们,也不会遭到各方清算。
当然,一直不倒台,是最妙的。
陈子履见孙承宗有点茫然,进一步解释起来:
“现下将士们最担心的,是陛下龙颜大怒,追究战败之责。子履官卑言轻,就算赶到锦州,又怎能令他们安心呢。
老宗师德高望重,命将士们戴罪立功,将士们一定会听从的。到时人人用命,说不定能反败为胜。”
“戴罪立功……反败为胜!”
孙承宗喃喃自语了两句,脸色再次苦涩:“子履啊,你第一次来辽东,不知道鞑子之战力,不是南蛮瑶匪能比的。反败为胜,谈何容易。你到了锦州,切莫冒进。”
“老宗师放心,学生并非莽撞之人。学生不求大胜,只求找回尾彩,激励人心……”
陈子履用尽量委婉的说辞,讲起自己的计划。
第一步,当然要收拾人心,力保锦州不失。
第二步,熬到鞑子疲惫粮尽,归心似箭之时,再找机会袭扰其后路,追击一番。
大胜不好打,斩杀几个,十几真鞑,总能做得到吧。
然后再包装成一场大捷,向上面交差。
现下关外人心惶惶,山东乱成一团,正需要一场胜利激励士气。
和崇祯打过招呼了,勘验军功的时候,不会太过较真。
只要锦州不失,关外的文臣、武将、太监便可将功折罪,抵消大凌河战败的罪责——至少抵消一部分。
孙承宗听得目瞪口呆。
把冒认军功说得如此大义凛然,还提前向皇帝报备,可真够绝的。
第一个心思,便是陈子履有当大奸臣的潜质。
仔细盘算过后,又渐渐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计策。
要知道,大凌河战役一败涂地,关外精兵十去其七,可以说就剩一个架子了。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力保住锦州不失,避免鞑子长驱直入,兵临宁远、山海关。
简而言之,锦州不失,就等于及时止损,无疑大功一件。
只是龟缩守城,说起来不够好听,堵不住言官的嘴。
需要一场“大捷”来代替罢了……
陈子履见对方还在犹豫,又讲起耿仲明走私通敌的事。
直言登州内忧外患,已然十分危急,必须抽调大队兵马去平叛。
假若锦州失守,关内兵马必须齐聚山海关御敌,到时,朝廷又该调谁去山东呢?
孙承宗听得勃然大怒,恨恨骂道:“我早知耿仲明狼子野心,屡次劝告孙元化,不要用他。这回坏事,坏事了。”
陈子履道:“为今之计,唯有上下一心,力保锦州。手段不太光彩,也顾不得了。”
“你的意思,老夫明白。”
孙承宗背着手来回踱步,反复盘算利弊,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守住锦州即可,出击就不必了,太冒险了呀!倘若再败一场,你这小命,可就不保了。”
陈子履哪里肯放弃,再次起身跪地,大声道:“国事如此艰难,学生不敢惜身。学生视恩师如泰山,亦视太老师如北斗,假若身死锦州,敢请太老师在朝堂上,为学生分说一二,不牵连学生的族人。”
孙承宗大吃一惊:“你竟有死志?”
陈子履道:“不瞒太老师,把握只有六成,勉力一搏而已。”
“六成……六成!!”
孙承宗早就左右摇摆,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抚掌长叹:“你如此坦白,视吾如北斗的话,我信了。既然弟子要上阵,恩师如何能袖手旁观?我拟手书一道,再给一营精兵,你一起带去锦州。”
“还有一营精兵?”
陈子履喜道:“敢问是那位将军?”
“昌平的左良玉。”
特别在天启、崇祯两朝,党同伐异愈发剧烈,达到了不择手段、你死我活的地步。
明面上笑嘻嘻,暗地里使绊子;睁着眼睛风闻奏事,闭着眼睛胡乱诬陷;
乃至刺杀、下毒、假传圣旨等下作手段,亦屡见不鲜,令人瞠目咋舌,叹为观止。
整个朝堂就像一个漩涡,将所有官员几乎都卷了进去。
周党、温党、浙党、楚党、东林党、西学党,还有阉党余孽,都是一样的。
为了打倒政敌,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权势,置江山社稷,天下万民于不顾。
后世有人说,明亡于党争,并非空穴来风。
陈子履早就想过,抵京之后,该如何自处。
沙贝陈家与香山何家是世交,陈子壮在广州的宅邸,与何吾驺就在一条街上,往来非常密切。
而何吾驺是文震孟的铁杆盟友,被认为是东林党领袖之一。
所以他陈子履与东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视作东林党的外围。
按理来说,就算不替东林冲锋陷阵,也该借张溥之力,向占据首辅之位的周延儒靠拢——相比起温体仁,周延儒和东林党更亲密一些。
然而陈子履知道,未来的几年里,周党和东林党是斗不过温党的。
温体仁那个老阴逼,出手既狠又毒,一旦被他惦记上,几条命都不够死的。
投靠温党也不行。
且不说叛徒最令人不耻,挤不进温党核心,单说温体仁正事不干,专务党争的作风,就不值得追随。
温党里的谢升、薛国观、唐世济,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无耻。
投身其中,受这些人摆布,只能当一条咬人的恶犬而已,前途并不乐观。
当温体仁倒台,党羽遭到清算,**生命也就结束了。
陈子履见过张溥、徐光启之后,又苦苦思索了几次,终于找到一条比较安全的路线。
那便是游离于党争之外,在孙承宗的庇护下做事。
一来,孙承宗是座师的座师,向自家宗师靠拢,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也不能说什么;
二来,孙承宗为人还算厚道,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三来,孙承宗是东林党里的一朵奇葩。两朝帝师,辈分足够高,偏偏行事圆滑,懂得明哲保身;
追随这个不爱咬人的东林党,不容易四面树敌。
就算孙承宗哪天倒台,他的徒子徒孙们,也不会遭到各方清算。
当然,一直不倒台,是最妙的。
陈子履见孙承宗有点茫然,进一步解释起来:
“现下将士们最担心的,是陛下龙颜大怒,追究战败之责。子履官卑言轻,就算赶到锦州,又怎能令他们安心呢。
老宗师德高望重,命将士们戴罪立功,将士们一定会听从的。到时人人用命,说不定能反败为胜。”
“戴罪立功……反败为胜!”
孙承宗喃喃自语了两句,脸色再次苦涩:“子履啊,你第一次来辽东,不知道鞑子之战力,不是南蛮瑶匪能比的。反败为胜,谈何容易。你到了锦州,切莫冒进。”
“老宗师放心,学生并非莽撞之人。学生不求大胜,只求找回尾彩,激励人心……”
陈子履用尽量委婉的说辞,讲起自己的计划。
第一步,当然要收拾人心,力保锦州不失。
第二步,熬到鞑子疲惫粮尽,归心似箭之时,再找机会袭扰其后路,追击一番。
大胜不好打,斩杀几个,十几真鞑,总能做得到吧。
然后再包装成一场大捷,向上面交差。
现下关外人心惶惶,山东乱成一团,正需要一场胜利激励士气。
和崇祯打过招呼了,勘验军功的时候,不会太过较真。
只要锦州不失,关外的文臣、武将、太监便可将功折罪,抵消大凌河战败的罪责——至少抵消一部分。
孙承宗听得目瞪口呆。
把冒认军功说得如此大义凛然,还提前向皇帝报备,可真够绝的。
第一个心思,便是陈子履有当大奸臣的潜质。
仔细盘算过后,又渐渐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计策。
要知道,大凌河战役一败涂地,关外精兵十去其七,可以说就剩一个架子了。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力保住锦州不失,避免鞑子长驱直入,兵临宁远、山海关。
简而言之,锦州不失,就等于及时止损,无疑大功一件。
只是龟缩守城,说起来不够好听,堵不住言官的嘴。
需要一场“大捷”来代替罢了……
陈子履见对方还在犹豫,又讲起耿仲明走私通敌的事。
直言登州内忧外患,已然十分危急,必须抽调大队兵马去平叛。
假若锦州失守,关内兵马必须齐聚山海关御敌,到时,朝廷又该调谁去山东呢?
孙承宗听得勃然大怒,恨恨骂道:“我早知耿仲明狼子野心,屡次劝告孙元化,不要用他。这回坏事,坏事了。”
陈子履道:“为今之计,唯有上下一心,力保锦州。手段不太光彩,也顾不得了。”
“你的意思,老夫明白。”
孙承宗背着手来回踱步,反复盘算利弊,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思索良久,还是摇了摇头:“守住锦州即可,出击就不必了,太冒险了呀!倘若再败一场,你这小命,可就不保了。”
陈子履哪里肯放弃,再次起身跪地,大声道:“国事如此艰难,学生不敢惜身。学生视恩师如泰山,亦视太老师如北斗,假若身死锦州,敢请太老师在朝堂上,为学生分说一二,不牵连学生的族人。”
孙承宗大吃一惊:“你竟有死志?”
陈子履道:“不瞒太老师,把握只有六成,勉力一搏而已。”
“六成……六成!!”
孙承宗早就左右摇摆,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抚掌长叹:“你如此坦白,视吾如北斗的话,我信了。既然弟子要上阵,恩师如何能袖手旁观?我拟手书一道,再给一营精兵,你一起带去锦州。”
“还有一营精兵?”
陈子履喜道:“敢问是那位将军?”
“昌平的左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