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能赖账。非但不能赖账,还要发存积引,加强信用。”
“这是何解?”毕自严越来越迷茫,“老朽是越来越糊涂了。”
“陈兄有所不知……”
倪元璐知道陈子履没在盐运司呆过,以为不通盐政,于是好意提醒:
盐引分为两种,一种叫存积引,一种叫常股引。
别看存积引带“存”字,实则优先支取,非常抢手。
反倒是常股引,受限于四大盐运司的产出,往往要排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使用。
在扬州的“引市”,存积引价格居高不下,往往是常股引的两三倍。
比方说常股引0.8两,存积引则可以卖到1.5两,甚至更高。
其实也很好理解,盐运司也不想盐引变成废纸,肯定优先解决“存积”问题。
陈子履有AI辅助,哪会不知其中奥秘,提出增发存积引,正是因为更值钱。
其一,100万道存积引,换150万两军费,刚刚好;
其二,几乎所有盐商都认,信用非常良好。
商人拿到盐引之后,如果确保能提盐,就不会一窝蜂去提。
看似增发100万引,实则不需要兑现那么多,第一年大概一半就够了。
因为盐提多了,一时半会卖不出去,反倒因为库存过多,压低了盐价,导致亏本。
毕自严、倪元璐都被说得晕头转向。
他们顺着思路慢慢想,终于理解了两三成。
意思是如果盐引一直握在商人手里,或者流来流去,就不会造成挤提。
换句话说,那些暂时不提的盐引,就是朝廷写给商人的借据,即“借钱打仗”。
陈子履连连点头,称二人理解得不错。
现下盐运司一半兑现常股引,一般兑现存积引,大约是五五开。
盐商拿“皮岛存积引”去提盐,只需把常股引挪到明年就行,应付得过来。
总而言之,以四大盐运司现有的产量,即可保证存积引的信用,无须惊慌。
毕自严还在沉思,倪元璐却很快发现漏洞。
倪元璐道:“如此手持常股引的盐商,怨气就大了。若影响明年开中,九边恐怕无粮可吃。总不能九边也给存积引吧。”
陈子履道:“谁说不能呢。盐引本来就该应提尽提,所谓常股引,实无必要。”
倪元璐道:“那明年又哪来的盐呢?要知道,每年发出去的盐引,都比盐运司所产要多。”
“有一年准备,我们可以增产呀。”
“谈何容易,倘若能轻易增产,盐引如何会淤积?”
陈子履不以为然道:“盐不就是海水煮出来的吗?莱芜、佛山多卖些铁锅,煮就是了。四大盐运司煮不过来,还有广东、海北、辽南、高丽呢。运回扬州加官封,不就是淮盐了吗?”
倪元璐再次傻眼。
从别的地方运盐到两淮、长芦封包,涉及到了盐政的根本——产地、行销地的严格限制。
动静之大,无异于一场盐政大地震。影响之深远,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看出来的。
特别高丽盐,竟浮海运到大明来卖,简直匪夷所思。
陈子履却很不以为然。
盐又没有姓氏,哪里产的还不是一样吃。
高丽三面沿海,向有煮盐的传统,早前后金还没夺取辽南,就从高丽买盐吃。
既然后金可以买,大明为什么不可以买?朝廷收了税,盐运司打上官封,就是官盐。
哦,不对。
陈子履一拍大腿,猛然想到一点——这是挽高丽于将倾,军费凭什么让大明老百姓负担?
那大明不成冤大头了吗?
该由高丽自己出呀。
当然了,高丽穷成那个鬼样子,想来没钱可付。那就发动百姓多伐木,多挖参,多煮盐好了。
一引200斤,100万引就是……
不算了,反正他们慢慢熬好,一年不够熬十年,正好解决大明盐引淤积的问题。
反正还完200万军费,还有每年三成利息就行。
陈子履掰着手指算了起来,大明出口铁锅赚一份钱,进口食盐转手倒卖,又赚一份钱。
一来一去赚两份钱。
另外,若按每年三成算利息,十年就是三倍本金,净赚600万两。
说到酣畅处,又提出一个战略问题:
倘若打赢高丽之战,就可以乘着胜势,伺机攻略金、复、海、盖四卫,把辽南的盐场夺回来。
那些可是大明的盐场,划拨长芦盐运司管辖,很合理吧。
后金没了高丽盐,再丢失辽南盐场,就几乎没盐可吃了。
用这个方法平辽,可比发兵辽、沈可行多了。
“竟……竟可以这样?”
倪元璐有点难以置信,这么算起来,打这一仗非但不亏,反而赚大发了?
用食盐来卡后金,真的可以?
“自然可以。哪怕不能夺回来,也要派兵袭扰,让鞑子不能好好熬煮。”
仗还没开始打,陈子履不敢谈必胜,语气有点保守。
不过对于这一仗能赚钱,却是信心满满:“高丽国土那么大,人丁数百万,怎么也值几千万两吧。只要能打赢,一定可以回本。毕老,您说呢?”
毕自严默然无语。
因为这条计策牵涉之深远,远超之前的预估。
不想个两三个月,实难参透得失。
可正如使团所说,高丽危在旦夕,两三天尚嫌太久,哪里等得了两三个月。
“100万引实在太多了,如果只增发10万引,且下不为例,本部尚且可以应付。”
“10万引不够。”
“那就15万?”
“太少了。皮岛太远了,得2引换1石粮。100万引换50万石粮,不能再少了。”
“3万人,半年怎么可能吃掉50万石?20万石就够了。”
“……”
-----------------
尽管毕自严一直没有松口,陈子履却感觉思路又开阔了许多。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果然要多和别人商议,才能找到好法子。
从毕府出来,他立即差人把崔鸣吉叫来,谈起出兵费用的事。
崔鸣吉喜道:“陛下答应出兵了?”
“本抚还没和陛下提。不过你得算算,高丽能出多少军费。高丽出得越多,本抚在御前就越有底气。上次打倭寇,大明裤衩子都亏没了,这次可不行了。”
“这是何解?”毕自严越来越迷茫,“老朽是越来越糊涂了。”
“陈兄有所不知……”
倪元璐知道陈子履没在盐运司呆过,以为不通盐政,于是好意提醒:
盐引分为两种,一种叫存积引,一种叫常股引。
别看存积引带“存”字,实则优先支取,非常抢手。
反倒是常股引,受限于四大盐运司的产出,往往要排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使用。
在扬州的“引市”,存积引价格居高不下,往往是常股引的两三倍。
比方说常股引0.8两,存积引则可以卖到1.5两,甚至更高。
其实也很好理解,盐运司也不想盐引变成废纸,肯定优先解决“存积”问题。
陈子履有AI辅助,哪会不知其中奥秘,提出增发存积引,正是因为更值钱。
其一,100万道存积引,换150万两军费,刚刚好;
其二,几乎所有盐商都认,信用非常良好。
商人拿到盐引之后,如果确保能提盐,就不会一窝蜂去提。
看似增发100万引,实则不需要兑现那么多,第一年大概一半就够了。
因为盐提多了,一时半会卖不出去,反倒因为库存过多,压低了盐价,导致亏本。
毕自严、倪元璐都被说得晕头转向。
他们顺着思路慢慢想,终于理解了两三成。
意思是如果盐引一直握在商人手里,或者流来流去,就不会造成挤提。
换句话说,那些暂时不提的盐引,就是朝廷写给商人的借据,即“借钱打仗”。
陈子履连连点头,称二人理解得不错。
现下盐运司一半兑现常股引,一般兑现存积引,大约是五五开。
盐商拿“皮岛存积引”去提盐,只需把常股引挪到明年就行,应付得过来。
总而言之,以四大盐运司现有的产量,即可保证存积引的信用,无须惊慌。
毕自严还在沉思,倪元璐却很快发现漏洞。
倪元璐道:“如此手持常股引的盐商,怨气就大了。若影响明年开中,九边恐怕无粮可吃。总不能九边也给存积引吧。”
陈子履道:“谁说不能呢。盐引本来就该应提尽提,所谓常股引,实无必要。”
倪元璐道:“那明年又哪来的盐呢?要知道,每年发出去的盐引,都比盐运司所产要多。”
“有一年准备,我们可以增产呀。”
“谈何容易,倘若能轻易增产,盐引如何会淤积?”
陈子履不以为然道:“盐不就是海水煮出来的吗?莱芜、佛山多卖些铁锅,煮就是了。四大盐运司煮不过来,还有广东、海北、辽南、高丽呢。运回扬州加官封,不就是淮盐了吗?”
倪元璐再次傻眼。
从别的地方运盐到两淮、长芦封包,涉及到了盐政的根本——产地、行销地的严格限制。
动静之大,无异于一场盐政大地震。影响之深远,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看出来的。
特别高丽盐,竟浮海运到大明来卖,简直匪夷所思。
陈子履却很不以为然。
盐又没有姓氏,哪里产的还不是一样吃。
高丽三面沿海,向有煮盐的传统,早前后金还没夺取辽南,就从高丽买盐吃。
既然后金可以买,大明为什么不可以买?朝廷收了税,盐运司打上官封,就是官盐。
哦,不对。
陈子履一拍大腿,猛然想到一点——这是挽高丽于将倾,军费凭什么让大明老百姓负担?
那大明不成冤大头了吗?
该由高丽自己出呀。
当然了,高丽穷成那个鬼样子,想来没钱可付。那就发动百姓多伐木,多挖参,多煮盐好了。
一引200斤,100万引就是……
不算了,反正他们慢慢熬好,一年不够熬十年,正好解决大明盐引淤积的问题。
反正还完200万军费,还有每年三成利息就行。
陈子履掰着手指算了起来,大明出口铁锅赚一份钱,进口食盐转手倒卖,又赚一份钱。
一来一去赚两份钱。
另外,若按每年三成算利息,十年就是三倍本金,净赚600万两。
说到酣畅处,又提出一个战略问题:
倘若打赢高丽之战,就可以乘着胜势,伺机攻略金、复、海、盖四卫,把辽南的盐场夺回来。
那些可是大明的盐场,划拨长芦盐运司管辖,很合理吧。
后金没了高丽盐,再丢失辽南盐场,就几乎没盐可吃了。
用这个方法平辽,可比发兵辽、沈可行多了。
“竟……竟可以这样?”
倪元璐有点难以置信,这么算起来,打这一仗非但不亏,反而赚大发了?
用食盐来卡后金,真的可以?
“自然可以。哪怕不能夺回来,也要派兵袭扰,让鞑子不能好好熬煮。”
仗还没开始打,陈子履不敢谈必胜,语气有点保守。
不过对于这一仗能赚钱,却是信心满满:“高丽国土那么大,人丁数百万,怎么也值几千万两吧。只要能打赢,一定可以回本。毕老,您说呢?”
毕自严默然无语。
因为这条计策牵涉之深远,远超之前的预估。
不想个两三个月,实难参透得失。
可正如使团所说,高丽危在旦夕,两三天尚嫌太久,哪里等得了两三个月。
“100万引实在太多了,如果只增发10万引,且下不为例,本部尚且可以应付。”
“10万引不够。”
“那就15万?”
“太少了。皮岛太远了,得2引换1石粮。100万引换50万石粮,不能再少了。”
“3万人,半年怎么可能吃掉50万石?20万石就够了。”
“……”
-----------------
尽管毕自严一直没有松口,陈子履却感觉思路又开阔了许多。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果然要多和别人商议,才能找到好法子。
从毕府出来,他立即差人把崔鸣吉叫来,谈起出兵费用的事。
崔鸣吉喜道:“陛下答应出兵了?”
“本抚还没和陛下提。不过你得算算,高丽能出多少军费。高丽出得越多,本抚在御前就越有底气。上次打倭寇,大明裤衩子都亏没了,这次可不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