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清眼眸倏然一亮,手中的油纸包险些脱手,他急趋两步,却又在距张任之三尺处猛然驻足,整了整衣冠,深深一揖:“晚生斗胆,您莫非就是江陵张任之张词丈?”
他素来沉稳,宋英何时见过他这般模样,惊讶不已,只见他的声音都带着几分朝圣般的虔诚:“十一岁入泮,十五岁登桂榜,二十二岁便高中二甲第九!
《题竹》'凤毛丛劲节'之句,晚生临摹百遍仍不得其神,究竟要怎样的胸襟,才能写出这般擎天架海的气魄?”
宋英瞪大了眼睛,她听到了什么?
十一岁中秀才!
这……还是人吗?!
她十一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哦,刚拜师开始学医。
本以为袁清十五岁中秀才,已是十分厉害了,没想到一山还比一山高啊!
“小友过誉了,”张任之神色没多大变化,声音清越,带着几分疏离,“不过是些少年文字,不值一提。”
宋英瞄了眼他,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总觉说到‘少年文字’四字时,这位神童出身的张编撰语气里有一些些寂寥。
骤然见到仰慕已久之人,袁清胸中有千言万语翻涌,恨不能将这些年临摹的诗文、揣摩的策论一一请教,感受到张任之的疏离与倦意,只能将满腹热忱生生压下。
“词丈早些安歇,晚生便不打扰了。”
张任之点点头,没有多说。
宋英便也告了辞,与袁清一起去厨房。
这个时辰,厨房里自然是没有人,见此宋英忙好奇地问:“他真十一岁就中了秀才?”
袁清一边加水生火一边道:“还不止呢,他还差一点就成为十二岁的举人。当初时任湖广乡试考官的巡抚顾朋兴,认为他非池中之物,担心他少年成名误入歧途,故意不录取他。
三年后,他十五岁再赴乡试,顾朋兴亲自取中,又赠予他玉带,勉励他为国器,在士林里传为一段美谈。”
“这么厉害?”宋英越发吃惊,“十五六岁的秀才举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竟然还有十一二岁的!这天赋,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呀!”
袁清瞥了眼她,“这话你在我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在林师兄面前说,我怕他捶你。”
宋英乐了,笑呵呵道:“我这点医术天赋,只能说是比普通人好一些,与这种十一二岁中秀才举人的天赋没法比,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在娘胎里就开始读书了。”
袁清也是莞尔,“东坡居士有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
宋英:“……”
文人就爱夸张。
袁清对这张任之十分崇敬,说起他来滔滔不绝,宋英于是了解到,张编撰名允执,任之是他的字,自小就有神童之称……
这时,炉子上的小铜锅突然“咕嘟咕嘟”沸腾起来,翻腾的水汽在月光下蒸腾成一片白雾。
袁清拿来小馄饨,一个个下进锅里,小小的馄饨在滚水里打着转儿,像一尾尾银鱼游弋。
宋英蓦然想到中午锅里银鱼羹翻滚的情形,转而说起毒鱼羹,“真是庆幸,我们俩今儿也差点中毒。”
袁清也是心有余悸,作为船上唯一的大夫,若宋英也中了毒,即便及时自救,告知张家人解毒法子,也可能因为后续不能及时兼顾脉象情形,导致张太太流产。
他蹙着眉,“说到这一点,倒是奇怪了,船上的厨娘随着漕船走南闯北多年,不应该不知道河豚卵巢与肝脏有毒,怎么会误掺入其中呢?”
宋英望了眼外面,压低声音道:“我觉得这不像是误掺入的,煮的是银鱼羹,又不是河豚羹,莫非是厨娘与张编撰夫妇有仇?”
此时此刻,船上一间宽敞的舱房内,张任之坐在椅子上,神色冷冷。
下方跪着的厨娘一个劲儿喊冤:“大人,毒不是民妇下的,就是给民妇一百个胆子,民妇也不敢做这事呀!
银鱼羹是做给贵人们吃的,民妇处理得很仔细,任何内脏都没有放,更何况是河豚的鱼蛋!
这玩意儿是剧毒之物,民妇每每料理,都不敢在厨房里,唯恐沾染到其他锅碗瓢盆上没注意……”
“今日哪些人进过厨房?”张任之问道。
声音虽冷,却让厨娘险些落下泪来,这意味着这位大人不觉得是她,怀疑另有其人。
她忙细细回想一番,“早间你们上船后,楚把总曾来交代后,饭食要多上心,做得精致些;贵府的几个婆子来要水打扫舱房;贵府的一个丫鬟说尊夫人午饭要吃银鱼羹……中间又来催了几次;宋姑娘与袁相公……”
翌日早上,宋英去为张太太请脉时,发现贴身伺候的珠儿没在屋内,她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她去忙别的事了,可后面一连几天,也没有看见她,这才慢慢品过味来。
没有意外的话,张太太这次中毒有珠儿的手笔,她虽然很好奇,但也不好随意探究。
因着救命之恩,好转的张太太对她十分感激,又同住女舱,来往渐渐多了,两人也算投契。
张太太娘家姓俞,闺名令纨,取自南朝谢朓的《咏竹》但恨凌霜筠,凋伤负令纨。
俞令纨人如其名,言谈间总带着几分江南水乡的温婉,她虽出身书香门第,却无半点骄矜之气。
宋英与她常在舱内对坐,一个研读医书,一个飞针走线,时间久了,关系越发亲近。
俞令纨渐渐向宋英吐露心事,倾诉其烦恼,俞家与张家是世交,二人指腹为婚,婚后夫妻恩爱。
又因与丈夫在京中单住,没有婆媳妯娌矛盾,日子再舒心不过,不想自己身边的丫鬟却是有了异心。
大户人家,主母有孕时,有安排妾室服侍夫君的规矩,珠儿这丫鬟一直心系张任之,俞令纨怀孕后便一直盼着能开脸。
俞令纨查出有身孕后,曾试探着提起给丫鬟开脸一事,被张任之否了。
她本就不是真心要为他选通房,不过是碍着规矩不得不提,如今被夫君否决,便顺势将此事搁下。
袁清眼眸倏然一亮,手中的油纸包险些脱手,他急趋两步,却又在距张任之三尺处猛然驻足,整了整衣冠,深深一揖:“晚生斗胆,您莫非就是江陵张任之张词丈?”
他素来沉稳,宋英何时见过他这般模样,惊讶不已,只见他的声音都带着几分朝圣般的虔诚:“十一岁入泮,十五岁登桂榜,二十二岁便高中二甲第九!
《题竹》'凤毛丛劲节'之句,晚生临摹百遍仍不得其神,究竟要怎样的胸襟,才能写出这般擎天架海的气魄?”
宋英瞪大了眼睛,她听到了什么?
十一岁中秀才!
这……还是人吗?!
她十一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哦,刚拜师开始学医。
本以为袁清十五岁中秀才,已是十分厉害了,没想到一山还比一山高啊!
“小友过誉了,”张任之神色没多大变化,声音清越,带着几分疏离,“不过是些少年文字,不值一提。”
宋英瞄了眼他,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总觉说到‘少年文字’四字时,这位神童出身的张编撰语气里有一些些寂寥。
骤然见到仰慕已久之人,袁清胸中有千言万语翻涌,恨不能将这些年临摹的诗文、揣摩的策论一一请教,感受到张任之的疏离与倦意,只能将满腹热忱生生压下。
“词丈早些安歇,晚生便不打扰了。”
张任之点点头,没有多说。
宋英便也告了辞,与袁清一起去厨房。
这个时辰,厨房里自然是没有人,见此宋英忙好奇地问:“他真十一岁就中了秀才?”
袁清一边加水生火一边道:“还不止呢,他还差一点就成为十二岁的举人。当初时任湖广乡试考官的巡抚顾朋兴,认为他非池中之物,担心他少年成名误入歧途,故意不录取他。
三年后,他十五岁再赴乡试,顾朋兴亲自取中,又赠予他玉带,勉励他为国器,在士林里传为一段美谈。”
“这么厉害?”宋英越发吃惊,“十五六岁的秀才举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竟然还有十一二岁的!这天赋,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呀!”
袁清瞥了眼她,“这话你在我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在林师兄面前说,我怕他捶你。”
宋英乐了,笑呵呵道:“我这点医术天赋,只能说是比普通人好一些,与这种十一二岁中秀才举人的天赋没法比,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在娘胎里就开始读书了。”
袁清也是莞尔,“东坡居士有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
宋英:“……”
文人就爱夸张。
袁清对这张任之十分崇敬,说起他来滔滔不绝,宋英于是了解到,张编撰名允执,任之是他的字,自小就有神童之称……
这时,炉子上的小铜锅突然“咕嘟咕嘟”沸腾起来,翻腾的水汽在月光下蒸腾成一片白雾。
袁清拿来小馄饨,一个个下进锅里,小小的馄饨在滚水里打着转儿,像一尾尾银鱼游弋。
宋英蓦然想到中午锅里银鱼羹翻滚的情形,转而说起毒鱼羹,“真是庆幸,我们俩今儿也差点中毒。”
袁清也是心有余悸,作为船上唯一的大夫,若宋英也中了毒,即便及时自救,告知张家人解毒法子,也可能因为后续不能及时兼顾脉象情形,导致张太太流产。
他蹙着眉,“说到这一点,倒是奇怪了,船上的厨娘随着漕船走南闯北多年,不应该不知道河豚卵巢与肝脏有毒,怎么会误掺入其中呢?”
宋英望了眼外面,压低声音道:“我觉得这不像是误掺入的,煮的是银鱼羹,又不是河豚羹,莫非是厨娘与张编撰夫妇有仇?”
此时此刻,船上一间宽敞的舱房内,张任之坐在椅子上,神色冷冷。
下方跪着的厨娘一个劲儿喊冤:“大人,毒不是民妇下的,就是给民妇一百个胆子,民妇也不敢做这事呀!
银鱼羹是做给贵人们吃的,民妇处理得很仔细,任何内脏都没有放,更何况是河豚的鱼蛋!
这玩意儿是剧毒之物,民妇每每料理,都不敢在厨房里,唯恐沾染到其他锅碗瓢盆上没注意……”
“今日哪些人进过厨房?”张任之问道。
声音虽冷,却让厨娘险些落下泪来,这意味着这位大人不觉得是她,怀疑另有其人。
她忙细细回想一番,“早间你们上船后,楚把总曾来交代后,饭食要多上心,做得精致些;贵府的几个婆子来要水打扫舱房;贵府的一个丫鬟说尊夫人午饭要吃银鱼羹……中间又来催了几次;宋姑娘与袁相公……”
翌日早上,宋英去为张太太请脉时,发现贴身伺候的珠儿没在屋内,她起初并未在意,只当是她去忙别的事了,可后面一连几天,也没有看见她,这才慢慢品过味来。
没有意外的话,张太太这次中毒有珠儿的手笔,她虽然很好奇,但也不好随意探究。
因着救命之恩,好转的张太太对她十分感激,又同住女舱,来往渐渐多了,两人也算投契。
张太太娘家姓俞,闺名令纨,取自南朝谢朓的《咏竹》但恨凌霜筠,凋伤负令纨。
俞令纨人如其名,言谈间总带着几分江南水乡的温婉,她虽出身书香门第,却无半点骄矜之气。
宋英与她常在舱内对坐,一个研读医书,一个飞针走线,时间久了,关系越发亲近。
俞令纨渐渐向宋英吐露心事,倾诉其烦恼,俞家与张家是世交,二人指腹为婚,婚后夫妻恩爱。
又因与丈夫在京中单住,没有婆媳妯娌矛盾,日子再舒心不过,不想自己身边的丫鬟却是有了异心。
大户人家,主母有孕时,有安排妾室服侍夫君的规矩,珠儿这丫鬟一直心系张任之,俞令纨怀孕后便一直盼着能开脸。
俞令纨查出有身孕后,曾试探着提起给丫鬟开脸一事,被张任之否了。
她本就不是真心要为他选通房,不过是碍着规矩不得不提,如今被夫君否决,便顺势将此事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