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朝堂终于稳定下来。
不过棘手的文武矛盾,还是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压制下来。
没有任何意外,景国良和李原成为了大虞朝,新一届内阁的首辅和次辅。
这是大朝会上,百官公推出来的结果,连竞争对手都没有。
文官集团妥协速度之快,超出了各方的预料。
以往那些喜欢死谏,博取名望的言官们,这一次也闭上了嘴。
另外三名阁臣,两人出自北方,一人出自浙党。
作为朝中最大派系的清流党,在这轮竞争中,直接出了局。
六部之中,他们倒是拿到了三个席位,但依旧难掩其颓势。
并非清流实力不强,主要是内部派系倾轧严重。
大家都想推自己人上位,分散了**力量,以至于在入阁之争中败北。
最令清流党人无法接受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外戚担任左都御史。
在文官的**鄙视链中,靠裙带关系起来的外戚,比勋贵都要差一个量级。
可惜反对没用,舞阳侯的死,永宁帝需要给太后一个交代,必须给出一个实权岗位。
阁臣中勋贵占了两席,再添一名外戚进去,那么内阁就被勋贵外戚联盟给彻底掌控了。
六部尚书,同样权责重大,永宁帝不敢轻易送出去。
再往下就到了左都御史,这个岗位掌管都察院和御史台,妥妥的位高权重。
可惜随着时间的发展,监察百官的都察院,遗忘了最初的权责,沦为了清流手中的党争工具。
平常时期不是弹劾人,就是在骂皇帝,搞得永宁帝头大。
趁着朝堂大洗牌的机会,果断选择往里面掺沙子。
不光左都御史是外戚,右都御史还是勋贵。
摆明就是想借助勋贵外戚的力量,约束言官们的行为。
管不住也没关系,反正情况不会比现在更糟。
说重要,那是他们拥有捕风捉影的弹劾权,在党争中意义重大。
说不重要,这就一嘴炮衙门。
不是在喷人,就是在找人喷的路上。
就算关闭掉,也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参考以往党争的惯例,多了两个外人进来,言官们会优先把火力对准这两个外来者。
除了清流党人外,还没人能坐稳左右都御史的位置。
“诸位爱卿,山东发来急报,中原叛军有东进之势,大家可有对策?”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新朝新气象。
朝堂上大换血之后,处理政务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辅和次辅都不喜欢磨蹭,百官上行下效,连带着各级衙门的办事效率都被动提高。
最擅长推诿磨蹭的清流党,因为在**斗争中失利,此时正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山东刚刚遭遇兵祸,此时叛军东进,势必对当地的民生造成毁灭性打击。
为今之计,当速派一统兵大将,率领部队过去增援。
同时调动江南、湖广、陕西、山西之兵,进入中原地区平叛。”
兵部尚书罗文博率先给出了方案。
中规中矩,没有惊艳的地方,也挑不出来大毛病。
这种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一直都是文官们的最爱,唯一缺点就是花钱有些多。
临近省份全部动员起来,每天的军费开销,都是一笔巨款。
“罗尚书,你太高看叛军了。
调遣一支平叛大军,就能把他们消灭掉,何必劳师动众把周边各省都折腾一遍。
别的不说,只要大战爆发,参战省份就会以此为借口,截留地方财政收入。
朝廷的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户部尚书吕凌风急忙反驳道。
当了家,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本以为财政收入大涨后,户部就会成为天下最大的肥缺。
现实非常打脸,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开销也跟着水涨船高。
尤其是军费开销,更是增长迅速。
抛开积年累月的烂账不提,重新打造长城防线要钱,平叛同样要钱,战后重建还是需要经费。
偏偏这些大额开销,都是必须支出的项目。
想要挡住北虏,不让他们南下,长城防线就必须恢复。
修筑城防工事是其次,关键是要扩编募兵数量。
除了辽东五镇的编制,暂时不需要动外,其他地方都要扩军。
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需要恢复满编,以应对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胁。
蓟州、宣府、大同三镇,乃是北疆门户,北虏两次入侵都是从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点打造。
按照计划,蓟州、宣府、大同三地募兵数量,将从原来的一镇扩编到三镇。
山西镇地理位置特殊,一镇之兵无法满足需要,也要扩编为两镇。
至于以往扮演辅助角色的卫所部队,直接被朝廷给忽略了。
跟着主力打打杂还行,战斗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战斗力不错的卫所,也在两次北虏入侵中被打光。
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加上卫所内部优秀兵员有限,想要恢复实力,难度要远高于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个镇的编制,加上对老军镇的整顿,每年将增加一千万两白银的维护成本。
没有办法,北方养兵就是比南方贵。
尤其是边关地区,粮价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米价甚至到了十两白银每石。
面粉的价格,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粗粮价格略微低一些,但依旧是南方的数倍。
除了粮食成本高外,北方其他物价,也普遍高于南方。
并且因为战场环境不同,北方还需要编制骑兵,更是进一步推高了军费支出。
这一千万两白银是新增军费,加上原来对九边各镇的拨款,朝廷在北方的军费开销,破天荒的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
当然,这些是折算后的开销。
大虞税制分为实物和现银两类,军队需要的粮食、布匹、食盐等物资,都可以从实物税中出。
不足的部分,才需要从市面上收购。
户部真正划拨出去的现银,并没有那么多。
理论上来说,只要天下风调雨顺,北方物价恢复正常,折算的军费支出就会大幅度减少。
即便如此,对户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毕竟,军队扩编不光只有人,还要补充大量的军械。
光士兵的铠甲,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火炮、战马,更是吞金兽。
地方上增加的税收,在户部还没过夜,就被划拨了出去。
本来财政就够难的,再大规模调兵镇压中原叛军,户部的压力就更大了。
“首辅,你的意思呢?”
见户部和兵部再次杠上,永宁帝转头向景国良询问道。
甭管内心深处,对勋贵们怎么提防,在军事上还是要考虑勋贵们的意见。
过去的多次教训,证明了文官不靠谱。
事实上,这是永宁帝自己的判断。
文官中不是没有靠谱的,只不过刚出场,就在党争中被杀了。
后续勋贵崛起,有了更好的选择,朝廷不需要再费尽心思去培养儒将。
文官集团倒是想培养自己人,可谁擅长用兵,谁不擅长用兵,又没写在脸上。
连续尝试几次失败后,文官在军事上的话语权,越来越低。
“陛下,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调集多省之兵围剿,优势在于稳妥,缺点则是开销太过巨大。
叛军是长腿的,打不过就会跑。
直接派出一支平叛之兵,击败叛军应该不难,想要把他们消灭干净,这就需要时间了。”
景国良滴水不漏的回答道。
身份决定立场。
担任闽浙总督的时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但到了首辅位置上不行。
现在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解读。
稍微有所倾向,就会被联想到党争上。
为了维系朝堂的稳定,他这个首辅必须压制党争,主动参与更是万万不可。
“那就从各地抽调部队,组建一支平叛大军,尽快解决中原叛军。”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大虞的财政缺口,从来都是百万起步。
稍不留神,就能干出八位数的财政赤字。
税收增长速度再快,也赶不上朝廷的花钱速度。
何况税收增速,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
主要原因是百姓太穷了,具备购买力的士绅商贾,仅仅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他们就算再舍得花钱,受限于基数太小,能够贡献的交易额也有限。
加上战争的因素,给东南各省的士绅大族放了一波血,大家还在过“苦日子”,更是影响了消费。
国内消费萎靡不振,商业税收就起不来,连进出口税收都受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省钱是朝堂上的主流。
……
汉水侯府。
“侯爷,前线传令战报。
受降雨的影响,士兵感染风寒人数大增,大军被迫放缓进攻步伐。
李总兵希望都护府能调拨一批药材过去,解大军的燃眉之急。”
兰林杰神色紧张的说道。
雨季的中南半岛,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闷热的天气,最容易滋生疾病。
稍有不慎,就会病倒。
“告诉李三七,药材本侯给了。
大军立即停止进攻,就近挑选有利地形驻守。
我们对中南半岛的了解有限,不能套用以往的经验。
这种季节对外用兵,就是对战士的生命不负责!”
李牧果断下令道。
中南半岛的雨季有多可怕,参考当地的人口数量就知道。
偌大的中南半岛,诸多国家加在一起,总人口不过一千多万。
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这么点儿人,漫长的雨季就是罪魁祸首。
沉积在丛林中的雨水,加上腐烂的动植物尸体,成为了滋生瘴气的罪魁祸首。
为了减少瘴气滋生,开荒部队抵达后,首先做的就是排水和放火。
不过这些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少深入内陆。
“遵命!”
兰林杰一口答应道。
军事上的判断,他自知能力不及李牧,很少提出反对意见。
虽然现在停止战争,错过了覆灭暹罗王国的最佳时机,但账不能这么算。
士兵非战斗力减员严重,继续这场战争,自身人员伤亡数量还会更大。
为了暹罗这个南方小国,冒这么大的风险,完全没必要。
就算敌人卷土重来,能够掀起的浪花,依旧不会太大。
……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朝堂终于稳定下来。
不过棘手的文武矛盾,还是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压制下来。
没有任何意外,景国良和李原成为了大虞朝,新一届内阁的首辅和次辅。
这是大朝会上,百官公推出来的结果,连竞争对手都没有。
文官集团妥协速度之快,超出了各方的预料。
以往那些喜欢死谏,博取名望的言官们,这一次也闭上了嘴。
另外三名阁臣,两人出自北方,一人出自浙党。
作为朝中最大派系的清流党,在这轮竞争中,直接出了局。
六部之中,他们倒是拿到了三个席位,但依旧难掩其颓势。
并非清流实力不强,主要是内部派系倾轧严重。
大家都想推自己人上位,分散了**力量,以至于在入阁之争中败北。
最令清流党人无法接受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外戚担任左都御史。
在文官的**鄙视链中,靠裙带关系起来的外戚,比勋贵都要差一个量级。
可惜反对没用,舞阳侯的死,永宁帝需要给太后一个交代,必须给出一个实权岗位。
阁臣中勋贵占了两席,再添一名外戚进去,那么内阁就被勋贵外戚联盟给彻底掌控了。
六部尚书,同样权责重大,永宁帝不敢轻易送出去。
再往下就到了左都御史,这个岗位掌管都察院和御史台,妥妥的位高权重。
可惜随着时间的发展,监察百官的都察院,遗忘了最初的权责,沦为了清流手中的党争工具。
平常时期不是弹劾人,就是在骂皇帝,搞得永宁帝头大。
趁着朝堂大洗牌的机会,果断选择往里面掺沙子。
不光左都御史是外戚,右都御史还是勋贵。
摆明就是想借助勋贵外戚的力量,约束言官们的行为。
管不住也没关系,反正情况不会比现在更糟。
说重要,那是他们拥有捕风捉影的弹劾权,在党争中意义重大。
说不重要,这就一嘴炮衙门。
不是在喷人,就是在找人喷的路上。
就算关闭掉,也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参考以往党争的惯例,多了两个外人进来,言官们会优先把火力对准这两个外来者。
除了清流党人外,还没人能坐稳左右都御史的位置。
“诸位爱卿,山东发来急报,中原叛军有东进之势,大家可有对策?”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新朝新气象。
朝堂上大换血之后,处理政务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辅和次辅都不喜欢磨蹭,百官上行下效,连带着各级衙门的办事效率都被动提高。
最擅长推诿磨蹭的清流党,因为在**斗争中失利,此时正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山东刚刚遭遇兵祸,此时叛军东进,势必对当地的民生造成毁灭性打击。
为今之计,当速派一统兵大将,率领部队过去增援。
同时调动江南、湖广、陕西、山西之兵,进入中原地区平叛。”
兵部尚书罗文博率先给出了方案。
中规中矩,没有惊艳的地方,也挑不出来大毛病。
这种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一直都是文官们的最爱,唯一缺点就是花钱有些多。
临近省份全部动员起来,每天的军费开销,都是一笔巨款。
“罗尚书,你太高看叛军了。
调遣一支平叛大军,就能把他们消灭掉,何必劳师动众把周边各省都折腾一遍。
别的不说,只要大战爆发,参战省份就会以此为借口,截留地方财政收入。
朝廷的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户部尚书吕凌风急忙反驳道。
当了家,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本以为财政收入大涨后,户部就会成为天下最大的肥缺。
现实非常打脸,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开销也跟着水涨船高。
尤其是军费开销,更是增长迅速。
抛开积年累月的烂账不提,重新打造长城防线要钱,平叛同样要钱,战后重建还是需要经费。
偏偏这些大额开销,都是必须支出的项目。
想要挡住北虏,不让他们南下,长城防线就必须恢复。
修筑城防工事是其次,关键是要扩编募兵数量。
除了辽东五镇的编制,暂时不需要动外,其他地方都要扩军。
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需要恢复满编,以应对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胁。
蓟州、宣府、大同三镇,乃是北疆门户,北虏两次入侵都是从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点打造。
按照计划,蓟州、宣府、大同三地募兵数量,将从原来的一镇扩编到三镇。
山西镇地理位置特殊,一镇之兵无法满足需要,也要扩编为两镇。
至于以往扮演辅助角色的卫所部队,直接被朝廷给忽略了。
跟着主力打打杂还行,战斗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战斗力不错的卫所,也在两次北虏入侵中被打光。
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加上卫所内部优秀兵员有限,想要恢复实力,难度要远高于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个镇的编制,加上对老军镇的整顿,每年将增加一千万两白银的维护成本。
没有办法,北方养兵就是比南方贵。
尤其是边关地区,粮价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米价甚至到了十两白银每石。
面粉的价格,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粗粮价格略微低一些,但依旧是南方的数倍。
除了粮食成本高外,北方其他物价,也普遍高于南方。
并且因为战场环境不同,北方还需要编制骑兵,更是进一步推高了军费支出。
这一千万两白银是新增军费,加上原来对九边各镇的拨款,朝廷在北方的军费开销,破天荒的达到了三千万两白银。
当然,这些是折算后的开销。
大虞税制分为实物和现银两类,军队需要的粮食、布匹、食盐等物资,都可以从实物税中出。
不足的部分,才需要从市面上收购。
户部真正划拨出去的现银,并没有那么多。
理论上来说,只要天下风调雨顺,北方物价恢复正常,折算的军费支出就会大幅度减少。
即便如此,对户部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毕竟,军队扩编不光只有人,还要补充大量的军械。
光士兵的铠甲,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火炮、战马,更是吞金兽。
地方上增加的税收,在户部还没过夜,就被划拨了出去。
本来财政就够难的,再大规模调兵镇压中原叛军,户部的压力就更大了。
“首辅,你的意思呢?”
见户部和兵部再次杠上,永宁帝转头向景国良询问道。
甭管内心深处,对勋贵们怎么提防,在军事上还是要考虑勋贵们的意见。
过去的多次教训,证明了文官不靠谱。
事实上,这是永宁帝自己的判断。
文官中不是没有靠谱的,只不过刚出场,就在党争中被杀了。
后续勋贵崛起,有了更好的选择,朝廷不需要再费尽心思去培养儒将。
文官集团倒是想培养自己人,可谁擅长用兵,谁不擅长用兵,又没写在脸上。
连续尝试几次失败后,文官在军事上的话语权,越来越低。
“陛下,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调集多省之兵围剿,优势在于稳妥,缺点则是开销太过巨大。
叛军是长腿的,打不过就会跑。
直接派出一支平叛之兵,击败叛军应该不难,想要把他们消灭干净,这就需要时间了。”
景国良滴水不漏的回答道。
身份决定立场。
担任闽浙总督的时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但到了首辅位置上不行。
现在的每一句话,都要被**解读。
稍微有所倾向,就会被联想到党争上。
为了维系朝堂的稳定,他这个首辅必须压制党争,主动参与更是万万不可。
“那就从各地抽调部队,组建一支平叛大军,尽快解决中原叛军。”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大虞的财政缺口,从来都是百万起步。
稍不留神,就能干出八位数的财政赤字。
税收增长速度再快,也赶不上朝廷的花钱速度。
何况税收增速,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
主要原因是百姓太穷了,具备购买力的士绅商贾,仅仅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他们就算再舍得花钱,受限于基数太小,能够贡献的交易额也有限。
加上战争的因素,给东南各省的士绅大族放了一波血,大家还在过“苦日子”,更是影响了消费。
国内消费萎靡不振,商业税收就起不来,连进出口税收都受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省钱是朝堂上的主流。
……
汉水侯府。
“侯爷,前线传令战报。
受降雨的影响,士兵感染风寒人数大增,大军被迫放缓进攻步伐。
李总兵希望都护府能调拨一批药材过去,解大军的燃眉之急。”
兰林杰神色紧张的说道。
雨季的中南半岛,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闷热的天气,最容易滋生疾病。
稍有不慎,就会病倒。
“告诉李三七,药材本侯给了。
大军立即停止进攻,就近挑选有利地形驻守。
我们对中南半岛的了解有限,不能套用以往的经验。
这种季节对外用兵,就是对战士的生命不负责!”
李牧果断下令道。
中南半岛的雨季有多可怕,参考当地的人口数量就知道。
偌大的中南半岛,诸多国家加在一起,总人口不过一千多万。
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这么点儿人,漫长的雨季就是罪魁祸首。
沉积在丛林中的雨水,加上腐烂的动植物尸体,成为了滋生瘴气的罪魁祸首。
为了减少瘴气滋生,开荒部队抵达后,首先做的就是排水和放火。
不过这些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少深入内陆。
“遵命!”
兰林杰一口答应道。
军事上的判断,他自知能力不及李牧,很少提出反对意见。
虽然现在停止战争,错过了覆灭暹罗王国的最佳时机,但账不能这么算。
士兵非战斗力减员严重,继续这场战争,自身人员伤亡数量还会更大。
为了暹罗这个南方小国,冒这么大的风险,完全没必要。
就算敌人卷土重来,能够掀起的浪花,依旧不会太大。
……